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心連心團契」負責人斯多勇弟兄在醫院探訪服務老人。(圖:斯老師提供)
2015年8月25日,「杭州心連心團契」獲優秀志願者團隊榮譽。(圖:斯老師提供)
在這個追求速度和發展,缺乏心與心交流的社會,「心連心」這個詞不禁給人一絲暖意。第一次聽到「心連心團契」是在5年前,這是個由杭州一群基督徒自發組織而成的基督教團體,致力於各種社會服務傳遞上帝的愛:捐助貧困學校、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救濟雲南災區、敬老院看望老人、醫院義工服務等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
「杭州心連心團契」的負責人斯多勇老師自身已有15年的義工經歷,2006年他在上帝的感動和呼召之下創辦了「心連心團契」,旨在將基督的愛、喜樂、生命帶入千家萬戶,建立基督的教會。
傳播愛 做光做鹽
「心連心團契」自創辦以來,就立志要做好社會服務,傳播愛,發揮基督徒光和鹽的作用,讓人們能夠真實地體會到「心連心」的溫暖和力量。
2011年12月,「心連心團契」開始了新的服務項目。斯老師組織義工團隊到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安慰和幫助病人,並在綠城醫院長期服務。透過義工服務給就醫病人安慰和幫助,使得病人就醫過程更方便省心,改善就醫氣氛,緩和醫生與患者的關係,提高醫院的軟體環境,並且能讓義工得到鍛鍊與學習。據團契成員介紹,周一到周六每天有2位以上義工在醫院裡服務,導醫、安慰、輔導、禱告、音樂、陪談。
四年如一日,「杭州心連心團契」的義工團隊服務獲得綠城醫院的高度認可和稱讚,經醫院推薦,在2015年8月25日浙江省衛生計生系統首屆「先聲杯」最美志願者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浙江省衛生計生系統優秀志願者團隊,且是22個獲獎團隊中唯一的基督教團體。綠城醫院也為此向他們送上祝賀與感謝。
對於這個榮譽,斯老師首先向神獻上感恩,「因愛的付出今天收穫了浙江衛生計生系統優秀志願者團隊,感謝主,榮耀歸給神。」他告訴基督時報同工:「浙江省有2000多支義工團隊,杭州心連心團契作為唯一的一個基督教團體,能被評選為優秀志願者團隊,是非常大的鼓勵和認可,神藉著這個機構給我們肯定、讚賞和鼓勵。」
「杭州心連心團契」被評為優秀志願者團隊。(圖:斯老師提供)
「聖經教導我們,要多做善事,所以基督徒應當把社會服務作為一個長期的使命。我們在醫院做了四年多的義工服務,很有價值和意義。」斯老師發自內心地告白做義工服務不僅造就他自己的生命,也讓團契成員收穫喜樂和成長,並切實地給醫院和病人帶去益處。感恩之餘他不禁回憶起在醫院服務時發生的一個個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
做好義工服務 貴在愛與堅持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做社會服務,但有的或許是為經濟利益、標榜自己、樹立榮譽形象等,唯有出於愛的動機才能長久堅持做下去。
「在醫院做義工服務的人有很多,但堅持做下去的人並不多。」斯老師強調做好義工服務,貴在愛與堅持。四年多以來,他每周都會抽時間去醫院服務:站崗、幫病人指路去哪裡拿藥、掛號、抽血等,或者幫助病人提包、推輪椅,這些都是他常常反覆做的事。
有一次,他在醫院做義工服務時,見到一個女孩子因骨折一隻腳上裹著石膏,拄著拐杖走進醫院。她要去骨科拆石膏,原本以為拆掉了就能走路,但發現根本不能走,所以她非常尷尬和痛苦。斯老師看見後,趕緊過去幫她推了一把輪椅,帶著她去做檢查、看病、拿藥等。當時她一個人到醫院,如果沒有斯老師義工團隊的幫助,根本沒法回家。最後,女孩感動地把巧克力拿出來分給大家。
通過這些服務的細節,病人深深感到義工團隊的關愛和幫助,而這些細節問題恰好是醫務人員難以關注和照顧到的,義工團隊可以很好地彌補這個不足之處。
此外,「杭州心連心團契」的一位徐弟兄患了心臟方面的疾病,其他醫院都放棄對他的治療,後來團契義工團隊知道後,便把他送到綠城醫院治療。醫院的服務讓他和家人非常感動,通過精心的治療,徐弟兄已經平安度過一年的時間。他的妻子因著義工團隊的付出和服務,也願意加入團隊,如果有需要,她都願意到醫院服務。
不僅如此,「杭州心連心團契」也常去敬老院做義工服務。一次,他們去醫院認識了一位92歲的老人,名叫周福祥,得知家裡人不常去醫院看望他後,「心連心團契」義工團隊便開始出動,每天都有人去探望他。並在醫院給他傳福音,他還接受了洗禮。雖然是高齡老人,但周爺爺的聽力還很好,團契有個姐妹送給他一個聖經播放器,他可以每天聽道、唱讚美詩,天天都非常喜樂。
「杭州心連心團契」義工服務團隊去醫院探望老人。(圖:斯老師提供)
在離世之前,義工團隊也去重病監護室看望周爺爺,葬禮也有團契姐妹現場參加。「心連心團契」義工團隊前後服務周爺爺近四年的時間,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在「杭州心連心團契」不僅是大人們樂於義工服務,連高中生、大學生也樂此不疲,他們一有時間就會報名參加醫院義工服務,並把它當作了一種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正如此次浙江省評選最美志願者活動中主辦方所言,本次活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評選」,而是通過這種形式「讓愛發酵」,讓更多的人了解它、接受它、嘗試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把志願服務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對於醫院的義工服務,斯老師感觸頗深,他坦言,「做義工跟賺錢是完全不同的體會,這是人人都能受益的事情。首先是自己受益,讓心靈得到成長,因著你的付出,對方會喜樂給予肯定和認可;對於醫院而言,可以緩解醫患關係,我們就像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橋梁;對於病人而言,他們是最大的受益者。大多數病人到醫院都是情緒低落,處於弱勢的狀態中,通過義工團隊幫助和指引,可以讓他們焦躁的心得到鼓勵和安慰。」
「由於醫院的人員一般不會做這方面的服務,所以這個服務是自己受益、醫院受益、病人受益,醫院非常歡迎我們繼續參與。期待更多基督徒都能參與到社會服務中 。」斯老師發出真誠的呼籲。
「杭州心連心團契」義工團隊到醫院探望老人,為他們帶去歡樂。(圖:斯老師提供)
「現身說法」——教會如何做社會服務?
