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想通過嘻哈樂回應當下教會中90後、00後多位喜歡音樂的青少年們,以此來傳遞基督教福音的信息。誰知,這場音樂布道會卻引發了爭論,多是負面的,甚至有傳道人從教會論、神學和崇拜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也有牧師表示要不斷嘗試,只要有一定尺度的把握就好。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網絡上傳出一段10秒的短視頻,展示出在溫州當地的一個夏令營布道會上,當地的一個基督教背景的樂團採用了嘻哈的方式來布道,又是說唱又是舞蹈,這種方式被不少基督徒批評。
聖經裡多處提到讚美,說「耶和華是以讚美為寶座的」,聖經裡的米利暗、大衛等人都喜歡讚美神,教會歷史上的讚美詩更是雋永而聖潔。有教會的地方就有讚美,時代變遷,就有不同語言的詞曲和敬拜方式,或嚴肅安靜、琴聲悠揚;或輕鬆活躍、節奏歡快。教會有自身崇拜的傳統,在與不同時代的音樂形式碰撞之時,傳道人和信徒們必然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能自然地融合,有的會引起不適。
此次嘻哈音樂會的主辦方在8月6日發布了聲明,並因給信徒造成了影響與不安而致歉,「這是我們一次全新的嘗試,我們會在總結與改進中不斷歸正。」
該布道會在聲明中闡述了自己舉辦嘻哈布道會的初衷,說樂團熱心於教會聖樂事工,致力於本土原創讚美詩,嘗試結合傳統聖樂和現代音樂來宣教。而此次布道會邀請了五位基督徒嘻哈人做導師,舉辦營會的目的是回應當下教會中90後、00後諸多喜歡嘻哈音樂的青少年們,「希望透過學習引導他們的生命、對自身的處境有更正確的認知」。
營會主題為「愛與和平」,他們希望引導學員知道,雖然嘻哈大多與基督教無關,但其為新一代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之一。「因此,我們相信任何的音樂形式只是一種形式,是一種表達工具,重要的是要看表達的是什麼。」
對此,福音時報聯繫了此次嘻哈營會的主辦方,對方說正在總結和評估,之後會介紹整個事工的想法以及事件過程。此外,採訪了基督教界一些對聖樂有思考的牧師和基督教樂隊帶領人,並將綜合不同信息,展現各方觀點,有的反對,有的從敬拜的對象和目的來引發信徒思考,有的則是鼓勵。
溫州的一位傳道人:布道會不是為了迎合嘻哈人
這位堅守基要真理的傳道人以「雷人」來形容該嘻哈布道會背後透露出來的教會觀,「嘻哈布道會的出現時因為忽略了『教會為一機體』,只偏極在教會的組織上。」他認為,布道會要宣講的是福音,不是為了迎合嘻哈人(罪人),耶穌沒有用神跡迎合猶太人,保羅沒有用哲學迎合希臘人。如果說布道會目標是引導教會善用舞蹈來布道和引導年輕人用正確的方式看待嘻哈文化,那這不是布耶穌的道。同時,他也表示,在批評嘻哈布道會時,又要看到教會的組織性,教會的布道會是需要多元化、多樣化,卻不能娛樂化、世俗化。
此外,他還從敬拜的角度進行解釋,這不是傳統和現代的問題,是神學的表達和界線,要思考敬拜的對象和目的是什麼。「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敬拜是有啟示的。」這位傳道人談到了聖經,他說,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以後,效法了迦南地宗教模式敬拜神,是不合神心意的,神有他啟示的模式。「整個敬拜是要表達在基督教裡,或者以基督為中心,任何的敬拜不是關乎人的,而是關乎神。」因此,他認為,合宜的敬拜讚美要合乎神學和大公教會傳統,要看想表達什麼。「離開了聖經的標準去談敬拜,有何意義?」他反問道。
80後傳道人:「敬拜上帝也要趕時髦?」
