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究竟多可怕?聽聽佑安醫院專家怎麼說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0-11-30 新京報網

野生旱獺。圖/視覺中國


最近這段時間,「北京市接診兩例鼠疫患者」的消息牽動著許多人的心。有的人談鼠疫色變,對於「鼠疫」是只聞其名不識其真面目。於是,一旦有關於鼠疫患者的消息都可能瞬間點燃公眾的關注。


根據最新的官方消息,目前來京就診的兩鼠疫患者正在朝陽區相關醫療機構進行救治,一名病情穩定,另一名經專家會診,病情仍然危重,略有好轉,正在進行對症治療。


「鼠疫」到底是怎麼回事兒?老鼠身上的傳染病怎麼會跑到人體呢?它對人的健康傷害究竟有多大?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預防鼠疫呢?這不,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及時發布了《關於鼠疫的那些事兒》,為大家解惑。快來看看專家是怎麼說的吧!


關於鼠疫的那些事兒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副主任醫師 李侗曾

 

提到鼠疫,很多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為大部分人已經很多年都沒有聽說過鼠疫這個名詞了,很多朋友第一反應都是「還真有這個病呀?」,或者說「我還以為只是歷史書中的一個傳說呢」,而說熟悉是因為大家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看到過關於鼠疫的記錄,知道這種「臭名昭著」的疾病在歷史上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給人民健康和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損失。


在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中,鼠疫被列為甲類傳染病。甲類傳染病都是烈性傳染病,具有傳播性強、病死率高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甲類傳染病目前只有鼠疫和霍亂兩種疾病(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需要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在我們普通群眾的認識中,甲類傳染病的患者必須採取隔離措施,如果拒絕隔離,可以由公安機關來「強制隔離」,可見其對群眾健康的威脅是比較大的。

 

歷史上的鼠疫

 

人類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 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14世紀的第二次大流行,人們稱鼠疫為「黑死病」,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死亡,估計死亡人數1700萬到2800萬人;第三次流行是在19世紀,這次鼠疫流行波及到了中國。

 

從2000年到2009年,全世界共有16個國家報告了21725例鼠疫病例,其中1612人死亡(病死率7.4%)。2010年至2015年期間,世界衛生組織(WHO)收到了3248例鼠疫病例,其中584例死亡(病死率18%)。不過各地報告的鼠疫發病人數有可能被低估,因為在鼠疫流行最廣泛的地區往往是監測和報告系統不夠完善的地區。最近一次鼠疫疫情發生在2017年的馬達加斯加,一份報告中提到,在1309例疑似鼠疫病例中死亡93例(病死率約7%)。

 

鼠疫是怎麼引起的?有什麼表現?

 

引起鼠疫的罪魁禍首是一種叫做「鼠疫耶爾森菌」的細菌,也稱為「鼠疫桿菌」,1894年第三次大流行期間由法國科學家耶爾森(Alexandre Yersin)和日本科學家北裡柴三郎(KitasatoShibasaburo)從香港的鼠疫病人身上分離出了鼠疫桿菌,並在動物身上證明了鼠疫桿菌就是導致這場瘟疫的元兇。

 

鼠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800年前,之所以難以消滅是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傳染源來自野外的動物,而且在自然界感染鼠疫的動物主要是鼠類和旱獺等嚙齒類動物,想想老鼠有多難消滅,就知道鼠疫有多難徹底消滅了,野生動物間如果發生鼠疫流行,也就是我們說的鼠間鼠疫,那麼理論上鼠疫從野生動物進入人類導致人間鼠疫的風險也會增大。

 

那麼鼠疫是如何從野生動物到人類身上的呢,這就離不開另一種動物的為虎作倀了,這個助紂為虐的傢伙就是鼠蚤。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東西辦起壞事來危害可不小,鼠蚤叮咬是鼠疫從野生動物到人的主要媒介,實現了從動物到人的重要一步,現在已經發現有大約30種跳蚤被證明是鼠疫的傳播媒介。

 

