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忘初心為何要清醒認識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
95載風雨兼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讓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裡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初心,飛得再高也不能失去對自身歷史方位的清醒把握。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新的發展徵程,必須清楚知道自己從什麼地方出發,既牢記遠大目標,又不脫離實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我們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
「三個沒有變」核心是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規定了特定歷史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國家的中心任務。如何認識社會主要矛盾,實質是如何看待國家的根本任務和要走的道路;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不同,對國家道路方向的判斷也就不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來。由於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深,一段時期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作了錯誤估計,導致產生「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在總結歷史教訓基礎上,1979年中央理論務虛會再次強調,「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從而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此後歷屆黨代會均重申這一判斷,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能變。
今天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還在於我們正在著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在社會主要矛盾上認識清醒,才能在改革方向與道路的把握上不走偏。全面深化改革旨在解決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只有抓準社會主要矛盾,才能抓準社會矛盾的全局。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就意味著改革的主攻方向仍然是圍繞「發展」、解決社會生產「落後」問題,而不能是別的問題。在此也許有人會問:如今我國好多領域是生產過剩,怎麼社會生產還是「落後」?也有論調認為,現在我們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做蛋糕」問題,而是「分蛋糕」問題。對於這種新的認識偏差,我們必須科學把握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及其變化。對此毛澤東指出:「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及為此根本矛盾所規定的過程的本質,非到完結之日,是不會消滅的;但是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區別……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呈現的一些階段特性特徵,並不意味著矛盾雙方發生了質變。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就全國而言,我國社會生產的落後面貌還沒有質變;二是就全體人民而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三是造成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落後的社會生產。具體而言,一方面,從「社會生產」看,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上,我國僅略高於8000美元,排在世界70位以後,是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在人民生活水平上,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務還很不足,2015年城鄉居民處於最低生活保障線之下的加起來有6600多萬人;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很不夠,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總體上我國社會生產的落後面貌還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想當然地認為我國社會生產已完全擺脫落後面貌,是不正確的。另一方面,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看,人民群眾的需要仍然是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別的什麼需要,且這一需要正由溫飽等低層次、單一化向生活質量、精神滿足等高層次、多樣化轉變,對社會生產的發展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絕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上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同時又有新的階段性特徵的情況表明,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就是要針對新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和釋放社會主義制度的更大優越性。可見,唯有深入學習、科學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論述,才能「任爾東西南北風,緊抓發展不放鬆」,堅定走符合國情的改革大道。
作者系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理論粵軍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董曉偉、文松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