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精緻的人大校園,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都在發生新鮮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輕聲誦讀,有人在謹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剛剛結束通宵的奮筆疾書站立窗前眺望遠方,有人站上講臺翻開書本談論古今天下,有人圍坐一圈熱烈討論話題……這些風景一直在我們身邊,年復一年,鑲刻在人大地圖裡。
有很多人,值得歌頌;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庫建言、協創平臺、百村調研、同輩關懷、法律援助、公共服務……每個故事都有人來了又走,都充滿自信、驚喜和欣慰,也流淌著不安、失落和淚水。
本學期人大新聞網繼續推出《光陰人大》系列稿件,講述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希望通過他們的心路和足跡,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這一段難忘的光陰故事。
第26期光陰人大為您推出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故事。
3月22日,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2012項目結項答辯會在明德主樓舉行。候場教室中,財政金融學院2011級本科生扈豪正在和組長輕聲討論著他們的課題《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的效果研究——以四川成都、山東青島為例》中的答辯要點。
在各學院的推薦下,教務處為本次「大創」答辯組織了52名各專業領域的教師擔任專家評委,按照人文、經濟、社會、法政、理工五大學科部類進行分組答辯與評審。最終,197個項目通過了評審順利結項,25個項目獲評優秀。
隨著「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2012項目結項工作進入尾聲,2014「大創」項目也已拉開帷幕。
「大創」是本科生走近學術的「引路石」
對於人民大學的本科生來說,「大創」無疑是其在大學階段接觸學術、走進科研的「重頭戲」。自啟動以來,「大創」朝著注重與改進課堂教學效果相結合、與完善培養環節相結合、與創新學習方式相結合、與培育創業能力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不斷完善,成績斐然。
2007年,「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在人民大學首次「落地」正式啟動。第一批加入該計劃的60所高校中,人文社科類院校數量並不多,相當一部分高校為理工類院校和綜合性高校。從2007年第一次立項至今,中國人民大學共有5批項目成功結項。在這些項目中,基於人大傳統優勢學科開展的社會學科領域的科研項目佔絕大多數,且多為社會熱點問題和民生問題。
作為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創」主要針對在校本科生,由本科生團隊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交流等相關工作,從而提升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同學們在本科階段受到一定的科研訓練,並以此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推廣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方式。這也是落實中國人民大學本科人才培養路線圖「研究實踐」制度的重要平臺。
參與該項目的同學在基層調研活動中不僅聚焦於鑽研其所關注的社會問題,也積極地投入到了基層服務中,譬如在福利院或農村學校義務擔任老師或志願者、在社區醫院和農村法律援助中心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為當地居民答疑解惑等。
2014 年,中國人民大學計劃設置 85 個國家級項目、70 個市級項目和60 個校級項目供同學們申請。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的參與到大創競賽之中,教務處與學生創新社將開展系列講座,針對同學們的疑問,重點講解有關「申報書的撰寫」、「選題的提出」等方面內容。此外,教務處和學生創新社組織還組織舉辦了「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創新論壇」和往年優秀項目展覽等活動,鼓勵指導同學們開展項目申報。
從無到有,「得選題者得『大創』」
談及「大創」立項成功的影響因素,幾乎每個參與其中的同學都對選題的重要性深有體會:「選題是重中之重」,「得選題者得『大創』」。
