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入美國國會大廈,以阻撓國會對各州選舉人票的最終確認。在兩百多年前,英軍也曾攻陷美國國會,那麼當年英軍又是如何佔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
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入美國國會大廈,以阻撓國會對各州選舉人票的最終確認。在兩百多年前,英軍也曾攻陷美國國會,那麼當年英軍又是如何佔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
美國國會是美國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所以擔任參議員、眾議員長達二三十年的都大有人在,像新任總統拜登,從1973年到2009年就擔任了整整三十六年的參議員,是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參議員。參、眾議員都是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美國國會辦公地國會大廈也就成了美國國家權力的象徵。有人肯定會對這個說法覺得奇怪,不是總統才是頭號老大的最高權力?根據美國憲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國會是立法權,總統則是行政權,相互之間互為約束。而且國會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的法律,總統不得否決;國會對總統有彈劾權;而且總統是不能解散國會的。國會大廈的東階通常是舉行總統就職儀式的地方,從1829年安德魯·傑克遜總統到20世紀末,絕大多數美國總統就職儀式都是在這裡舉行,其間只有裡根總統和柯林頓總統是在國會大廈的西階舉行過就職儀式。
1791年,美國開國領袖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選擇了現在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英文縮寫DC)作為首都,並邀請了法國著名建築師皮埃爾·查爾斯·朗方進行首都的規劃。朗方將國會大廈選在國家廣場東端海拔25米的詹金斯山(Jenkins Hill)上,因為他是想將詹金斯山作為國會大廈的天然基座,從而使得國會大廈在觀感上顯得更加巍峨,而詹金斯山也因此成了今天的「國會山」(Capitol Hill)。
1793年9月18日,國會大廈動工,在奠基儀式上,由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總統親自安放基石。
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1814年英軍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還未完工的國會大廈被英軍縱火,受到嚴重毀壞。戰爭結束後,美國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建和擴建,歷經七十多年,最後直到1892年才算建成。
整個國會大廈為新古典主義風格,之所以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是因為美國獨立後,為了表示和殖民地統治徹底劃清界限,堅決不採用代表「殖民時期風格」的歐洲建築式樣,但美國自己又沒有什麼悠久歷史,因此只能從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中汲取表現「民*主」、「自*由」與「獨立」的元素,再參照巴黎萬神殿的樣式,形成了新古典主義風格。
大廈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輔以鋼筋、砂巖,佔地面積超過1.4萬平方米,是一幢全長233米的三層平頂建築,中央是最為顯眼也是最具標誌性的大穹頂,兩側的南北翼樓,分別為眾議院和參議院辦公地。
大穹頂下面就是著名的中央圓形大廳,大廳牆上掛著分別展示美國建國歷史上四個重要時刻——《獨立宣言》、《康華利爵士投降》、《伯格因將軍投降》、《華盛頓辭職》以及早期殖民地時期的四個重要事件——《哥倫布登陸》、《發現密西西比河》、《波卡洪塔斯受洗禮》和《清教徒登船》的巨幅油畫。
大穹頂採用雙層鑄鐵結構,內部穹頂有一個大孔,號稱「穹頂之眼」,站在中央圓形大廳內,可以通過「穹頂之眼」看到一幅巨大的壁畫——由義大利藝術家康斯坦丁諾·布魯米迪(Constantino Brumidi)創作的《華盛頓的神化》,這幅畫描繪的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死後升入天堂的景象。