他說自己很難想像那10秒視頻裡的場景是在敬拜上帝。當該布道團發了聲明後,這位傳道人認為,想法很好,但盲目引進世俗音樂,陷入了過分「處境化」的境地,結果勢必導致布道會敬拜走形,甚至可能還有福音信息的扭曲。「我們想一想,這種輕浮低俗的音樂又怎能承載起敬拜上帝的神聖莊嚴使命呢?又怎能為純正布道信息的釋放鋪路呢?」
這位傳道人認為,基督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一個特色是,高度重視讚美敬拜,用音樂和讚美敬拜那位創造天地的最高主宰。但敬拜不是隨心所欲的,「但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上帝的聖潔屬性決定了敬拜上帝是有一定規範的,要把會眾的心靈提升到上帝的寶座面前,因此不能褻慢。
兩位神學院聖樂老師:堅守傳統,思考敬拜真義
華東地區神學院的一位牧師表示,他的態度是堅持傳統方向,但不是守舊和古板。「我一向堅持聖樂應該以神為本,崇拜中的聖樂不是自我娛樂,而是向上帝獻上頌讚的祭。」
香港教授禮儀學的伍牧師分享,對比世俗,教會會眾一般比較保守,這是應該的,世人期望教會守護傳統價值,教會也不宜作世俗潮流急先鋒。
隨後,他談到了嘻哈樂的來源:嘻哈源於紐約市最北的布朗克斯郡(Bronx)非裔居民貧困地區,通常與街舞、饒舌出現的次文化,不需跟師傅刻苦學習,在街頭聯群模仿勤練習,自得其樂。而同是出於非洲裔的藍調和爵士音樂,其文化就深厚堅實得多了,他們的音樂來自美國南部的黑人靈歌,這些靈歌詩為奴的黑人向上主呼求的樂章。嘻哈基本是年輕人自我表達,抗議主流文化代表教化、教養的音樂。
但是,這位牧師認為,嘻哈也可以吸引年輕人,用他們喜愛的節奏吟詠聖經真理,但這難度很大,功力要出神入化。並且,用什麼媒介傳遞信息,本身也是一種信息了,要小心處理,「但我覺得值得嘗試。」
隨後,他從崇拜學的角度分析道,崇拜是信仰的表白,有宣教作用。而主喜悅我們用心靈與誠實來敬拜,這不是主觀的虔誠而是指聖靈,背後需要有真理的依託。「崇拜禮儀最大危機是隨意性,按著自己的喜好打造金牛犢,將其當作上主來敬拜。」
因此,教會敬拜需要有聖經依據,以真理為根基,而不是隨意創造自己喜歡的敬拜禮儀。「崇拜是回應上主在基督裡的啟示,禮序以宣召開其端,祝福總其誠,述說基督救贖事件,而不是敬拜者按己意抒發情緒。」伍牧師曾在一次講座中說。
東北一位牧師:讚美可以使用各種表達形式
這位牧師認為,嘻哈布道是很好的嘗試,並說保羅在新約裡就談到了讚美可以使用的各種表達形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歌頌讚美神的恩典,講述生命見證,在營會、晚會等舞臺上呈現,沒有什麼不妥。」但是,禮拜天的崇拜時間,這不大適合在教堂使用,需要有敬畏、禮儀和秩序。
「不論什麼形式,重要的是有一定尺度的把握,不能把後現代主義當作時髦。只要他們的出發點和動機是正確的,形式就不是問題,應當鼓勵創新,又不失核心基礎,只是需要在適合的土壤上先嘗試,再逐步推進。」
筆者也曾和金陵協和神學院喜樂敬拜團的兩位服侍同工交流過,這是該院歷史上首支以電聲音樂和現代敬拜讚美形式來服侍的樂隊。對於這種「傳統」與「現代」敬拜方式的爭論,L弟兄認為,有人喜歡古典音樂有人喜歡現代敬拜,無論採用何種方式,都要回到聖經的原則當中,有衝突的時候,出於人的東西需要放棄,若只是觀念上的問題,就需要更新觀念。在聖樂崇拜發展史上,鋼琴用於伴奏也曾飽受爭議,當時的人認為只能用管風琴伴奏,但如今鋼琴已被普遍接受。聖經上要我們擊鼓跳舞、用絲弦的樂器讚美神,那使用吉他等現代樂器有何不可呢?「要本著愛的原則,上帝不會那麼狹隘,要有更廣闊的胸懷。」L弟兄說。
另一位同工認為,現代敬拜是傳統聖樂的升華,這種敬拜方式是為了服務於現代教會發展的趨勢。
深圳一位在教會敬拜讚美方面服侍的L牧師在接觸了比較活躍的「現代化」敬拜方式後認為,傳統與現代的敬拜方式都有可取之處,只是焦點要在上帝那裡,不在乎外在的表現形式。兩種方式應該彼此包容,而非批判指責。
「現代化不等於世俗化。」香港的一位牧師表示。此前,Jesus Fashion敬拜團將「主」流文化帶到教會和社會,也有內地牧者和信徒表示支持,但不少網友直接說:「不要把世俗時尚潮流引進分別為聖的教會。」「我也煩透了那些吵鬧的敬拜歌曲,感覺不到一點屬靈的東西。」
