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運河航道養護管理處的胡烽煒師傅在艮山橋一帶抓到一隻10斤8兩的「大傢伙」,他老婆就沒消停過——「我去菜市場想買點黃鱔泥鰍喂喂它,攤販老闆一看到我就說:『我們都曉得了,黃鱔泥鰍送給你好了,不要錢!』」
為了讓「大傢伙」有個睡覺的窩,胡師傅老婆還特意花20元買了個特大號塑料盆,「還有人說它是山瑞,是國家保護動物,我們慌都慌死,萬一它出了什麼毛病,擔當不起啊!」
打進本報熱線關心「大傢伙」的電話依然不少。
昨天上午,一位蘇州媒體同行施先生來電說:「我做過不少龜鱉報導,怎麼覺得它像斑鱉?斑鱉很稀有的,全世界目前就5隻,越南1隻,長沙1隻,蘇州3隻。斑鱉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俗稱『癩頭黿』,《紅樓夢》也提過的,賈寶玉講『明兒我掉在池子裡,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說的就是它。」
杭州市漁政總站也來電話:「如果真的是珍稀野生動物,我們有職責保護起來。」
甲魚?山瑞?斑鱉?「大傢伙」的身份在眾說紛紜中越發撲朔迷離……
這個時候,安徽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副院長呂順清博士打來電話:「我在中科院讀碩博期間主攻兩棲爬行物種,同時也是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我每天在網上搜索關於龜鱉的新聞,看到杭報的消息,發現它的頭部有綠色花紋,這一點和斑鱉很相似。」呂老師當即買了車票,昨天下午從黃山趕到杭州,並聯繫到杭州師範學院的顧輝清教授。74歲的顧教授是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界的著名專家。
傍晚,兩位專家和杭州漁政總站的俞副站長到胡師傅家「會診」。10分鐘後,答案揭曉——
就是中華鱉,普通的甲魚,無非塊頭大了些。
「啊?」在場所有人都略有些失望:「為什麼?」
「你們看,它腹部這裡有4塊黑糊糊的東西,這叫胼胝體,斑鱉只有兩塊,中華鱉有四至五塊。」呂老師把「大傢伙」翻了個四仰八叉。
「還有,它的右側後部背甲裙邊這裡有一個已經癒合了的洞眼,我推測它曾經在養殖場待過,被扎洞編號,可能後來被人買去放生了,也可能自己逃了出去,總之,不太像是野生的。」俞副站長把「大傢伙」又翻回去。
「對,山瑞的背甲前緣有一排幾十顆瘰粒,頸部兩側各有一團瘰粒(註:『瘰粒』意為疙瘩、顆粒),而它的背甲十分光滑,頸部也沒有瘰粒,爪子也不尖利,野生鱉是相當兇猛的,一放到地上就四處亂走,它呢,一副養尊處優的樣子。」顧教授做總結陳詞。
「那這東西怎麼會長這麼大?它到底有多少年了啊?」胡師傅的老婆一個勁追問。
「每種生物都有個體差異啊,你看姚明不還長了2米多啊!我看,它至少有10年了。」呂老師笑著說。
報社司機王師傅忍不住插嘴:「我猜,它是養殖場的種鱉,年紀大了,被賣掉了,可能有好心人把它放生到運河了吧!」
我問胡師傅打算怎麼安置「大傢伙」?他還沒張嘴,老婆先發話:「我媽曉得後,第一句話就是:你們千萬不要吃掉它啊!』這麼大的甲魚,多有靈氣啊,我們不會吃掉它的,暫時也不想賣了,能請它進家門,是一種福氣啊,我們想先自己養起來,當鎮宅之寶也好的!」
「大傢伙」不是斑鱉也不是山瑞,專程趕來的呂老師稍稍有些遺憾,不過他說總算放下了一樁心事,而另一方面,「從杭州市民對待一隻甲魚的態度上,很可以看出大家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這一趟,我沒有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