穹頂外部上方還有一個小圓塔,塔頂矗立著一座自由女神銅像。和常見自由女神頭戴紅色弗裡吉亞帽(Phrygian cap)——據說古羅馬在奴隸獲得自由的儀式上,會給予奴隸一頂紅帽,所以在法國大革命中紅色弗裡吉亞帽就成了自由的象徵,在著名的油畫《自由引導人民》中,C位那位寓意自由女神的女戰士就是戴著弗裡吉亞帽——不同,頭戴的是由鷹頭樣式並有羽毛的頭盔,再加上右手握著裹著頭巾的劍柄上,左手持著盾牌,儼然是個戰士,這一形象更像戰爭女神雅典娜,寓意隨時準備為自由而戰!因為自由不會憑空落下,而是要通過戰鬥去贏得。自由女神身穿一件禮服,上面別著一枚刻有「U.S.」字樣的胸針,腳下踩著一個環繞著寫有「合眾為一」(Epluribusunum)格言的地球儀。自由女神的頭飾、肩膀和盾牌上有10個鑲有鉑金的銅質尖頭,起避雷針的作用。
今天在國會山上除了國會大廈,還有眾議院和參議院大樓、國會圖書館大樓、最高法院大樓、美國植物園和其他一些政府設施。
說完了國會大廈,接著說說當年英軍是怎樣攻陷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就此完全停止,英國還想著恢復對美國的殖民統治。1812年,英法兩國在歐洲大陸的戰爭進入了白熱化。英國憑藉海軍優勢在海上實行貿易禁運,禁運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美國出口額從1807年的10800萬美元急劇下降到1808年的2200萬,這就成了美國對英國開戰的導火索。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隨即開始兵分三路進攻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英國為了避免與美國爆發戰爭而解除了對美國的貿易禁運,但這一消息卻是在開戰以後才傳到美國。
這場戰爭史稱美英戰爭,也叫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獨立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當時美國陸軍的正規軍還不到一萬人,英軍在加拿大的部隊也不多,陸軍僅有4300人,還有約5000名加拿大民兵。戰爭開始後,美國才開始擴軍,計劃將正規軍擴充到3.5萬人並招募3萬名志願兵,另外國會還要求各州再準備8萬人的民兵,但美國人對參軍打仗毫無熱情,各州州長也對國會的要求虛與委蛇。因此,擴軍遲遲沒有達到預期計劃,在戰場上美軍的進展也是很不如人意。
1813年10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法國,開始將更多的兵力投入北美戰場。本來在戰爭初期就表現欠佳的美軍自然就更加被動和困難了。
1814年8月,英軍在美國東海岸的切薩皮克灣登陸,羅伯特·羅斯少將率領的英軍在布拉登斯堡戰役中擊敗美軍,隨後英軍就乘勝向美國首都華盛頓挺進。此時擋在英軍前面的就只有威廉·溫德準將率領的大約8000名美軍,而這支美軍除了1000人是正規軍,其餘都是臨時招募的老百姓,不少人槍都不會放,可以說和烏合之眾差不了多少。因此,一遭到英軍「康格裡夫」火箭的攻擊,就被火箭的嘯聲和爆炸所驚駭,頃刻間就崩潰了。眼看首都不保,麥迪遜總統帶著政府成員倉皇逃往維吉尼亞山區。
英軍僅僅付出極其輕微的傷亡就擊潰了美軍的阻擊,於8月24日攻入了華盛頓。這也是歷史上美國首都唯一一次被敵軍攻陷。英軍進入華盛頓後,由於不斷遭到躲藏在建築物中的狙擊手射擊,就決定乾脆縱火,將危險的建築物全部燒毀。這些建築主要都是美國政府的大樓,如戰爭部大樓、財政部大樓、行政官邸和國會大廈。其中,行政官邸在戰後進行修復,並全部刷上白色油漆,以掩蓋大火留下的燃燒痕跡,因此得名「白宮」,沒錯,這就是今天美國總統官邸的白宮。
當時國會大廈還在建造中,還沒有完工,但英軍同樣沒有放過,點燃了大廈中的家具,還引燃了火藥加劇火勢。但美國國會大廈主要是大理石和鋼鐵、砂巖建造,所以儘管內部火勢很猛,甚至連玻璃天窗都被熔化,但整體結構並沒有坍塌。而第二天的一場暴雨又猶如天助,將大火澆滅,終於使國會大廈得以倖存,這才使得國會大廈有了後來浴火重生的可能。
好在美海軍在9月11日的尚普蘭湖海戰中擊敗了英國海軍,已經登陸的英軍失去了海軍後援,不得不向北撤回加拿大。同時,英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也連遭挫敗。這樣,戰局也就逐漸陷入僵持,雙方只得罷手休戰,最終於1814年12月籤訂《根特條約》,1815年2月正式停戰,恢復戰前邊界。
這場戰爭,美國雖然連首都華盛頓都一度被攻佔,但最終逼和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英帝國,徹底粉碎了英國恢復對美國殖民統治的企圖,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望,也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