而深圳的S牧師是這樣看的,「這些藝人能進入教會,並且發生生命的改變,是傳統教會不能做到的。他們在臺上表演,不是為了高舉自己,而是高舉耶穌基督的名,而且他們到深圳舉辦演唱會都是免費的,因為不是為自己謀財利,而是為了傳揚基督的福音。」 他認為,重點是敬拜者能否透過他們的歌聲把人帶到神的面前,而不是一種偶像崇拜。
「一個真正的敬拜者,不會去批評指責別人跟你敬拜方式不同,因為進入神的同在時,會明白神的心意。越敬拜神,我們就會越來越有神的形象和樣式,活出神謙卑美好的生命。這就是敬拜的目的。」S牧師表示。
而另一位80後傳道人思考的是:「時代變了,布道會要如何變?」,讓大家關注一個現實:這些人,教會對於年輕人漸漸失去了吸引力。教會很著急,所以嘗試各種形式的布道會來吸引90後、00後。
他分析,從教會傳統來說,布道會以講道為主,但操作起來很困難;而以表演為主,講道為輔的布道會,操作起來也很困難。而每年教會非常重視的聖誕晚會,也只是穿插一小段講道,然後像晚會一般地按照程序走。基督教界的敬拜讚美隊/布道團更為專業,更有活力,但難以滿足中國教會的需求,所以不同的布道團湧現出來。更為尷尬的局面是,很多教堂裡有布道晚會,但是講道時間非常短,而且臺下的人似乎不感興趣。因此,這位傳道人建議,布道會除了在意形式,可能更需要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提煉內容,讓宣講的福音信息變得精彩,一下子就可以抓住人心。可這對於很多傳道人,也是挑戰。
同在基督教敬拜樂團領域服侍的T姊妹表示,傳統和現代應該平衡為宜,唱現代詩歌不可拋棄傳統、但也不可過分高舉傳統聖詩而貶低現代詩歌。而敬拜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比較重要和堅持的原則是詩歌歌詞的內容,風格就要看場合。還有樂隊和敬拜團的心態,是以服侍和敬拜的心態而不是在表演。
本來是想通過嘻哈樂回應當下教會中90後、00後多位喜歡音樂的青少年們,以此來傳遞基督教福音的信息。誰知,這場音樂布道會卻引發了爭論,多是負面的,甚至有傳道人從教會論、神學和崇拜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也有牧師表示要不斷嘗試,只要有一定尺度的把握就好。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網絡上傳出一段10秒的短視頻,展示出在溫州當地的一個夏令營布道會上,當地的一個基督教背景的樂團採用了嘻哈的方式來布道,又是說唱又是舞蹈,這種方式被不少基督徒批評。
聖經裡多處提到讚美,說「耶和華是以讚美為寶座的」,聖經裡的米利暗、大衛等人都喜歡讚美神,教會歷史上的讚美詩更是雋永而聖潔。有教會的地方就有讚美,時代變遷,就有不同語言的詞曲和敬拜方式,或嚴肅安靜、琴聲悠揚;或輕鬆活躍、節奏歡快。教會有自身崇拜的傳統,在與不同時代的音樂形式碰撞之時,傳道人和信徒們必然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能自然地融合,有的會引起不適。
此次嘻哈音樂會的主辦方在8月6日發布了聲明,並因給信徒造成了影響與不安而致歉,「這是我們一次全新的嘗試,我們會在總結與改進中不斷歸正。」
該布道會在聲明中闡述了自己舉辦嘻哈布道會的初衷,說樂團熱心於教會聖樂事工,致力於本土原創讚美詩,嘗試結合傳統聖樂和現代音樂來宣教。而此次布道會邀請了五位基督徒嘻哈人做導師,舉辦營會的目的是回應當下教會中90後、00後諸多喜歡嘻哈音樂的青少年們,「希望透過學習引導他們的生命、對自身的處境有更正確的認知」。
營會主題為「愛與和平」,他們希望引導學員知道,雖然嘻哈大多與基督教無關,但其為新一代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之一。「因此,我們相信任何的音樂形式只是一種形式,是一種表達工具,重要的是要看表達的是什麼。」