由於「大創」具體操作時間跨度較大,歷時一年半至兩年實地調研和執行對選題質量的依賴度較高,因此評審老師在評估申報項目時,往往會對同學們所申報選題的科學性、創新性與可操作性更為關注。
財政金融學院2012級本科生胡鑑男最近正在為自己的大創選題糾結不已。「選題肯定要跟社會熱點結合,也要看自己的專業和興趣。」胡鑑南的選題思路和方向非常清晰,但在實際選題過程中,他坦言選題總是有不完善的地方,正在幾個備選選題之間糾結,希望可以儘快確定。
相比之下,國際關係學院2012級連晨超同學要輕鬆的多。他所做的課題《「三班建設「中大學新生班級歸屬感的形成與培養》之前已經通過了「創新杯」的審核,這次他決定將其用於「大創」項目的申請。
與其他較為常見緊密契合社會熱點的選題不同,連晨超的選題更加側重於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剛進入大學的那段時間,他對大學的班級體制產生了許多思考。大學班級體制有著自己的特點,不像中學時期的班級那樣同學對班級有強烈的歸屬感。他從這一思路出發,與多位同學交流討論後,發現大家都或多或少有過歸屬感缺失的經歷。於是,一個關於大學生班級歸屬感的選題雛形就這樣形成了。連晨超希望這個選題可以對大學新生班級歸屬感現狀做出描述,為「三班建設」中如何提高同學們的班級歸屬感提出可行建議。
「一方面大創真的需要我們做出對社會有用的研究性成果,另一方面我們大學生畢竟在實踐方面的經驗很欠缺。如果選題能和指導老師的專業方向相關性高,就可以得到老師從申報書撰寫到實地調研再到最終結項的全面指導,可以更增加項目的科學性與實踐性。」 商學院2012級本科生郭文杰同學說,「去年立項時團隊都是大一的學生,大家歷經了整整一個月的討論,經歷了一個又一個選題從提出到被『斃掉』的過程。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吧。」
「調研讓我更加了解了社會現實」
為加強創新實驗計劃項目管理,保證項目運行質量,項目開展一年後,學校將組織專家評委以《項目中期報告書》為基礎對各項目開展中期檢查。根據各項目中期開展的質量,視具體情況調整經費資助額度;逾期未交或評審未通過者,項目將被終止運行。
因此,從選題到立項成功,再到項目完成,每個「大創」團隊都需要在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內,認真參與實地調研,完成其申報課題。
國際關係學院2011級本科生李晨陽同學曾在「大創」2013年項目立項審批中獲得了國家級立項資格。由於其選題關注於「關中天水地區文物遺址保護開放情況」,在去年暑假中,小組成員親身走訪關中地區20多處歷史遺蹟,獲得了眾多第一手資料。
「只有親身參與調研才知道科學實踐的艱辛。當時正是盛夏,我們五個頂著大太陽和遺址附近的村民進行交流與訪談,知道了真實的現狀,這絕對是之前課本裡學不到的。」經濟學院2011級本科生孫雲琨同學主持的項目《社會轉型期的農村信仰與福利──基於蘇北五市基督教發展動力機制和社會經濟績效的考察》在此次評選中榮獲優秀項目。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讓他感觸最深的就是和被訪者之間的交流,「我們在蘇北調查時,遇到了很多年齡較大的基督教信徒,雖然他們交流熱情很高,但由於他們並不認字,所以填寫問卷並不現實。」孫雲琨講述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保持高度的熱情與其溝通、交流,耐心地聽他們講自身的故事,理解他們信基督教的動因,另一方面也要學會用一些談話技巧,保持研究者的獨立身份,控制訪談時間,這對於此前並無實踐經驗的我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創」絕對不是在紙上進行的科研項目,而是要通過親身經歷才能獲知此前設想與實際的差距。「實地調研讓我更加了解了社會現實」,以宗族網絡作用為研究主題的經濟學院2010級本科生章逸然說到,「隨著現在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就會導致很多以前影響很大的作用遭到削弱。而這些,只有在深入調研考察後才能了解,僅憑著文獻是難以了解即時、真實的情況的。」
財政金融學院2010級本科生林澤莉在調研中常常覺得自己的理論基礎不夠紮實,回歸結果不夠理想,調研結論不夠有說服力等等。「不管對報告如何不滿意,我們始終不願意杜撰數據,更不願意造假。在不斷修改又不斷否定的過程中,最終誕生了結項報告。撰寫報告的過程,是總結整個項目的過程,也是我們所有人能力升華的過程。」
在長達兩年的項目進行中,會有苦難險阻,會有山重水複,但也會有團隊的通力合作互相扶助,更會有拓寬思路後的柳暗花明。「也許大創不僅僅是科研、組織、調研等能力的增長,更是朋友之間的分享。」信息學院2010級本科生陳怡在候場區等待答辯時說,「我們覺得收穫最大的除了自己的學術能力——編程能力——飛速提升,就是我們團隊成員的友誼啦!」
「收穫友誼,甚至收穫愛情。」參加結項的商學院2011級本科生劉銘說:「最美好的是這麼一段過程:五個人為了同一件事拼搏的經歷,這註定是大學最美好的回憶。」
《光陰人大》專題第26期團隊
總策劃:王宏偉
策 劃:高燕燕
編 輯:謝天武 孫浩爽 陰志璟
文 章:青年人大 郝 浩 程 洋 宋 歡 王藝霖
圖 片:青年人大 李楠茜
美 工:劉丹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