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寶豐盛堂讚美敬拜團(圖:董亮弟兄提供)
上海七寶豐盛堂讚美敬拜團團長董亮弟兄(圖:董亮弟兄提供)
上海七寶豐盛堂讚美敬拜團(圖:董亮弟兄提供)
上海七寶豐盛堂讚美敬拜團(圖:董亮弟兄提供)
初代教會時期,教會音樂就已完全跟敬拜禮儀結合在一起,成為禮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世紀時,教會更是成為引領西方社會多方面發展的組織,對於包括音樂在內的社會文化的發展有絕對的主導權。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則出現多元化、大眾化的特點。在教會裡面,詩歌從創作內容到敬拜讚美形式,很多方面都已發生並正在發生著改變。
對於在19至20世紀真正建立並發展起來的中國教會而言,教會音樂已經具體到詩班和敬拜讚美,而今已成為教會的重要事工內容。從最初的傳統繼承到現代敬拜讚美形式的探索,上帝在中國興起並使用著一批年輕的主內敬拜團隊,他們帶著讚美的異象在服侍著中國的教會和基督徒。日前,基督時報同工採訪了上海七寶豐盛堂敬拜團團長董亮弟兄,邀請他來分享自己的信仰經歷和在讚美服事中的一些看見。
因一場感冒開始進入教會
時間回到15年前,那時,家裡只有媽媽一人信主。董亮比較反對信仰,因為他覺得「信仰非常不靠譜,禱告、聚會,追求的這些事物沒有實際的意義。」後來,在外面工作的董亮因為感冒生了一場重病遲遲沒有康復,於是回家休息。母親請來教會的執事為董亮禱告。到了第二天,董亮明顯感覺好多了。對此,母親覺得是上帝醫治了董亮,非常感恩,並且邀請兒子一起信主。
從此,董亮開始跟著媽媽去教會。他回憶說,「那時我漸漸開始喜歡上讚美詩,比如《若不是聖靈引導》就給了我很深的印象,這些詩歌深深吸引了我。」另一方面,半年左右的時間中,董亮也更多的了解並建立了信仰。當他得知青島有一個神學培訓時,他有感動去參加學習。當時,爸爸非常擔心董亮以後的生活,包括工作、婚姻家庭等等,但董亮告訴父親不用擔心,他相信,「神呼召我去,神都會負責。」後來,神在各方面的確也都預備的十分豐富。
帶著傳福音的熱心開始神學學習,最終紮根敬拜讚美服侍
在神學院裡,董亮開始參加了一個敬拜團的服侍,從剛開始的配唱到後來成為了敬拜團的團長。兩年的時間,一方面通過神學的學習對信仰有了更加清晰體系的認識,另一方面敬拜方面得到了裝備。董亮弟兄坦言,「我生命的成長主要是在神學院裡,還有在具體的讚美敬拜團的服侍中。」
起初是帶著宣教的使命來到神學院的,培訓接受後,董亮弟兄並沒有參與到直接的宣教工作中,而是走上了讚美服侍的道路,帶領敬拜團到一些教會和企業做敬拜宣教的工作。他說,「那個時候,一年下來大概有400場的聚會.」
2013年,董亮弟兄到上海七寶豐盛堂服侍。每周主日,禮拜詩班獻詩過後,董亮弟兄都會和團隊的其他成員帶領近兩千人會眾一起進行大約半個小時的讚美敬拜。這個團隊都很年輕,很有活力,能夠帶領不同年紀的人都能夠跟著一起來讚美上帝。有時,敬拜團隊也會受邀到國內其他教會進行讚美的服侍。
董亮弟兄談到,中國國內教會的敬拜讚美水平比起港臺國外處於落後階層,相比於國外和港臺還有一些的差距。不只是落後在技術方面,樂手的技巧,而且屬靈的生命也需要更深的提升。敬拜不能是為了唱而唱,生命關係第一、屬靈的品格第二、技巧第三,這是正確的次序。 他說,「讚美敬拜最重要的是用心靈和誠實敬拜。只有這樣,才能帶下神的同在。然而還有一些的教會比較注重於外在的一些形式,神是活神。」
以下是問答:
基督時報:您在讚美服侍過程中經歷著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董亮:敬拜是不斷需要學習的功課,禱告進深,與神密切關係。剛開始做配唱時,什麼都不懂,只是注重實際的技巧,詩歌的編配和選擇準備。但漸漸的成長發現,敬拜不是給人唱的,而是給神唱的。需要細細的考量聚會和敬拜當中,神要給我們怎樣的帶領,主題是什麼。當然,技巧方面也需要不斷的追求和學習,剛開始只是模仿,現在可以獨自地編排及進行原創。
基督時報:你覺得對敬拜團影響比較大的一些因素是什麼?