對此,福音時報聯繫了此次嘻哈營會的主辦方,對方說正在總結和評估,之後會介紹整個事工的想法以及事件過程。此外,採訪了基督教界一些對聖樂有思考的牧師和基督教樂隊帶領人,並將綜合不同信息,展現各方觀點,有的反對,有的從敬拜的對象和目的來引發信徒思考,有的則是鼓勵。
溫州的一位傳道人:布道會不是為了迎合嘻哈人
這位堅守基要真理的傳道人以「雷人」來形容該嘻哈布道會背後透露出來的教會觀,「嘻哈布道會的出現時因為忽略了『教會為一機體』,只偏極在教會的組織上。」他認為,布道會要宣講的是福音,不是為了迎合嘻哈人(罪人),耶穌沒有用神跡迎合猶太人,保羅沒有用哲學迎合希臘人。如果說布道會目標是引導教會善用舞蹈來布道和引導年輕人用正確的方式看待嘻哈文化,那這不是布耶穌的道。同時,他也表示,在批評嘻哈布道會時,又要看到教會的組織性,教會的布道會是需要多元化、多樣化,卻不能娛樂化、世俗化。
此外,他還從敬拜的角度進行解釋,這不是傳統和現代的問題,是神學的表達和界線,要思考敬拜的對象和目的是什麼。「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敬拜是有啟示的。」這位傳道人談到了聖經,他說,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以後,效法了迦南地宗教模式敬拜神,是不合神心意的,神有他啟示的模式。「整個敬拜是要表達在基督教裡,或者以基督為中心,任何的敬拜不是關乎人的,而是關乎神。」因此,他認為,合宜的敬拜讚美要合乎神學和大公教會傳統,要看想表達什麼。「離開了聖經的標準去談敬拜,有何意義?」他反問道。
80後傳道人:「敬拜上帝也要趕時髦?」
他說自己很難想像那10秒視頻裡的場景是在敬拜上帝。當該布道團發了聲明後,這位傳道人認為,想法很好,但盲目引進世俗音樂,陷入了過分「處境化」的境地,結果勢必導致布道會敬拜走形,甚至可能還有福音信息的扭曲。「我們想一想,這種輕浮低俗的音樂又怎能承載起敬拜上帝的神聖莊嚴使命呢?又怎能為純正布道信息的釋放鋪路呢?」
這位傳道人認為,基督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一個特色是,高度重視讚美敬拜,用音樂和讚美敬拜那位創造天地的最高主宰。但敬拜不是隨心所欲的,「但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上帝的聖潔屬性決定了敬拜上帝是有一定規範的,要把會眾的心靈提升到上帝的寶座面前,因此不能褻慢。
兩位神學院聖樂老師:堅守傳統,思考敬拜真義
華東地區神學院的一位牧師表示,他的態度是堅持傳統方向,但不是守舊和古板。「我一向堅持聖樂應該以神為本,崇拜中的聖樂不是自我娛樂,而是向上帝獻上頌讚的祭。」
香港教授禮儀學的伍牧師分享,對比世俗,教會會眾一般比較保守,這是應該的,世人期望教會守護傳統價值,教會也不宜作世俗潮流急先鋒。
隨後,他談到了嘻哈樂的來源:嘻哈源於紐約市最北的布朗克斯郡(Bronx)非裔居民貧困地區,通常與街舞、饒舌出現的次文化,不需跟師傅刻苦學習,在街頭聯群模仿勤練習,自得其樂。而同是出於非洲裔的藍調和爵士音樂,其文化就深厚堅實得多了,他們的音樂來自美國南部的黑人靈歌,這些靈歌詩為奴的黑人向上主呼求的樂章。嘻哈基本是年輕人自我表達,抗議主流文化代表教化、教養的音樂。
但是,這位牧師認為,嘻哈也可以吸引年輕人,用他們喜愛的節奏吟詠聖經真理,但這難度很大,功力要出神入化。並且,用什麼媒介傳遞信息,本身也是一種信息了,要小心處理,「但我覺得值得嘗試。」
隨後,他從崇拜學的角度分析道,崇拜是信仰的表白,有宣教作用。而主喜悅我們用心靈與誠實來敬拜,這不是主觀的虔誠而是指聖靈,背後需要有真理的依託。「崇拜禮儀最大危機是隨意性,按著自己的喜好打造金牛犢,將其當作上主來敬拜。」
因此,教會敬拜需要有聖經依據,以真理為根基,而不是隨意創造自己喜歡的敬拜禮儀。「崇拜是回應上主在基督裡的啟示,禮序以宣召開其端,祝福總其誠,述說基督救贖事件,而不是敬拜者按己意抒發情緒。」伍牧師曾在一次講座中說。
