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內蒙古的巴彥淖爾市確診1例腺鼠疫病例,消息傳出,網絡譁然。
事情的詳細經過是這樣的
2020年7月5日,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溫更鎮1名牧民,在烏拉特中旗人民醫院就診期間,經專家組確診為腺鼠疫病例。患者發病前曾在鼠疫疫源地內活動。目前,該患者已在當地醫院隔離治療,病情平穩。
筆者專門搜索了一下巴彥淖爾市。這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地級市,「巴彥淖爾」系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位於舉世聞名的河套平原和烏拉特草原上,東接包頭市,西鄰阿拉善盟,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
各大媒體報導出來之後,引起了許多人的恐慌,覺得在當前防控新冠疫情背景下,又出現了可怕的鼠疫,咱普通人又該如何面對?
其實大可不必緊張,鼠疫作為甲類傳染病,在我國受到了嚴格的管控。近年來在國內外一直都有相關病例報導。
就在一周前的6月30日,我們的鄰國蒙古發布消息稱,該國西部科布多省車車格縣出現1例被初步診斷為鼠疫的病例。目前患者已被隔離治療。
據介紹,這名27歲的牧民因非法捕食旱獺後身體出現不適後送醫院治療,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有關部門已對其33名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觀察,科布多省局部地區已採取戒嚴措施。
肇事者旱獺大家並不陌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撥鼠。鼠疫主要通過生活在土撥鼠等野生齧齒動物身上的跳蚤進行細菌傳播,而蒙古國的民眾一直有捕食獵殺旱獺的習慣。
大家應該還記得去年的11月12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發布消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2人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
而在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每年都會有鼠疫的確診病例報導。隨著人類對鼠疫等烈性傳染病的認識不斷深入,防範措施不斷加強,鼠疫等在全球甚至局部地區已經很少發生大流行了。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上鼠疫大流行曾經對人類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進一步說明把鼠疫和霍亂一起排在甲類傳染病的行列是有根據的。
地球上曾發生三次鼠疫大流行
6世紀發生第一次大流行,東羅馬帝國死亡一億多人,佔總人口的一半多。
大約1350年在歐洲又發生第二次大流行,死亡了2500多萬人。
到了18世紀歐洲又發生第三次大流行,死亡了大約1500萬人,佔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隨後又傳播到了亞洲,又死亡4000多萬人。
近年來,在印度的恆河流域,曾經爆發過數次鼠疫疫情流行。
我國也是深受鼠疫影響的國家之一。從19世紀末到新中國成立,我國發生過6次大流行,波及20多個省(區),發病人數約120萬,死亡近100萬人。
新中國成立後,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由於我國目前在多個省區仍然存在著不同種類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近些年在雲南、甘肅、內蒙等地一直有散發病例發生,時刻威脅著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我國對鼠疫防控工作也一直沒有放鬆。
即使在美國,平均每年也會有 10 多人從野外鼠類感染鼠疫,1/7 的患者死亡。儘管鼠疫已非不治之症,也容易控制,但仍然被許多人視為最恐怖的疾病。
鼠疫的發病有一定的季節性,在我國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發生在春夏季節;青藏高原等地區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發生於夏秋季節。
網傳「發生鼠疫病死率高達100%,無藥可治」是真的嗎?
近年來網絡曾有「發生鼠疫病死率高達100%,無藥可治」的內容廣泛流傳,這當然是謠言。
歷史上鼠疫確實引起過人類大範圍的死亡,但這是因為當時人們對鼠疫的病因、治療、預防等認識不足。
雖然人類對鼠疫普遍易感,但隨著醫學發展的今天,鼠疫病例已經可以通過規範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人只要能早期就診,及時得到規範治療,治癒率是很高的,可疑接觸者也可通過預防性服藥而避免其發病。
家裡養的寵物「倉鼠」會傳播鼠疫嗎
倉鼠也是屬於齧齒動物,是有可能會傳播鼠疫的,一般是由野鼠或者蚤傳給家養的倉鼠,但這種可能性極低,因此,朋友們也不用太擔心。如果不小心被倉鼠咬傷,不要太過慌張,及時用肥皂水衝洗,碘伏進行消毒即可,如果傷口較深,可以到醫院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老鼠傳播疾病一般有三個途徑:
1、鼠體外寄生蟲作媒介,通過叮咬人體吸血時,將病源體傳染給人;
2、體內帶致病微生物的鼠,通過鼠的活動或糞便汙染了食物或水源,造成人類食後發病;
3、老鼠直接咬人或病源體通過外傷侵入而引起感染。
老鼠繁殖能力超強
據悉,一隻成熟的母鼠大約20天左右即繁殖一次,一胎少的可生六七隻、多則十來只小老鼠。
而一隻小老鼠出生1.5~2.5個月就可達到性成熟,具備繁殖能力。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發現,老鼠具有「計劃生育」的功能。當一個地區老鼠的總量較多時,老鼠會減緩其繁殖頻率,而在老鼠較少或人們大舉滅鼠後,它們會加快繁殖「力度」,使老鼠快速地成倍增長。
俗話說,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老鼠身上所攜帶的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很多,僅一隻老鼠身上的病原體不會少於200種,其中一些可以傳染給人類。
除了鼠疫之外,老鼠還會引起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斑疹傷寒、狂犬病、恙蟲病、旋毛蟲病、蜱性回歸熱、沙門氏菌類病等30 多種疾病。
我國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共有39種
甲類(2種):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26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愛滋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11種):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手足口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當下在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屬於乙類傳染病,按照甲類傳染病嚴格管控。
其實對於鼠類傳播性疾病的預防,防鼠、滅鼠是關鍵。更要做好食品、環境、個人衛生,特別是剩飯剩菜,孩子吃的零食等一定要妥善存放。
要嚴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切實做好個人防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1、「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2、「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前往鼠疫地區的旅行者可能面臨的感染危險做了如下建議
野營或狩獵時應避免與齧齒動物接觸,避免與死亡動物,感染動物的組織或物質接觸;應避免前往擁擠的地區,避免與肺鼠疫患者緊密接觸。
去大草原旅行者應使用驅蟲產品防止跳蚤咬傷,採取防蚊措施也可以防止跳蚤和其他吸血昆蟲叮咬。不接近不食用野生動物,不在草原露營過夜。
一旦有疫區旅居史,而且出現突發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或呼吸急促、咳嗽、咯血等症狀時,應立即就診,並向醫生如實告知旅行史。
預防性治療僅適用於與鼠疫病例或其他高風險暴露(如感染跳蚤的叮咬或與感染動物的體液或組織直接接觸)的人員。沒有醫療專業人員推薦,不建議旅行者自行使用抗生素作為預防措施,除非醫療專業人員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大家參考,不能視為治病就醫依據。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用於公益健康科普,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