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通述的說:
天地根本就沒有仁愛,把世間萬物都當成草扎的狗,任其自生自滅。
聖人也沒有仁愛,把所有百姓當成草扎的狗,對其不理不睬。
天地之間,不正像大風箱一樣嗎?
中間是空的,拉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
說多了做多了,反而容易無路可走無話可說,不如守住靜虛,順其自然。
不同的《道德經》版本,對於這一章有不同的用詞,最後一句有的寫成「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也有不同的翻譯,但大體意思差不多,本不做學術研究,不究於細節某個詞的意思。
很多人最開始看這一章,覺得很詫異,「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太違背常理了。
我們以前受的教育,天地多仁慈啊,提供我們吃的給我們喝的,聖人就應該一心為別人,聖人是雷鋒的代名詞,是好人的代名詞。
為什麼老子說,他們都那麼殘忍,把老百姓當成早把子狗呢?
老子並沒有錯,老子看到的是本質。
天地有自己的法則,天地遵循的是法則,而不是仁愛。
無論風調雨順,還是地震火山;無論是生老病死,還是富貴貧窮,都是遵循天地法則。
如果天地是父母,那麼地上萬事萬物都是她的子女,人、山、水、鳥、豬……哪怕一個石頭都是,父母沒法去偏袒任何一方,只能制定規則,讓大家在規則裡面遊戲。
聖人也是如此,得道的人,已經沒有分別心,對所有的百姓一視同仁。
在聖人眼裡,沒有好人還是壞人,沒有善良還是醜陋,沒有富貴還是貧窮。老子雖然說聖人把百姓當成芻狗,其實反過來也一樣,聖人把芻狗也當成百姓,因為在聖人眼裡,沒有分別。
聖人和天地為什麼能這麼想?
所有有生命的物體,本質都會走向死亡,只不夠有時間有長短而已,青蛙最多能活五六年,狗最多能活20來年,人能最多能活100來歲。
《莊子·逍遙遊》中的說: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因為朝菌早上生晚上就死了,不知道月初和月末,寒蟬也就活一個多季度,肯定也不會體會春秋兩季。
人身體內的細胞呢?
人體內腸道細胞的生命最多只有兩三天。如果把天地和得道的人想像成我們自己的身體,把百姓當成身體裡面的腸道細胞細胞,來看看會看見什麼現象。
試想有兩個腸道細胞在吵架,一個要走前面一個要走後面,在我們肚子裡還打起來了,我們會不會覺得特可笑?
還有個只能活兩天的細胞,一直在擔心自己很快就要死亡了,沒過多久,在它提心弔膽的時候,咯嘣就死了!我們會不會覺得它特無知?
我們心想,就兩天時間,你還不好好的該吃吃該喝喝,擔心什麼呢?
還有一些更倒黴的細胞,我們不小心磕破皮了,磕破的地方,它剛生出來就死了。身體磕破點皮和地球發生地震火山沒有什麼區別。
從這個角度看,天地和聖人,把百姓視為芻狗,太理所當然了。
我們都不是聖人,但聖人的理念可以借鑑。
我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看法,不同的是,每人管事不同的區別。
為什麼這樣呢?若對所遇的有所不同之時,其實是有自己的私心雜念在裡面了,說明自己有私心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在社會上應該承擔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不要輕易去改變別人的軌跡。
天地之間遵循的最公平規則是什麼呢?
大自然最公平的規則就是死亡。
看似殘酷,但實際是最公平最合理的制度,所有有生命的生物,都會死亡。但怎麼樣才會死亡?
例如人,交通事故可以導致人死亡,疾病可以導致死亡,自殺可以導致死亡,自然老去也能導致死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還可以從中體會出「無常」。
每一段感情,都是一段過程。
戀人只是這個時間的狀態下,是你的戀人; 父母也只是在這幾十年是你的父母。 無論長或是短,都只是一個狀態的長短。
天地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我們不應該過於擔心,做好自己能做的,其他的就平淡對待。
學習聖人的思考方式,再來觀察周圍的世界,或許能想通很多道理。
我很擔心工作中發生的問題,哪一個人的問題,哪一個工作環節的問題,就身心疲憊的不斷地說,去看,去做,當然也有效果,但不明顯。
我以前很焦慮這件事情,因為問題解決不了,現在我逐漸不再焦慮,每個人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命運,生老病死循環往復都是自然規律,我能做的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結果如何,我無法去操控。
其實,世上所有的焦慮都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