董亮:一個固定的敬拜團隊應該有一個負責屬靈方面的牧者,不一定是牧師,但是一定要是牧者,保證每個團隊成員有神話語的餵養,帶領團員有足夠的親近神的時間,禱告,查經。敬拜讚美是屬靈的事情,不是屬體的事情。屬靈的事情需要與神有屬靈的交通。同時,我們盼望信徒成為牧者和讚美敬拜團的守望者,這樣的時候主日禮拜的效果會不一樣的。
敬拜團要有合一。靈裡的合一是必要的,還要有生活的合一。如果不合一,就會有破口,有漏洞。我們會有固定的時間在一起禱告,一整天的浸泡,禱告敬拜。另外有一上午的時間,有查經分享和生活方面的交流。
基督時報:讚美敬拜本質對象是神,但從外面看很像是面向會眾,有些服侍的人覺得會容易顯出自己。這方面您認為該如何謹慎和注意?
董亮:敬拜讚美的人一定要注意時常隱藏在神的翅膀蔭下,這樣不會讓你顯露或者變得很驕傲。帶領讚美敬拜的人要帶著在神面前真實服侍的心去做心態,無論這場敬拜的好與壞,都去感謝神。敬拜讚美是屬靈的工作,很多人被感動,會眾會經歷神的同在,要認識到這是聖靈在工作, 要避免我們自己的驕傲。
另一方面,有臺上的敬拜,還有臺下的生活。如果我們跟大家一起生活時,他們也會看到我們很多的問題。每天要面對很多的人,有時候個性會出來,但我們不能任性,要小心謹慎,在耶穌基督裡的侍奉。時刻提醒自己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有關係就沒關係。
基督時報:現在讚美事工越來越多,有很多詩歌可以用於敬拜讚美,方式也多種多樣。你覺得從創作到最終的敬拜,哪個環節比較薄弱需要加強注意?
董亮:在創作的同時,應該多聆聽神想要在中國教會或者說在自己的教會做的事情,去體會神在當今時代的心意,並通過詩歌呈現出來。創作中,有人會側重於技巧方面,詞曲的搭配。但有的時候這些詞曲是在很自由的和弦進行當中出來的。其實敬拜讚美和禱告這兩個是分不開的。就像我們常常提到的琴與爐,象徵著禱告和讚美。我們要從神領受啟示,不過這些啟示也要分辨,不是所有的啟示都是從神來的。
敬拜不只是唱詩,舉手,敬拜是心靈誠實遇見神。心靈和誠實是兩方面不同的意義,一定要真實,有時候信仰中虛的東西太多。我們容易把神放在我們設想的框架之內,但只有真的東西才會有感動。因為神是真的,我們也要真。
基督時報:中國教會在讚美敬拜方面的現況是什麼?