人被帶鼠疫桿菌的鼠蚤叮咬後,細菌從皮膚進入身體,到了叮咬部位附近的淋巴結,細菌大量繁殖就會導致人淋巴結腫大和疼痛,同時還有高燒,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腺鼠疫」,鼠疫患者大部分都是腺鼠疫,淋巴結腫痛最常見的部位是腹股溝淋巴結。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旱獺的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可能性大,還有一些到這些地區旅遊並且喜歡親密接觸野生動物的遊客,感染腺鼠疫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

 

腺鼠疫的患者傳染性並不強,偶爾可能會因為膿腫破潰流出一些帶病菌的膿液傳染周圍人,如果僅僅是這樣鼠疫就沒那麼可怕了,但是鼠疫在人間傳播主要是因為「肺鼠疫」,當腺鼠疫患者體內的鼠疫桿菌隨著血液循環來到肺部,就會引起肺鼠疫,肺鼠疫患者會胸痛、劇烈咳嗽、咳出粉紅色泡沫痰,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如果不治療,肺鼠疫的病死率幾乎是100%,現在有了抗生素,即使最嚴重的肺鼠疫,病死率也可以降到了50%以下了。肺鼠疫最大的問題就是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如果不做好防護,密切接觸肺鼠疫患者就有感染風險,在過去人們對鼠疫認識不夠,防護不到位,一旦有人從腺鼠疫發展為肺鼠疫,很快就開始了人間鼠疫的疫情。

 

腺鼠疫和肺鼠疫都可能會因為鼠疫桿菌進入血流而發生敗血症型鼠疫,患者會寒戰高熱、昏迷、休克,有些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死率也將近100%,而且通常發展到敗血症階段1~3天就會死亡,患者常常因為皮膚廣泛出血、壞死而出現皮膚發黑的現象,讓周圍人更加望而生畏、不寒而慄,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黑死病」稱號的由來。

 

鼠疫現在還可怕嗎?

 

不過鬥轉星移,我們現在和瘟疫的實力對比早已經今非昔比,鼠疫對於人類的威脅早就沒有那麼可怕了,這得益於人類掌握了兩種武器,第一個就是傳染病的網絡監測系統,人們早就意識到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因此很早就開始建立監測系統,我們對於鼠疫的監測既有野生動物監測,也有人間疫情監測,不管是動物間有疫情還是人間疫情,都能及時發現及時上報,果斷採取措施,把疫情扼殺在搖籃中。

 

第二個武器就是醫療救治系統,除了隔離措施、消毒措施、防護措施,我們現在有了抗生素和疫苗,這是讓人類戰勝眾多傳染病的重要武器。針對鼠疫,及時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可以讓鼠疫整體病死率小於10%,對密切接觸者給以抗生素預防可以避免發病,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

 

北京並不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多年來對鼠類等野生動物監測沒有發現動物攜帶鼠疫桿菌,所以北京市民不需要對此擔心。

 

我們應如何預防鼠疫?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鼠疫可以從野生動物通過鼠蚤叮咬傳播到人,也可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道傳播,所以預防鼠疫要注意切斷野生動物到人的傳播途徑,也要注意人與人之間傳播途徑的預防,控制傳染源頭做好疫源地監測,在疫區滅鼠、滅蚤。大家要避免到疫區旅遊或活動,尤其是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鼠類、旱獺),旱獺雖然被人說是過氣的網紅動物,但是由於憨態可掬,很多人喜歡近距離接觸、撫摸和餵食旱獺,發個朋友圈什麼的,這可是有風險的。野生動物可能傳播很多疾病,野生自然生態很美好,但還是讓其保持自然狀態最好。如果因工作需要必須進入疫區,需要穿好能夠防鼠蚤叮咬的防護服裝,不裸露皮膚,減少被感染的跳蚤叮咬可能性,一些常用驅蚊劑一般也可以驅趕跳蚤。

 

發現鼠疫感染者後疾控部門和醫療機構會採取嚴格措施隔離感染者,也會隔離密切接觸者,如果需要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儘量和病人保持2米以上的接觸距離,並戴好口罩,勤洗手。

 

如果曾去過疫區,或者懷疑接觸了鼠疫患者,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鼠疫潛伏期一般只有1~3天,通常不超過9天,如果在這段時間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症狀,應當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疫區旅行史或者接觸史,由醫生安排下一步預防或者治療措施。

