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天問》中,屈原提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可謂一個千古謎題。
女媧有體,孰人匠之?
意思是問:女媧造了人類,可女媧的身體又是誰造的?
這涉及到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然而,無論先有雞還是雞蛋,都涉及人文起源的本質。
經過查閱各種史料,筆者得出了一個結論:誰造女媧之謎的答案,就隱藏在封神演義中,而且存在於一個未曾出場的人文初祖——黃帝的身上。
為什麼這麼說呢?
咱們先解釋兩個問題,來佐證這個觀點。
女媧身為人類母神,為什麼氣量那麼小?被紂王褻瀆,殺紂王一人也就罷了,為什麼要商湯?若非商湯氣運不能絕,也許只有女媧會毫不猶豫地滅商。上古正神殺君王猶如殺雞,為什麼還要連累萬民於水火?
這不只是氣量小,甚至到了兇殘且不可理喻的程度。
人類共尊的始祖有兩個,一個是代表女性的女媧,另一個是代表男性的黃帝。而封神演義中,諸路大神都出現了,包括三皇伏羲、神農、燧人氏。唯獨沒有黃帝出場。
僅有一次提及,便是其麾下大將柏鑑,被封為三百六十位清福正神。可見,黃帝即便沒有出場,在眾神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中,便蘊藏著女媧的來歷之謎。當然,僅從封神演義中考證是不夠的,還需要從神話變遷的角度去理解。
從長沙出土的楚帛書中,我們可以找到女媧崇拜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東周時期,而黃帝的歷史要更早。
這裡又衍生出一個問題。
創世神話中,女媧的出現肯定是要比黃帝早的。可為什么女媧的傳說出現得要晚,而且,黃帝被歷代正統王朝所祭祀,而卻忽視了女媧呢?
實際上,女媧的地位在先秦之前一直都不算很高。其傳說一直流傳在南楚之地,也就是被中原王朝所稱的南蠻夷地。其文化特徵為抽象、乖張,怪異。
因此,女媧的崇拜便成為了一種淫祀,不被官方正統所接受。直到楚霸王項羽揭竿而起,楚地文化才朝著中原蔓延,逐漸流傳到中原各地。
而大漢朝開朝之後,繼承了先秦時期的官祀正統,而女媧依然不受待見。
其中的原因,跟前文中的第一個問題呼應。女媧作為創世神,為什麼表現得氣量狹小,而且隱約有了殘暴的跡象?
問題出在社會體系的變革上面。
大漢朝作為中華文明毫無疑問的正統,不僅有文景之治,漢武帝北擊匈奴,同時還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
而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三綱五常。其中的夫為婦綱,便是咱們要尋找的答案。
女媧作為楚地神話中的核心,代表著原始部落發展的末班車。楚地歷來被視為蠻夷之地,無論是從民俗、社會體制,都比較接近於原始部落。
較之中原地帶,母系社會依然存在著相當的影響力。反觀中原王朝,父系社會已經確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
因此,兩種社會體系的碰撞,也就造就了女媧這種矛盾的信仰崇拜對象。筆者認為,最初在母系社會中,伏羲只是作為女媧的配偶出現,地位要弱於女媧。
回歸第一個問題,女媧為何會從一位創世母神,演變成氣量狹小,甚至有些殘暴的女神?而且,有很重要的一點,女媧即便神通廣大,卻也不能直接滅掉商湯。
其中涉及一個所謂氣運的問題。
氣運從何而來?
一直被認為是天地大道。但實際上,這確實男權社會所確立的社會法則。儒家倡導的法則,便是所謂歷朝歷代更迭的氣運說。
氣運說最早要追溯到諸子百家中的陰陽家,但在東漢時期,陰陽家就徹底沒落。其學術逐漸被儒家和道家吸收,儒家吸收了氣運更迭,而道教吸收了五行相勝。
所以,作為母系社會的象徵,女媧絕對不敢硬撼父系社會定下的法則。只能用軒轅墳三妖,來禍亂商紂王的社稷。
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對男權社會的一種妥協、憤怒、以及無奈。
這裡又衍生出了一個問題。
女媧派『軒轅墳三妖』去禍亂社稷,為何事後又不認帳。直接拋棄了三個棋子,簡直有些不誠信。作為上古正神,為什麼會這麼幹?
