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2008年5月12日,四川龍門山中段地區的龍門山斷裂帶上發生了汶川8.0級特大地震,僅相隔5年,2013年4月20日在龍門山南段地區又發生了蘆山7.0級地震。4月20日,在蘆山地震7周年之際,四川省地震局對相關防震減災措施加以總結,主要包括深入實施地震科考和大力推廣減隔震技術等。
據介紹,有史料記載以來,龍門山地區只記錄到少數幾次6級左右的地震,其中包括1657年汶川61/2級地震,天全1327年≥6級地震,大邑1970年6.2級地震。如此相對較低的歷史地震活動水平,使人們低估了龍門山地區的地震風險水平。汶川地震發生後,科學家們開展了詳細地震科學考察和一系列的活動斷層探測工作,發現龍門山斷裂帶具有低滑動速率、高閉鎖、長發震周期(約3000年)的特點,這也是造成對龍門山地區地震危險性低估的另一個原因。
專家指出,汶川地震發生後,科學家們開展的科學考察為我們重新認識這一地區的地震風險水平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四川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推進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實施工作的要求,四川省地震局編制並下發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各鄉鎮地震動參數表》及其相應圖件,成為四川省災區一般建設工程抗震鑑定、加固與新建的依據,使得龍門山地區房屋建築普遍提高了抗震設防標準。
另一方面,受到蘆山地震及2017年發生的九寨溝7.0級地震的啟示,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視活斷層探測工作。專家認為,活動斷層是大地震發生的元兇,查明活動斷層的展布位置和發震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汶川8.0級特大地震和蘆山7.0級地震都是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上。汶川8.0級特大地震幾乎將北川縣城完全摧毀,究其原因是發震斷層直接穿越城區所致。因此,開展城市活斷層探測工作,「把地下弄清楚」就顯得十分重要。蘆山震後陸續開展的「蘆山震區活斷層調查項目」「寶興縣活動斷層探測項目」「成都市地震活斷層普查詳勘項目」等探測成果為當地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及活動斷層避讓提供了地震安全方面的科學依據。
除了「把地下搞清楚」,汶川及蘆山地震恢復重建給我們的重要啟示還包括「把地上建牢固」。專家介紹,災區大力推廣了減隔震技術、輕型鋼結構建築等新型抗震技術措施,大大提升了這一地區的房屋建築抗震能力。如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蘆山縣城距蘆山地震震中10餘千米,地震烈度達到8度,經受住了大地震考驗,特別是按7度設防的蘆山縣人民醫院新門診綜合樓幾乎「毫髮未傷」,玻璃沒碎,牆沒裂縫,只脫落了少量的乳膠漆,並在地震應急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原因就是採用橡膠墊隔震技術,即在建築物的上部結構(地面建築)和下部結構(地基)之間,設置一個個橡膠隔震支座,以隔離或耗散地震從下而上輸入的能量,從而確保建築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整體安全性,體現出顯著的防震減災效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