 

總之,現在的鼠疫已經不是歷史書籍和文藝作品中的鼠疫了,藉助現代的防控體系和醫療體系,鼠疫是可防可控的傳染病,我們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要過度恐慌,相信科學,理性對待就可以了。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何燕 圖片 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不能再忽視「不賺錢的感染科」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近段時間,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因其專業人做專業事,說真話說人話而屢屢霸屏。而據《中國新聞周刊》今天報導,張文宏在博士畢業後,曾經因感染科邊緣化、待遇低,想過另謀出路——這並非嬌嗔,在這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醫院感染科,長期以來都是弱勢的存在。
  • 馬兜鈴酸肝毒性疑雲待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C肝與中毒性肝病科主任張晶表示,臨床實踐中,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不是最常見的肝毒性藥物。且藥物性肝損傷通常為急性,慢性較少見,能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的則非常少見。  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中成藥並未全面被禁。它們仍被用於治療風溼、泌尿系統疾病等多種病症。
  • 全國多地陷入嚴重霧霾天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此外,石家莊機場因能見度低致使多趟航班延誤,南昌昌北國際機場部分航班受影響,青島流亭國際機場60餘架次進出港航班延誤或取消,近5000名旅客出行受到影響。  霧霾天氣還使醫院中呼吸道患者人數增多,很多醫院的呼吸科和兒科門前的患者排起了長隊。近一周以來,北京兒童醫院的日均門診量都接近一萬人次,其中30%是呼吸道疾病。
  • 「佑安招募」受試者招募,佑安醫院免費頭顱磁共振受試者招募啦
    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北京佑安醫院李宏軍教授團隊正開展針對HIV感染引發認知功能受損人群的早診早篩課題,現面向非感染者人群招募241名早診早篩對照組受試者,可免費提供認知評估、頭顱磁共振檢查(可同時贈送家屬腰椎或頸椎磁共振檢查福利),並可長期隨訪。
  • 「非典」改變的人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郭鐵流 攝  前 言  十年後回首春天  我們總會在某些時間懷念某些人,就像樹枝在每一次開春,懷念去冬的落葉。  10年前的今天,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病逝。當時東直門醫院有個計劃,免費給得過SARS的人做核磁檢查。  「雙側股骨頭壞死」,聽了結果,邱明月一屁股坐在地上。一家七口一起去的醫院,挨個檢查,「一個也沒跑了」。  楊志霞聽說有這個後遺症,開始怎麼說都不去查,「害怕」。2004年初,查出股骨頭壞死,她從醫院一路哭回家。  在後來的152個非因公的名單裡,有殘疾證的有80多人。
  • 「佑安-抗疫先鋒榜」火眼金睛,佑安醫院趙豔嚴謹求實為臨床診療助力
    北京佑安醫院作為我市救治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始終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在市衛生健康委和市醫管中心的領導下,醫院黨委靠前指揮,醫護人員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用愛和堅守換來了100多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譜寫出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生命之歌。
  • 匯醫慧影AI入駐北京佑安醫院|協力戰疫,護佑民安
    中國日報2月25日電(劉志華)記者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了解到,近日,匯醫慧影新冠AI影像智能解決方案入駐佑安醫院,為新冠疫情的篩查診治全流程帶來切實的智能助力。新春佳節團圓時刻,卻是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之時。
  • 食品高氯酸鹽汙染成世界難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全國飲用水深度處理研究會委員高乃雲表示,高氯酸鹽汙染在各地的地下水、井水等中有檢出,不過濃度很低,「飲用水汙染比日、韓、美情況略好,瓶裝水汙染水平與美國相當。」  風波  茶葉在歐洲檢出高氯酸鹽 限量標準正交涉中  讓中國茶葉陷入汙染風波的「罪魁禍首」,正是常被用於火箭燃料、軍工業生產、煙花爆竹等製造的高氯酸鹽。
  • 李小文:特立獨行的「布鞋院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67歲的老人有自己對付新聞的高招。  有時,他會在電話裡賠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時他會用商量的語氣說,「再等等,等這波熱點過去吧」。  李小文了解新聞的傳播規律,希望趕緊出個新聞,為自己那張被熱炒的照片降降溫,過了兩天溫度沒降,他又略帶委屈地向記者解釋,「本以為這兩天熱度會過去的」,然後在郵件裡和記者商量,能不能以文會友。