先說三妖來自哪裡?軒轅墳!
黃帝下葬之地,為什麼會催生三妖呢?
這裡可能也是一個隱喻,表明民間淫祀對於正統官祀的不滿。而且,這也代表著女媧對於父系社會的反抗。
黃帝作為人文初祖,其墳墓中誕生的妖邪,竟然要滅掉自己後代的江山。說起來,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從這種不起眼的設定中可以看出,母系社會的殘留對父系社會的一種報復。也說明了男權的蔑視,耍無賴,不講誠信就是其一。
說到這裡,有人很不屑地問: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也是讀書人,也是儒家弟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設定?再者,這麼牽強附會有啥意義?可能許仲琳寫書的時候,都想過這麼多。
關於這個問題,要強調一點。
封神演義是一部神話小說,而且是一部經久流傳的小說。每一部經典的誕生,都要經受時光的考驗,並不是偶然出現的。
比如,四大名著無不有嚴謹的一面,這正是如此,被歷代讀者經過深入研究後,還是能夠認可的。
封神演義也是如此,僅憑那麼多有名有姓的神仙出現,就證明許仲琳不是胡編濫造的。每一個情節設定,都不是現在網絡小說那般信口胡謅的。
如果諸位還是不信,咱們回歸到前文中的第二個問題。黃帝的地位如此之高,為什麼在封神演義中沒有任何戲份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涉及本文的核心問題。其中蘊藏著『誰造女媧』之謎的答案。
封神演義的設定是在商朝,也是很接近母系社會的一個階段。女媧傳說在東周時期就有,說明商朝的部族,也可能存在著母系社會的殘餘。
因此,黃帝作為父系社會的始祖,就不可能在封神演義中出現了。
為什麼呢?
因為黃帝一出,書中的矛盾衝突幾乎就沒有了。試想,黃帝是人間的最高權威象徵,夏商周都是他的子子孫孫,一旦現身,在人間皇權中擁有言出法隨的地位。
周武王還折騰個什麼勁頭?商紂王就算愛極了妲己,也不敢造次。而且,可能從一開始,軒轅墳三妖就不可能誕生。
而女媧的從一開始出現,就意味著男權社會的對立面。所以,她和黃帝只能存在一個。
而母系社會對父系社會的報復,便成為了本書中一個最不起眼的引線,也是一個最基礎的導火索。
封神演義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寫出來就是給男性看的。
商紂王褻瀆女媧,雖然看起來是昏君的作為,但實際上暗合了男權對於女權的壓制,而暗合著男性潛意識中的衝動。
而女媧的反抗也最能引發這種衝動。而且不只是女媧,封神演義中的女仙、女將,大多都是對立陣營的。
比如,『金靈聖母』就是個鮮明的例子。她的強大有目共睹,而最後死於封神之戰。父系社會徹底戰勝了母系社會,而作為安撫,金靈聖母被封為鬥姆元君,可謂北方眾星中的至高神。
而在道教中,鬥姆元君和玉皇大帝並沒有高下之分,而是代表著相伴相生的陰陽之道。
陰陽中的核心理念來自於生殖崇拜。而女媧則代表著生殖崇拜的最高神。可惜,儒家思想制定的倫理觀念,將生殖崇拜規範在道德之中。
而道家的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也受到了相應的壓制。而儒家在社會中的根深蒂固,也導致了上古神靈地位和身份的變遷。
據考證,『黃帝』最初為『黃地』,也就是所謂的皇天后土。最初在母系社會,便是大地母神,也就是女媧的形象。而到了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時,女媧便被獨立了出來,作為人類對於母系社會唯一的執戀。
而道家神系中玉帝和王母,可以作為對母系社會的一種肯定。
兩晉時期的風水學鼻祖,大學者郭璞,也給出了相應佐證:「女媧,古之神女而帝者。」後世對《山海經》的研究,多出於這位的觀點。
綜上所述,屈原《天問》中的問題有了答案。
女媧有體,孰人匠之?父系社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