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衛健委開展新冠肺炎、鼠疫等傳染病防控和醫療救治調研指導工作。(圖片來源:包頭衛健委官網))
本刊記者/李想
8月6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官網發布《關於達茂旗鼠疫疫情Ⅲ級預警的通告》,宣布進入預警期,預警時間持續至2020年底。
據《內蒙古自治區鼠疫控制應急預案(2020年版)》,根據鼠疫發生的地點、病型、例數、流行範圍和趨勢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將鼠疫疫情劃分為五級,其中Ⅲ級屬於較大鼠疫疫情。
8月2日,包頭市接到達茂旗衛生健康委報告,達茂旗石寶鎮溫都不令村委蘇吉新村發生一例死亡病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疾控中心鼻咽拭子PCR核酸檢測呈陽性,內蒙古自治區綜合疾控中心鼻咽拭子基因測序檢測符合鼠疫目標基因序列,8月6日,包頭市、達茂旗兩級醫療專家組依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電話詢問密接人員和實驗室檢測結果,會診判定患者為腸型鼠疫,死亡原因為循環系統衰竭。
《通告》稱,目前相關防控措施已全部落實到位,對9名密切接觸者、26名密切接觸者的接觸人員已按要求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並給予預防性用藥及鼠疫核酸PCR檢測,目前無發熱等異常,鼠疫核酸PCR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死者居住地蘇吉新村實行封鎖隔離,劃定大小隔離圈,全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強化隔離對象健康監測,對隔離圈內所有人員進行健康監測和鼠疫核酸檢測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對死者住所及其周邊農戶居住場所每日進行全面消殺,並在蘇吉新村及周邊開展滅蚤滅鼠、環境衛生清潔整治。目前蘇吉新村所有村民無發熱等異常,鼠疫核酸PCR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包頭市衛健委還提示,當前包頭市現存在人間鼠疫疫情傳播的風險。
(8月7日,包頭市衛健委組織召開鼠疫等傳染病疫情防控醫院感染視頻培訓會議。(圖片來源:包頭衛健委))
包頭市、達茂旗兩級衛健委工作人員均表示,目前國家、內蒙古自治區和包頭市三級醫療專家組已到達達茂旗,指導防疫工作。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蔣榮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腸型鼠疫的致病原因是患者食用了被鼠疫病菌汙染的食物。這些食物之前可能就被攜帶鼠疫病菌的老鼠及其他動物接觸過,或被其糞便汙染。不同型別的鼠疫潛伏期不同,總體來說在1~9天。其中肺鼠疫發病較快,感染後1~3天就會發病;腺鼠疫的潛伏期大概在7天左右。腸型鼠疫的潛伏期則與感染者攝入的被汙染食物量有關。
蔣榮猛表示,單次鼠疫核酸PCR檢測結果陰性不能排除感染風險,還要根據接觸方式和臨床症狀進一步觀察。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鼠疫屬於甲類傳染病,傳染性強,如果不治療,病死率高達30%~60%。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齧齒動物間流行,人感染鼠疫菌後,臨床可表現為腺鼠疫、肺鼠疫及敗血型鼠疫等類型,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腸鼠疫則較為罕見。
內蒙古自治區屬於鼠疫歷史自然疫源地,有蒙古旱獺、達烏爾黃鼠、長爪沙鼠、布氏田鼠四種動物分布的疫源地,分布在57個旗縣,總面積達33.7萬平方公裡。所謂自然疫源地,即傳染疫病的病原體、媒介及宿主(易感動物)存在於特殊的生物地理群落,形成的穩定地域綜合體。在這些地方,病原體沒有人類參與也能在動物間長期流行並反覆繁殖。
今年7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鼠疫疫情Ⅲ級預警通告,該市烏拉特中旗確診1例鼠疫病例,系當地牧民。該市隨即啟動鼠疫防控Ⅲ級預警。
去年11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2人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此後,內蒙古還有數人被確診為腺鼠疫病例。11月13日,國家衛健委應急辦安排國家級專家赴內蒙古指導當地開展溯源工作,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中國近年來偶有鼠疫發病,2014年、2016年、2017年感染並死亡的數量分別為3、1、1例。今年4月20日發布的《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中國2019年鼠疫報告發病5例,死亡1人。
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前所長王虎指出,近期鼠疫發病增多與鼠疫防控工作不到位、自然環境變化有關。此前,中國有一套成建制、成體系的鼠疫防治機構,包括國家、省、地、縣四級人間鼠疫監測網絡。在有鼠疫疫源地的省份,縣一級有專門的科室進行監測。在疾控機構改革後,鼠疫防治機構併入疾控中心或地方病預防控制所,造成鼠疫防治能力弱化。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具有豐富鼠疫防治經驗的老專家相繼退休,基層鼠疫防治機構後繼無人,新入職工作人員對鼠疫的重視程度不到位、業務能力不足。鼠疫疫源地所在的青海、內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區地廣人稀,監測半徑大,人力不夠。缺乏專門科研技術人員和經費,制約著疫情監測和防治工作。此外,某些地方對鼠疫防治的認識和工作部署落實也存在欠缺。例如,去年內蒙古草原上大量野鼠死亡,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暴露了當地對鼠疫的流行情況、風險評估工作不到位。
另一方面,隨著生態環境改善、野生動物增多,作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鼠疫,在動物間的傳播流行波及人間的可能性增大。在中國北方,氣候變暖和降水增加是造成鼠疫風險上升的因素,降水豐富利於植被豐收,以植被種子、根莖為食的鼠類數量增加,同時,適度的溫度和溼度也會增加鼠和跳蚤的活動量,由此就會提高鼠疫的傳播速度和機率,增加波及人間的風險。
王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與內蒙古有旱獺與3種鼠類作為宿主不同,青海的鼠疫宿主優勢動物主要是旱獺。
對青海省33個疫源縣近幾個月的監測結果顯示,今年鼠疫的動物間流行形勢比較猛烈。往年自然死亡的旱獺較少,死亡旱獺體內檢出的鼠疫菌株數量也比較少。而今年,草原上自然死亡旱獺數量較多,分離出的鼠疫菌株也較多。如果動物間疫情處理應對不及時,就很可能波及人間。青海省近期對鼠疫動物間傳播密度較高的地區進行了大面積動物捕殺、殺滅,防止波及到人間。
王虎強調,鼠疫防治的關鍵是監測。相關部門要對當地感染鼠疫動物數量的變化做到心中有數。通過持續監測鼠疫在動物間流行的程度,做出鼠疫波及人間的風險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採取相應措施。此外,鼠疫的診療工作還應落實首診醫生負責制。目前部分醫務人員對鼠疫的診療工作重視程度不足,缺乏鼠疫診斷、治療的相關知識。在第一時間對鼠疫的判斷出現偏差,就可能導致人間疫情的擴散;臨床治療的不對症則可能貽誤治療時間,導致病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