董亮:中國的敬拜在很多的學習別人的,還未有一個比較固定的風格。如約書亞,早期他們比較多的翻唱國外的詩歌,讚美之泉做臺灣民謠。中國接受了很多風格,比較眾多,中國教會需要找到一個比較適合新時代環境的風格。我個人在年輕人這方面比較有負擔,覺得靠近歐美的一些風格,流行一些會比較吸引年輕人。
年輕人是希望,如果敬拜方面不能做的年輕化,就會流失掉很多年輕人。近年來,有很多讚美的團隊浮起來。比如,耶希亞創作比賽,激發大家的創作。有的團隊側重於技巧方面,讚美生命之光,有的團隊側重於靈命進深方面的詞曲創作等等。
基督時報:很多教會的讚美事工力量依然比較薄弱,沒有專門的敬拜讚美團隊。對於這一現象 ,你怎麼看?
董亮:很多敬拜讚美的人員供不應求,更多牧者看到中國對於敬拜讚美的需要,從自己的教會開始做培訓,或者輸送到一些院校進行學習。在教會裡面,讚美敬拜和話語分享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敬拜讚美,很多教會忽略掉了。其實有很多資源可以使用,信徒中有很多有音樂素養的,善用身邊一切能夠為神所用的資源,網上的資源也有很多。我們希望能夠有教會看到這些,非常好。
敬拜讚美,涉及到音樂,畢然要做的是音樂培訓。09年和另外幾位老師開辦樂河音樂學校就是希望培養這些有呼召的敬拜服侍人員。我認為可以從自己的教會開始,當更多的教會有這樣的看見,就可以一起培訓學習。只要想學,肯定有辦法。重要的是領袖有看見,有異象。下面的人不容易推動這樣的事工。
想要敬拜讚美的事工遍地開花,就需要從小的單位教會開始,注重音樂培訓,注重敬拜的培訓,這樣小的力量聚集一起,是非常大的。善用身邊一切可以使用的資源。有的人可能看到別的教會做的很棒的讚美,但是看到自己的現況,覺得差距太大,便放棄了,依然維持原狀。
我們期待中國的教會,每個教會都會興起敬拜團,年輕人,中年人的,各方面不斷的成長。一個團隊的力量是有限的,從各自的教會興起更多的敬拜團,走敬拜讚美的路線是必然的,是神在這個時代要做的事情。不是用敬拜讚美吸引他們,而是把本來屬於神的音樂帶到教會,用到正確的方面。 中國教會音樂的發展,需要想法觀念的轉變。新聞報導說45歲以下,都可以稱為年輕人。未來的復興取決於這個年齡階段的人。
我自己編寫了一本敬拜讚美指引,整合了一些資源,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經驗,主要側重於詩歌的選擇,曲調配搭。屬靈方面的也會有,《寶座前的敬拜~敬拜讚美指引》A4紙100多頁。我在修改,之後會以書籍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基督時報:在國外和港臺地區,福音音樂也是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有一些獎項頒發。那麼在中國大陸,福音音樂似乎沒有什麼地位。
董亮:福音音樂和敬拜讚美音樂是有一定區別的。國外的福音音樂,在教會裡面有一個版本,在發行的時候有另一個版本。他們會將裡面比較信仰的歌詞改動,比如把耶穌換為你。福音詩歌可以分為很多細的類別,感恩類,敬拜類。 教會音樂走向社會還需要一定階段。很多弟兄姐妹音樂服侍的團隊我正在往這方面去做,真正從教會內部崛起走出去的福音歌手樂手並不多。還需要神興起更多的福音歌手,樂手。
如果帶領敬拜,還是選擇一些朗朗上口,適合大眾一起唱的,調不宜過高,有很多詩歌只有能夠帶動他才行。獨唱類的,會眾很難進入那種一同敬拜的狀態。現在我們唱一些很青春活力的歌曲,年長的弟兄姐妹也可以很好的跟著唱。關鍵在於想法的突破和轉變。在於如何去轉變,去帶領大家。嘗試多種方式的敬拜,選擇適合自己教會的方式。靠著神我們凡事都能。
董亮:樂河音樂學校敬拜主領導師、上海七寶豐盛堂敬拜團團長
(本文為基督時報獨家稿件,歡迎個人分享並註明來源與連結,其他媒體與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