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衛健委發布通報,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發現1名牧民確診為腺鼠疫病例,而患者發病前曾在鼠疫疫源地內活動。
7月5日,巴彥淖爾市衛健委發布鼠疫疫情III級預警通告
此次鼠疫源頭從何而來?在這個不足5000人的小鎮,鼠疫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平時草原上看不到老鼠,很多年沒聽說過有鼠疫了。」溫更塔拉度假村一位工作人員向健康時報記者透露,「那名鼠疫患者是牧民,目前沒有多大事,他的家人暫未被查出感染」。
烏拉特中旗溫更鎮的溫根塔拉草原。受訪者提供
事實上,溫更鎮所屬的烏拉特中旗鼠疫自然疫源地是歷史疫源地。根據今年5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衛健委發布的《關於調整內蒙古自治區57個鼠疫監測旗縣鼠疫疫情風險級別的請示》顯示,烏拉特中旗為鼠疫高風險區。
溫更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溫更鎮本身就位於鼠疫自然疫源地,但很多年沒有發生鼠疫了,牧區牧民有一定暴露風險,非牧區居民感染風險小,這段時間居家不要出門走動。
烏拉特中旗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是長爪沙鼠。長爪沙鼠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為主要食物,不冬眠,繁殖力極強,其體外寄生禿病蚤是傳播鼠疫的主要媒介。
在雨水充沛的夏季,長爪沙鼠及體外寄生蚤數量就會急劇增加,當鼠密度達到一定程度鼠疫開始流行。當鼠密度低於一定值時,就會進入間歇期。
鼠疫,到底有多可怕?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人畜共患病。人類歷史上共有 3 次鼠疫大流行——公元 6 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公元 14 世紀的「黑死病」、公元 19 世紀末在中國的大流行。
公元 6 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對於這場瘟疫的記載,是歐洲史上對鼠疫瘟疫最早的記錄。
僅君士坦丁堡一個城市就死亡了20萬人,整個東羅馬帝國近三分之一人口喪生,其死亡率突破33%,與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大體一致。
後來有史學家甚至認為,正是這場瘟疫的發生動搖了拜佔庭帝國長達數千年的統治,成為查士丁尼統治晚期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14世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同樣直接奪走了歐洲近1/3人口的生命,在一些文獻記載中,黑死病被稱為難以治癒的新型瘟疫。
在《黑死病1348~1349:大災難、大死亡與大蕭條》一書中,作者這樣描述黑死病——
「有人突然得病,幾小時內便命赴黃泉;有人則沉睡不醒,喊也喊不起來;有人則因發熱而無法入睡,口渴難耐。這種疾病剛出現時,病期一般為三至五天,但到疫情末期,那些生腫塊病人的恢復期則長達數月。」
黑死病時期的全套防護服,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鼠疫的恐懼
我國也是深受鼠疫影響的國家之一,19世紀末到新中國成立,我國一共發生過6次鼠疫大流行,波及20多個省(區),發病人數約115萬,死亡約100萬人。
當時清府全權欽差總醫官伍連德治理1911年春節前後發生在我國東北地區鼠疫
三次流行瘟疫之後,鼠疫至少造成了全球超過1.7億人的死亡,一度被認為是最恐怖的傳染性疾病。
目前我國多個省區仍然存在不同類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因此對鼠疫防控工作一直沒有放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21世紀仍存在鼠疫的流行和暴發風險。
我們該怎麼防鼠疫?鼠疫最常見的有腺鼠疫(80%-95%) 、敗血症型鼠疫(10%-20%)、肺鼠疫(60%-100%)三種類型。
本次在內蒙古地區確診的鼠疫病例就屬於腺鼠疫。
腺鼠疫的主要感染途徑是跳蚤叮咬、飛沫傳播(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 、吸入感染患者的飛沫)。
可防可治?怎麼防?如何治?
2019年中國疾控中心官網發布了《鼠疫可防可治》的科普文章,證明鼠疫的確可以進行科學防控,不需要過分擔心。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應該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免受鼠疫侵害呢?
疾控部門提醒:
面對鼠疫疫情,需要做到「三不三報」——
「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2019年,《中國臨床醫學》雜誌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科金文婷醫生的一篇文章,詳細論述了鼠疫的預防:
提前了解自己所需要前往或已經定居的地區是否存在人畜共患鼠疫。在野外注意採取措施防止跳蚤叮咬。不要隨意處置來路不明的動物屍體、不吃野味。對於懷疑有肺鼠疫的患者應進行隔離治療,採取防止飛沫傳播的措施,直至排除肺炎或至有效抗菌治療後 48小時。抗菌藥物出現前 ,鼠疫主要的感染風險是處於疾病末期 、咳痰中有大量血液和(或)膿液的患者。此時外科口罩即可起到保護作用 ,不需要使用特別防護顆粒物的口罩(如 N95 或更高級的口罩)。
【來源:健康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