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是什麼?《Nature》可不是娛樂雜誌,也不是新聞聯播,《Nature》是全球最頂級的學術期刊,其專業性、嚴謹性、權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Nature》評選出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科學事件、年度人物等都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
有消息稱《Nature》評選過去1000年來影響世界的物理學家,共評選出20位,楊振寧排在其中的第18位,並且是名單中唯一的在世者。把楊振寧放到這樣的位置,是非常中肯的評價,一點也不為過。

楊振寧的名字響徹世界始於1957年初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鏡像對稱看起來簡直就是天經地義,兩位年輕的中國學者楊振寧和李政道居然敢於大膽的猜測宇稱是不守恆的,並翻閱了之前對宇稱守恆的實驗檢驗,發現之前的實驗都不能嚴格證明弱相互作用下宇稱是守恆的。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發表了他們對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恆的質疑,並設計出幾個檢驗宇稱是否守恆的實驗。第二年初,吳健雄等人的實驗發現宇稱的確不守恆。
對稱性破缺的發現是人類認識史上了不起的事件,打破了人類思維上形成的習慣性認識。這種習慣性認識的打破在歷史上也有過一些,比如伽利略的重球和輕球同時落地;比如哥白尼的地球圍著太陽轉;比如愛因斯坦的時間、空間的相對性、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這些都是具有重大變革意義的認識。李政道和楊振寧1956年發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論文,1957年因此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歷時不到一年。這個速度在整個諾貝爾獎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宇稱不守恆的發現讓人驚嘆,但這並非是楊振寧的最偉大成就。楊振寧-米爾斯非阿貝爾規範場的工作能夠排在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鮑爾獎獲獎詞)。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發表了他們的規範場論文,當時只是被看作一種數學框架,不被當做是物理。後來才被逐漸認識到那個簡潔優美的數學結構是物理學的基本結構之一,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基於楊-米爾斯規範場的數學機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工作對人類認識引力有巨大的幫助;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給人類揭示了電磁相互作用的機理;楊振寧的工作幫助人類認識了另外兩種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強相互作用力。
當網絡上一群人拿著錢學森、鄧稼先去罵楊振寧的時候,他們肯定不會知道,楊振寧的名字能夠千年、萬年閃爍在物理學殿堂中。而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的名字會隨著一代人的變老離去而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