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繼續給大家帶來甲魚養殖知識,甲魚卵的孵化,野外自然孵化,我國孵化甲魚卵的方式,可根據孵化規模和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各養殖戶的經濟實力,可分為野外自然孵化、室內常溫孵化和人工控溫孵化等三種採用這種孵化方法的養殖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的廣東、海南、廣西的東部一帶,這是因為那兒是我國比較熱的地方,在自然環境下的溫度也比較高,可以充分滿足甲魚卵在自然條件下孵化的需求了。
這種野外自然孵化的優點是孵化成本低,投入較少,方法簡單,但是它也有缺點,就是孵化時間較長,在孵化過程中容易受到天敵的破壞,比如常常會發生被蛇吞食甲魚卵的現象,另一個缺點就是孵化率也比較低,浪費了甲魚卵,不利於集約化生產自然孵化也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在甲魚親本培育池向陽的牆腳下挖20~40釐米寬、20釐米深的沙坑,再用黃沙將坑填平,將甲魚卵按1釐米的距離,排在沙土裡保持一定的溼度,甲魚卵放好後再在上面放一些防雨的材料,就不再採取其他的措施了,任由太陽照曬增溫,50~60 天時間即出稚甲魚。第二種方法就是在甲魚池周圍堆若千個小沙堆,讓成熟的親本甲魚夜間爬上岸,在沙堆處挖穴產卵,任其自然孵化,50~70天即孵出小甲魚。
採取這種野外自然孵化的養殖戶,基本上是養殖規模較小而且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在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養殖時,建議不要採取這種方法。
二、室內常溫孵化
採用這種孵化方法的養殖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的廣東、海南、廣西和西南的四川等地,也主要是利用當地溫度較高的優勢,比起第一種孵化方法來,不是在野外孵化,而是放在室內孵化,這對提高甲魚卵的孵化率,充分利用卵資源是大有好處的,而且它的孵化成本也低,技術也很簡便易行,缺點就是孵化時間也是長一點,順其自然氣候條件孵化出甲魚苗,因此會導致出苗時間不集中,有的甚至能相差四五天。這種孵化的方法並不複雜,就是先把甲魚卵放在孵化箱中,然後把孵化箱一層層疊好,再放到室內比較安全、安靜、隱蔽的地方,利用當地的自然溫度,順其自然地進行孵化。採取這種室內常溫孵化的養殖戶,基本上也是養殖規模較小而且經濟條件比較差的。
三、人工控溫孵化
1。人工控溫孵化的優缺點常見的人工孵化設備有以下幾種:一是室外孵化池;二是室外孵化場;三是室內孵化池,四是其他孵化設備,如地溝孵化池、木製孵化箱、改進的恆溫器做孵化器等。對於採用人工控溫孵化時,主要是在室內的孵化池裡進行,我們也稱為孵化室。各地的養殖戶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以最方便最實用為原則,人工控溫人工控溫孵化這種技術最初是日本人發明的,我國也孵化。是從日本引進的這項技術,當然也是目前甲魚養殖時進行人工孵化的最主要、最先進的技術之一,它的原理就是在特定的孵化室內,採用人工增溫設施,並把室內的溫度和相對溼度調整到甲魚卵的最佳孵化狀態。
在科學掌握了甲魚的孵化特性尤其是積溫達到一定值就可以出苗的規律,能確保甲魚苗完全按人為設置的時間孵化。這種孵化技術的優點是一次性孵化量大、孵化率高而且集中出苗,有利於集約化養殖,也有利於那些主要是為其他養殖場提供苗種服務的養殖場使用。缺點就是一次投資比較大,規模較小的養殖場使用起來在資金上比較吃力,另外它還需要一定的孵化管理技術。
2。人工控溫孵化的關鍵技術
在進行人工控溫孵化時,要掌握以下幾種關鍵技術。
一是排卵:孵化時先在容器底部鋪上20釐米厚的細沙,溼度以手能捏成團放開即散為宜,將鑑別好的受精卵整齊地排放在孵化箱內沙盤內。卵與卵之間的間隔為1 釐米,每排可放10~12個卵,在排卵時將白點(也就是動物極)朝上排列,孵化率會更高。每層放10排,再在卵上鋪2釐米厚的中沙,其上再放一層卵,然後再鋪上3釐米厚的中沙,即可將卵移入孵化室孵化。