東北一位牧師:讚美可以使用各種表達形式
這位牧師認為,嘻哈布道是很好的嘗試,並說保羅在新約裡就談到了讚美可以使用的各種表達形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歌頌讚美神的恩典,講述生命見證,在營會、晚會等舞臺上呈現,沒有什麼不妥。」但是,禮拜天的崇拜時間,這不大適合在教堂使用,需要有敬畏、禮儀和秩序。
「不論什麼形式,重要的是有一定尺度的把握,不能把後現代主義當作時髦。只要他們的出發點和動機是正確的,形式就不是問題,應當鼓勵創新,又不失核心基礎,只是需要在適合的土壤上先嘗試,再逐步推進。」
筆者也曾和金陵協和神學院喜樂敬拜團的兩位服侍同工交流過,這是該院歷史上首支以電聲音樂和現代敬拜讚美形式來服侍的樂隊。對於這種「傳統」與「現代」敬拜方式的爭論,L弟兄認為,有人喜歡古典音樂有人喜歡現代敬拜,無論採用何種方式,都要回到聖經的原則當中,有衝突的時候,出於人的東西需要放棄,若只是觀念上的問題,就需要更新觀念。在聖樂崇拜發展史上,鋼琴用於伴奏也曾飽受爭議,當時的人認為只能用管風琴伴奏,但如今鋼琴已被普遍接受。聖經上要我們擊鼓跳舞、用絲弦的樂器讚美神,那使用吉他等現代樂器有何不可呢?「要本著愛的原則,上帝不會那麼狹隘,要有更廣闊的胸懷。」L弟兄說。
另一位同工認為,現代敬拜是傳統聖樂的升華,這種敬拜方式是為了服務於現代教會發展的趨勢。
深圳一位在教會敬拜讚美方面服侍的L牧師在接觸了比較活躍的「現代化」敬拜方式後認為,傳統與現代的敬拜方式都有可取之處,只是焦點要在上帝那裡,不在乎外在的表現形式。兩種方式應該彼此包容,而非批判指責。
「現代化不等於世俗化。」香港的一位牧師表示。此前,Jesus Fashion敬拜團將「主」流文化帶到教會和社會,也有內地牧者和信徒表示支持,但不少網友直接說:「不要把世俗時尚潮流引進分別為聖的教會。」「我也煩透了那些吵鬧的敬拜歌曲,感覺不到一點屬靈的東西。」
而深圳的S牧師是這樣看的,「這些藝人能進入教會,並且發生生命的改變,是傳統教會不能做到的。他們在臺上表演,不是為了高舉自己,而是高舉耶穌基督的名,而且他們到深圳舉辦演唱會都是免費的,因為不是為自己謀財利,而是為了傳揚基督的福音。」 他認為,重點是敬拜者能否透過他們的歌聲把人帶到神的面前,而不是一種偶像崇拜。
「一個真正的敬拜者,不會去批評指責別人跟你敬拜方式不同,因為進入神的同在時,會明白神的心意。越敬拜神,我們就會越來越有神的形象和樣式,活出神謙卑美好的生命。這就是敬拜的目的。」S牧師表示。
而另一位80後傳道人思考的是:「時代變了,布道會要如何變?」,讓大家關注一個現實:這些人,教會對於年輕人漸漸失去了吸引力。教會很著急,所以嘗試各種形式的布道會來吸引90後、00後。
他分析,從教會傳統來說,布道會以講道為主,但操作起來很困難;而以表演為主,講道為輔的布道會,操作起來也很困難。而每年教會非常重視的聖誕晚會,也只是穿插一小段講道,然後像晚會一般地按照程序走。基督教界的敬拜讚美隊/布道團更為專業,更有活力,但難以滿足中國教會的需求,所以不同的布道團湧現出來。更為尷尬的局面是,很多教堂裡有布道晚會,但是講道時間非常短,而且臺下的人似乎不感興趣。因此,這位傳道人建議,布道會除了在意形式,可能更需要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提煉內容,讓宣講的福音信息變得精彩,一下子就可以抓住人心。可這對於很多傳道人,也是挑戰。
同在基督教敬拜樂團領域服侍的T姊妹表示,傳統和現代應該平衡為宜,唱現代詩歌不可拋棄傳統、但也不可過分高舉傳統聖詩而貶低現代詩歌。而敬拜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比較重要和堅持的原則是詩歌歌詞的內容,風格就要看場合。還有樂隊和敬拜團的心態,是以服侍和敬拜的心態而不是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