大家好,我是小猩猩
說到彗星,其實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哈雷彗星」,畢竟這是一個比較知名的周期性彗星,每隔76-79年就會回歸一次,當它回歸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巨大的彗尾。由於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所以我們對它較熟悉。其實,在宇宙中,彗星的數量非常多,除了哈雷彗星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彗星,目前我們人類也發射了探測器對一顆名為「67P」的彗星進行了抵近觀測。
「67P」彗星
和哈雷彗星相比,「67P」彗星的知名度低得多。根據科學報告的資料,「67P」彗星是在1969年被發現的,其全稱是「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簡稱「67P」。和著名的哈雷彗星一樣,「67P」彗星也是一顆周期性彗星,其軌道周期為6.44年,即大約每隔6.44年就會環繞回歸一次。
曾經,我們只能遠遠地遙望這些遠在天邊的彗星,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在2004年3月發射了一個名為「羅塞塔」的彗星探測器前往這顆「67P」彗星,對其抵近觀測。今年近十年的長途跋涉,終於在2014年抵達「67P」彗星軌道,整個飛行旅途預計達到71億公裡。這個「羅塞塔」探測器還向67P彗星表面釋放了一個名為「菲萊」的著陸器,這是我們人類首次在彗星表面實施軟著陸。最後,這個「羅塞塔」探測器在2016年9月30日撞向了67P彗星,結束了長達12年的使命。
從時間來看,這個探測器已經「作古」很多年,但是它所發回的數據較多,並不是隨著探測器使命的結束,我們對這顆彗星的認識也隨之結束。相反,科學家在分析這些數據時,看到了很多關於彗星的景象。
「67P」彗星在變色
據2020年2月8日的一則科學報告,探測器所發回的數據顯示,67P彗星的表面在慢慢改變顏色,從紅色變成了藍色,然後再從藍色變回紅色。彗星的話題,我們看到不少,當這些彗星回歸時,我們也可以遙遠地看到它們巨大的彗尾,但是其表面的細節,我們是很難看得到的。這個探測器的到來,將彗星表面的細節曝光在我們人類面前。
這一顆彗星的表面之所以會出現變色的現象,科學家認為,當這顆彗星飛過繞太陽公轉的邊界(稱為霜凍線)時,彗星表面的揮發性冰物質就會轉化為氣態,散入太空中。當彗星表面沾滿微紅色塵埃的揮發性冰物質揮發到太空中以後,彗星表面下那些較清潔的冰物質就會暴露出來,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其表面下的藍色。
由於這些彗星是周期性飛行,所以它們會靠近太陽,當然也會遠離太陽。所以當它們離太陽越近時,揮發效果越明顯,可以暴露出更加原始的藍色表面。當它們遠離太陽以後,又會變成紅色。因為遠離太陽以後,熱量減少,這些揮發性物質會再次凝固,而這些揮發性物質在凝固時會與那些宇宙塵埃結合,變成了紅色的表面。
「67P」彗星曾經有物體「伴飛」
同樣是在處理「羅塞塔」探測器拍攝到的畫面時,研究員Jacint Roger使用這些圖像製作了一個GIF圖片,看到了這一顆彗星旁邊有一個伴飛的物體。當然,最後的研究表明,這個伴飛的物體天然物體,並不是什麼神秘的飛行物。
當時這些圖像是探測器在2015年8月拍攝的,剛剛好是67P彗星飛抵近日點數月以後,所以在拍到這些畫面時,彗星離太陽的距離相對較近,也就意味著彗星受到的熱量也會較多。最後彗星表面的揮發性物質在升華時,除了釋放了大量的揮發性物質及塵埃物質以外,還會有一項碎片會從彗星表面「蹦」出來。而這一個伴飛的物體,就是一塊從彗星表面「蹦」出來的碎片。
研究員將這一顆「蹦」出來的碎片命名為「Churymoon」。當時這塊碎片「蹦」出來以後,並不是立馬就離開主彗星,而是在這顆彗星周圍伴飛。據歐洲航天局ESA的科學報告,研究人員確認了這顆碎片的飛行軌跡至少維持到2015年10月23日,最後這顆碎片離開了主彗星。這一點,看起來有點像我們地球與月球,因為有觀點認為,月球的形成與地球被撞擊有關,月球可能是地球被撞到後「蹦」出的一大塊碎片,而這塊碎片就成為了陪伴地球的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