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敬拜團創辦者周巽光牧師資料圖片。(圖:Asia for JESUS 亞洲青年志官網圖片)
「若沒有敬拜,我們只不過是一群盡責做事工的宗教人士而已。」8月4日,約書亞樂團團長周巽光牧師在深圳美年堂講座時如此說道。他對敬拜深入的剖析和分享令在座牧者同工更新了對敬拜的認識和理解。
作為周神助牧師的大兒子,周巽光牧師從小就在基督徒家庭長大,深愛敬拜的他立志要將最好的敬拜獻給神,因為神配得我們最高的敬拜。如今他已有26年帶領敬拜的經驗,從高中開始到帶領約書亞樂團,他非常願意將自己從神領受的對敬拜的理解傳遞給大陸更多教會牧者同工,希望他們也能重視打造敬拜文化的教會。
周牧師在講座過程中充滿了熱情活力,聲情並茂的分享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他首先強調,敬拜是讓我們把每件事工轉變為向神表達愛的一個動力。
接著他從教會歷史幫助大家梳理了一遍教會在敬拜方面的變化和發展:
路西弗的計劃
仇敵撒旦透過早期教會領袖(神職人員)鼓吹一個思想:保護聖潔之物(聖經、敬拜、祭司的職分)免於世俗大眾(百姓)沾染的思想。這樣的結果導致教會創造了一個敬拜的「消費型」文化,神原本呼召所有的人都要成為祭司,然而,神的百姓卻成為了旁觀者。
早期教會,神的百姓只能坐在教會,看著神的僕人帶領他們敬拜,等著牧師講道給他們聽,排著隊等牧師為他們禱告,他們什麼都不用作,就只是來教會消費的。因為那個時期教會裡面,基督徒無法親自讀聖經,因為《聖經》只能用拉丁文翻譯,而只有祭司才懂拉丁文。所以,營造的教會文化是只能特定的神職人員才能讀聖經、禱告、敬拜讚美,平民百姓不能讀經、禱告,甚至不能唱讚美詩。
直到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提出人人皆祭司,每個基督徒都可以讀經、禱告、讚美神。但改革也有不完全的地方,改革運動所創作的聖樂並不是用來幫助「敬拜」,而是用來講道和教導。當時改革者將酒吧的流行歌曲改寫成教會讚美詩,將聖經的內容填充進去,方便大家用熟悉的音調傳唱,以此來熟悉聖經話語,這就是傳統教會聖詩的起源。對於改革者而言,敬拜只是為了通過詩歌來預備聽道者的心,因此很多教會看重講道勝過敬拜。
然而,周牧師不斷強調的一點是,「敬拜是為了神,神才是我們聚集敬拜的主角,單單為了敬拜神,不是為了樂手,也不是為了會眾,更不是為了講道者而敬拜。」宗教改革是以我們能懂的語言,將《聖經》歸還給我們,也還給我們禱告的權利,因為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與神說話,更歸還了我們唱聖歌的權利,但它沒有做到恢復教會的敬拜。
敬拜的文化
敬拜是基督徒最重要的文化,對於從小就在教會的人來說,真實的敬拜可以幫助我們脫離宗教的靈和律法主義,真正的去經歷這位愛我們的天父。周牧師解釋說,在敬拜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神的真實同在,基督教不是宗教,而是為了遇見神,敬拜也不是局限於唱詩歌的時刻,而是將敬拜延伸到教會、生活、工作、家庭每一個領域。教會不應該只是觀察神,不應該只是學習一些關於神的事實,而應該要經歷神。
同時,周牧師進一步指出,若我們認為敬拜是一個能夠吸引,並且抓住人們來到教會的表演,我們就有大問題了。敬拜並不是關乎表演,而是關乎神的同在,沒有神同在的卓越還是不會有生命的。教會不是要展示神,而是要遇見和經歷神。「因為沒有神的同在和引導,我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是很危險的。」周牧師解釋說。
建立敬拜事工的五個根基價值觀
對於敬拜,周牧師一直認為我們一定要給神獻上最好的,因為祂是全地的大君王,配得我們最崇高的敬拜讚美,所以最好的音樂人應該是在神的家裡。世上的人為了賺錢,拼命把音樂做到最好,難道我們的神不配得我們的盡心盡意盡力嗎?
周牧師還分享了在敬拜的事工中,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專注在五個根基性的價值觀:
1、核心:我們對敬拜的了解與關於敬拜的神學。
2、品格:我們與耶穌的關係,使我們越來越像祂。
3、技藝:我們的恩賜、才幹與技巧。
4、群體:團員們彼此之間是家人的關係。
5、化學反應:我們與神,還有與所要帶領會眾之間的連結與默契。
周牧師鼓勵在座牧者同工能夠在教會興起敬拜神的大軍,好好建立敬拜事工,這些都需要傳承、操練才能完成。
最後,他坦言,「作為牧者,最希望看到的是,每個人生命都能遇見神,敬拜者能夠做的,就是把人帶到神面前,不是來聽牧師多會講道,看樂手多會彈奏,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親自遇見神,這是最寶貴的,也是我內心最大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