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蘭州「易媽媽」春去冬歸守戰疫一線:護海外遊子健康回家
中新網蘭州1月12日電 (南如卓瑪)「身處疫情之下的海外遊子,漂泊異國他鄉,他們坐了十幾個小時飛機回來,剛下飛機就一個人待在一個房間14天,我不放心啊,要照顧好他們……」堅守在甘肅入境隔離點——蘭州新區後備醫院的易思華,格外能夠體會到這份艱難。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蘭大一院被確定為首批省級定點救治醫院。身為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管理與公共衛生科副科長的易思華主動請戰,緊急上崗,全力參與醫院感控工作,每天深入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一線排查隱患,確保每項工作萬無一失。醫院抽調馳援武漢的4批次醫療隊隊員出發前,防護物資、生活物資都是易思華逐一籌措、配備好。
工作中的易思華(左一)。蘭大一院供圖
2020年3月初,中國包機赴海外接回滯留公民,第一架包機落地蘭州時,易思華再次逆行出徵,勇擔重任。6月,「帶疫解封」時,易思華再次被派往後備醫院。
她在2020年的春日寒潮中出發,歸來已是寒冬臘月。50歲的易思華,在蘭州新區後備醫院工作整整199天,共接送了2943名海外歸國人員平安回家。
在她的手機裡,有上百個微信群,其中最多的是,每班歸國航班中,隔離區不同樓層留觀人員和護理人員同在的「家人群」。
易思華和同事在隔離區工作。蘭大一院供圖
有個6歲就被父母送出國的女孩,情緒低落,存在心理障礙,被細心的易思華在微信交談中發現後,每次巡查隔離區時,都會到她房間談談心,鼓勵她在「家人群」多互動,「請教」她發揮特長,發化妝視頻,教護士們學化妝。至解除隔離時,女孩變得愛笑了。
還有一名在海外工作一年多的中石油工人,常年能吃到的只有土豆和洋蔥。回到祖國,他很想吃一口豆皮、大蔥等食物,但是因隔離區條件有限,無法滿足。易思華知道後,私下託朋友購買回來,當精心準備的「家鄉味」端上他的餐桌時,這份來自祖國的溫暖和同胞的關愛,讓他感動不已。
易思華在2020年的春日寒潮中出發,歸來已是寒冬臘月。蘭大一院供圖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易思華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易媽媽」。
「當時疫情嚴重,網上很多人質疑他們為什麼回來,我的深切感受就是:能回來,就讓他們回來吧!」易思華說,回國人員都是含淚講自己的海外故事,真得很不容易,只想盡最大的心確保他們平安、健康地回家。
作為蘭州新區後備醫院隔離點總負責人,易思華每天的睡眠時間很少,腦子裡時刻想著各種工作:明天要做些什麼,哪些事情需要交代,如何保證醫護人員安全,還要保證大家工作不要太勞累,各項工作流程怎樣更順暢,還存在哪些問題等……以及及時回復微信群裡各種消息。
每次轉運陽性或疑似病例時,易思華帶頭和防護組的人員,背著噴霧器對轉院人員的行李及個人物品進行消殺,詳細核對轉運人員信息。特殊的留觀人員、來自省內各醫院的醫護人員、新組建的隔離區工作團隊,從生活區保障到隔離區內各項工作,從梳理工作流程到細化工作職責,從防護組到隔離區各樓層,從工作督查到各項工作協調,從咽拭子標本採集到各種培訓,各樓棟、各樓層、院內的各角落,都能看到「易媽媽」忙碌的身影。
在易思華和同事們的努力下,蘭大一院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的一線,至今沒有發生一例感染。
「不用換人,我還能再堅守。」對於院領導和同事們的關懷,易思華總說「我對這裡的情況已經比較熟悉,辛苦一些沒啥,只要能儘快打贏這場戰疫,吃的這點兒苦不算啥。」就這樣,她堅守著。
目前,蘭州新區後備醫院境外回國人員醫學觀察留觀工作仍在繼續,易思華和她的戰友們仍然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每天奔波在後備醫院隔離病區的每一個樓層,每一個角落……她說,微光成炬,必能穿透陰霾,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定能打贏這場仗,必將迎來春暖花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