對於教會需要做社會服務,近些年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隨著教會發展,基督徒人數的增多,基督教的社會影響力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來看,教會真正落實去做的力度還不夠,尚未形成影響力。既是牧者又活躍做社會服務的斯老師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身為一個基督徒,斯老師認為不是只在教堂裡敬拜神,還應該走出去服務社會,了解人群深入基層,傳播上帝的愛。他也知道,作為牧者的確非常忙,但想要更好地平衡自己所做的事情,必須先學習和裝備自己。
2003年到2005年斯老師就讀了「杭州基督教聖經培訓班」,2007年他去了西安學習心靈成長與領袖訓練, 2009年又學習由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前副總幹事帶領的「小組動力學課程」,2011年學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帶隊的,在杭州市團校舉辦的「高級社工培訓班」。接下來他還就讀了神學學士班。
之所以如此不斷的學習,斯老師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能知道社會發展的需要,更能適應今天高度發達的社會領域,知道教會、基督徒應該做什麼,能為社會提供怎樣的服務,為此他不停止地探索和實踐。
牧者親歷親為 做好信徒榜樣
斯老師幾乎每周都會抽時間去探訪老人,去醫院看望病人,道路也因此不斷在拓展,漸漸開始建立「心連心團契」義工團隊。因主動走出去,他的生命有很大的提升,也因此看到社會很多不同人群的需要。
斯老師(左一)的義工服務場景。(圖:斯老師提供)
2007年,「心連心團契」 開始了一項新的事工,收集閒置物品。從團契內部人員開始發展到社會上很多人都把衣服等物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團契來。而他們也在這件事上做了不少的文章。做過物品拍賣會、施捨會、義賣會不下10次。最重要的是把這些衣服通過郵寄的方式,輸送到全國各地的貧困地區,如送到河南、西藏、雲南、四川、甘肅、貴州、廣東等地。這也成為了心連心團契的「品牌項目」,如今仍然在堅持做下去。
2011年,為了幫助農村留守的貧困兒童解決學費的問題,他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孩子們捐贈學習用品,在杭州組織時尚女裝義賣。總共投入了40人以上義工參與義賣活動,累計為兒童服務共捐資金4萬多元。
此外,斯老師又看到身邊好多孩子,暑期時父母親疏於管理,在家看電視或上網,更多的是農村的孩子到城裡過暑假。於是2011年暑假,他們又與浙工大學的學生一起做留守兒童夏令營,為期2周。讓這些孩子能在假期學習很多的東西,給予了他們極大的關懷幫助。
2011年「杭州心連心團契」關愛留守兒童夏令營。(圖:斯老師提供)
2011年末,「心連心團契」又有一個新的項目在默默行動著,斯老師每周二上午去綠城醫院做義工服務,不僅他一個人去且是帶領整個團隊從周一到周六,去醫院裡幫助病人,指引方向,做安慰關懷的工作等。斯老師覺得這項義工服務有意義的是讓這些病人能在第一時間知道去哪裡該怎麼走。當他幫助那些骨折的病人坐上輪椅,能讓他們減少哪怕一點痛苦時,他的心裡不知有多高興。
正是通過深入基層,了解人群需要,以及親歷親為,及至帶動弟兄姐妹一起參與,斯老師強調,首先是教會牧者要謙卑自己去做,哪怕再忙,也要抽時間做社會服務,當牧者做好榜樣時,其他弟兄姐妹也會被激勵一同來做。
斯老師呼籲更多教會牧者、基督徒能走出去做社會服務,因為這是很好的見證耶穌基督的平臺,當今教會需要跟社會接軌,不能脫節,只有這樣才能踐行耶穌教導我們做光做鹽的使命。
的確這個世界做好事的人很多,但持續一輩子做好事的人不多。如今,「杭州心連心團契」已經走過了快10年的路程,他們願意繼續將這份上帝的愛傳遞到社會各個需要的角落,生生不息……
(本文為基督時報獨家稿件,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