  • 鼠疫早已沒有那麼可怕!專家解讀其傳播特點與防治方法
    由於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多次鼠疫大劫難,所以很多人聞之色變。事實上,在今天,通過有效的預防隔離措施和治療手段,鼠疫早已沒有那麼可怕。本期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這種疾病的傳播特點與防治方法。  1  不同鼠疫傳染性有高有低  鼠疫常見的類型有三種,即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症型鼠疫。
  • 30本好書助貧困孩子「快樂閱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中國青基會聯合新京報共同發起主辦「挑戰8小時」2012慈善徒步越野賽,以一種全新的公益方式為希望工程快樂閱讀項目募集善款,募集款項將全部用於在寧夏海原縣、雲南保山市隆陽區等貧困地區小學建設閱讀基地。
  • 穿越蛇文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艾奇德娜與蓋亞的另一個妖怪兒子緹豐結合,又生下了許多可怕的怪獸,比如地獄惡犬、九頭蛇許德拉、鷹身女妖和獅頭羊身怪等。  在這些怪物中,傳說中的九頭蛇許德拉兇猛異常,連呼出的氣體都有致命劇毒。許德拉擁有9個頭,一個頭被砍下,就會長出兩個來。最終,許德拉被希臘神話中的著名英雄赫拉克勒斯殺死。赫拉克勒斯砍下許德拉的頭,然後放火燒熾新長出來的蛇頭,不讓它們長大。
  • 尼爾斯·玻爾及其時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李飛 攝  【文集細讀】  我不是一位人物傳記愛好者,但有兩本傳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被我當作「勵志」的書來讀,這兩本書的作者是同一個人,一位物理學家,阿伯拉罕·佩斯,兩本傳記的名字分別是《上帝是微妙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尼爾斯·玻爾的時代》。
  • 國內多篇醫學論文被指涉假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編號「GMR7730」的論文與多篇論文的表格相似。美國知名論文抄襲監察網站PlagiarismWatch  論文抄襲監察網站報告稱,有論文代寫公司與SCI期刊合作,通過發表造假論文牟利;回應稱正在核實  新京報訊 (記者戴軒)近日,國外一家知名論文抄襲監察網站發表報告稱,中國多篇醫學論文涉嫌抄襲,並推斷有論文代寫公司與部分SCI(科學引文索引)雜誌勾結,通過發表造假論文牟利。
  • 「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冷與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7年3月23日,河南洛陽,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圖/視覺中國  王夢恕  籍貫:河南溫縣  終年:81歲  生前身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前住址:北京  9月20日,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逝世,享年81歲。
  • 天津812爆炸事故七天大事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當晚,已有多名消防員確認在此次事故中犧牲。  8月14日  早晨,倉庫爆炸現場救出一名消防戰士,19歲的周倜。  現場消防指揮部消息稱,當時發生爆炸的地點存放著硝酸鉀、硝酸鈉等硝酸鹽物質。這些固體氧化劑遇熱、碰撞都容易爆炸。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 2019-12-19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周依)12月26日,是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紀念日。
  • 王文興:沒有筆記的書等於白念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你寫的時候會有道德判斷嗎?  王文興:有,每一個字都很清楚。讀者有什麼反應,在我個人很要緊,每句話我都在考慮讀者想些什麼,我不是寫給我自己看,難寫的也是這些地方,你怎麼替他想,要他有什麼效果,希望得到什麼效果,不能光是一吐為快。音樂也是,莫扎特寫《小夜曲》也要考慮聽的人,藝術不是酒喝多了,是感情抒發的行為。  新京報:要怎麼考慮讀者的反應呢?
  • 專家:待商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清華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華北地區氮氧化物濃度高加速重汙染,建議重視氮氧化物減排  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近日,清華學者聯合發表的一份關於霧霾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發關注。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