二是孵化室內的溫度調控要到位:卿化室內氣溫保持在33℃,不能變化過大。21~22℃時甲魚卵就會因溫度過低而停止發育,而37~38℃則是甲魚卵的致死上限溫度。
通常採用蒸氣、電加熱、太陽能等加溫的方法來達到溫度要求,條件許可時,可以採取自動控溫系統對孵化室溫度進行調控。加溫的另一個作用就是縮短孵化時間,延長孵化後的稚甲魚可在當年常溫下的培育期,對提高它的越冬成活率是大有好處的。甲魚卵的孵化溫度和孵化時間是呈明顯的負相關,根據研究表明,甲魚卵的孵化有效積溫為36000℃·小時。
般不同品種的甲魚,它們完成繁殖的時間也不相同,是有一定區別的,對產卵和孵化的自然條件也有一定差別,比如中華鱉和山瑞鱉的受精卵的孵化時間,同樣在32℃的情況下,中華鱉卵只需要47天就能孵化出稚甲魚,而山瑞鱉卻需要60天才能孵化出稚甲魚。
三是孵化室內的溼度調控:室內應設置幹、溼溫度計每天灑水一次,使沙保持溼潤,控制沙的含水量在7% 3%,並經常在室內地坪上潑水,夏季溫度高蒸發快,灑水就要多一些,使空氣的相對溼度保持在80%~85%。溼度的檢查方法是用手輕輕扒開沙子,觀察含水沙層離表面的深度。如果直到靠近卵才出現溼潤沙層,則用噴霧器在沙子表面噴水,使細沙層(5~6釐米厚)略帶溼潤即可。
四是要適時通風:保證每天通風1次,以保持室內有足夠的氧氣。晴天溫度高時,應在上午8:00~9:00時打開窗戶,進行通風換氣,尤其是在甲魚卵即將出苗的前六天,一定要把孵化室的門窗打開,確保孵化室的通風,否則極易會造成甲魚卵窒息死亡。當室外溫度較低時,可在下午氣溫較時開窗換氣。夜晚和雨天要及時關窗保溫。
五是防敵害的侵擾:主要是防止鼠、蛇、螞蟻、蚊子、蒼蠅等進入,如發現上述敵害生物,必須立即加以消滅,以免損害甲魚卵。
六是及時檢查,了解甲魚卵的孵化進程:為了提高甲魚卵的孵化率,便於孵化中的管理,須認真做好記錄,加強檢查工作,在剛開始孵化以及孵化後期,應每隔2~3天檢查1次,在孵化中期可每周檢查1次。如孵化管理得當孵化率可達90%以上。
採取這種人工控溫孵化的養殖戶,基本上是養殖規模較大而且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工廠化養甲魚,在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養殖時,由於需要的甲魚苗種量大,我們建議採取這種方法。
四、稚甲魚的出殼
1。正常出當受精卵孵化累計溫達36000℃小時時,稚甲魚就會破殼而出,如平均溫度在32℃時,甲魚卵需經47天左右才能孵化成稚甲魚。稚甲魚出殼後有趨水性,因此在臨近稚甲魚出殼前可在孵化箱中預先埋入一隻盛有水的小瓷盆或其他器皿,使容器口與沙面平齊,剛出殼的稚甲魚會自動爬出並跌落入瓷盆。稚甲魚出殼時間多在後半夜至凌晨。
2。人工幫助出殼人工幫助出殼也就是人工引發出殼。在孵化甲魚卵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預計的孵化時間已經到了,也就是說在孵化積溫值已達36000℃·小時時,已經有部分稚甲魚已出殼時,卵殼顏色已由淡灰轉為粉白,但是還有一部分沒有出殼的甲魚卵。這時就可以採用人工的方式來幫助甲魚苗出殼,常用的方法就是通過降溫刺激可引導發稚甲魚出殼。具體方法是將符合引發條件的甲魚卵從孵化箱中全部取出,放入大盆或桶中,加入水溫為25~30℃的溫水徐徐倒入,以完全淹沒卵殼為度,經10~15分鐘的刺激,大批的稚甲魚就可破殼而出,這時可將出來的甲魚苗及時拿到另一個水溫和孵化室一樣的盆中暫養。如經10~15分鐘浸泡,稚甲魚仍不出殼,應立即取出放回原處繼續孵化。
還有一種更直接的方法,但是效率不高。就是把甲魚的卵殼直接打破,把裡面的甲魚苗取出來,拿出來後趕快拿到另一個水溫和孵化室一樣的盆中暫養,20小時後就可以開食了人工引發出殼的操作簡單,效果好,能保證稚甲魚的出殼時間能集中在一起,從而獲得規格一致的大批量的稚甲魚,這種方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有利於稚甲魚的飼養管理。
明天繼續給大家帶來甲魚養殖知識,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