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發布:防藍光與預防近視沒有直接關係
5月1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主任醫師魏文斌介紹,目前社會上存在著對藍光危害的過度解讀,防藍光和視疲勞與近視防控應該說沒有直接關係。藍光分為長波藍光和短波藍光,只有短波藍光才會影響眼睛健康,但這需要長時間、高強度、不間斷照射,質檢合格的電子產品已經過濾有害的短波藍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電子產品,沒有必要加裝防藍光設備。
社會上存在著對藍光危害的過度解讀
聞此,筆者可謂感慨萬千:終於有一位靠譜的專家在這個問題上發表了靠譜的說法。
實際上,社會上存在著對藍光危害的過度解讀又豈止視疲勞和近視,甚至有可以導致失明、眼癌的謠言。
其中,有關「關燈看手機」造成各種危害的謠言流傳最為廣泛,其中很多還是專業眼科醫生炮製的。
關燈玩手機真有什麼危害嗎?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儘管長時間看手機等電子顯示屏的有些健康危害還存在爭議。
但是,對於未成年人,應該儘可能控制每天瀏覽電子顯示屏的時間,儘可能避免一切可能的危害。
當然,更應該嚴禁熬夜看。
但是,目前坊間流傳的「經常熬夜關燈玩手機的危害」,大部分說法都缺乏證據支持,僅僅是人們的想當然。
基於證據,經常熬夜關燈玩手機的危害
有證據支持的危害僅限於以下兩個方面:
手機顯示器短波長藍光對睡眠的幹擾
手機等當前主流的電子顯示器都是以LED發光為基本原理,低能LED為主的人工冷光光源富含短波長藍光。
研究已知,人類睡眠具有典型的晝夜節律,觸發這種節律性睡眠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松果體分泌的褪黑素。
光照,特別是短波長藍光是褪黑素分泌調節的因素。
自然狀態下,日光中的短波長藍光投射到視網膜光敏神經節細胞的光感受器,信號上傳到腦內抑制褪黑素的產生。
當太陽落山,黑夜降臨,藍光照射逐漸減少甚至中斷,褪黑素的產生分泌不再受抑制,會逐漸增加,就會促使我們逐漸產生睡意。
在某個時間節點,褪黑素分泌驟然升高,達到一個高峰值,會促使我們陷入睡眠;早晨,皮質醇的分泌把我們從睡眠中喚醒。
上圖所示,褪黑素和皮質醇分泌的晝夜節律性產生了我們睡眠的晝夜節律性。
近代以來,隨著電的普遍使用,夜間人工照明對人們的睡眠造成極大影響,主要就是因為人工光源中藍光對褪黑素分泌的抑制帶來的睡眠幹擾。
所謂「經常熬夜關燈玩手機」,關鍵因素是經常和熬夜。
熬夜意味著超過以褪黑素分泌峰為標誌的生理性睡眠時間仍保持清醒。熬夜看手機的藍光自然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減低睡意程度,使得人們更容易長時間熬夜。
這樣的經常熬夜會造成長期的睡眠不足,長期睡眠不足的危害眾多,主要集中在長期的健康危害,和短期精神、情緒和工作狀態的危害。
因此,「經常熬夜關燈玩手機」最應該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對睡眠的幹擾造成睡眠不足系列危害。
視疲勞
看手機造成的視疲勞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種「流行病」,主要的影響因素在於長時間觀看,跟白天還是熬夜沒有直接關聯。
視疲勞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長時間視物造成的負責眼球和面部運動的包括眼外肌肉、睫狀肌在內的眼睛周圍肌肉的疲勞。
但是,這並不是視疲勞的主要問題。
視疲勞最主要是因為角膜表面的淚膜破裂帶來的不適。
我們知道,眼睛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部位,這是因為眼睛前面的角膜直接暴露於乾燥和存在大量有害物質的空氣中,角膜有非常高密度的神經末梢來感受這些有害因素並做出實時的保護性反映。
當然,眼睛本身也有一種至關重要的保護機制,那就是在角膜表面分布著有眼淚形成的保護膜,稱淚膜。
淚膜的成分並非水分這麼單一,而是由淚腺分泌的淚水和瞼板腺分泌的油脂組成,並在角膜表面形成一個分層的淚膜。
最內層是眼淚中的黏液成分,稱粘液層,主要負責保護角膜並將淚膜粘附在角膜上;中間是最後的水層,是0.9%氯化鈉濃度的生理鹽水,負責滋潤角膜;最外層是瞼板腺分泌的油脂層,負責淚膜形成光滑的表面更有利於光線無折射的射入,以及防止水層蒸發。
淚膜維持完整還需要我們不停的眨眼,每眨眼一次,淚膜就會重新均勻塗布一次。
一旦眨眼時間間隔延長,淚膜就會破裂,淚膜破裂處的角膜就會直接暴露在空氣的乾燥和其他危害因素中。
角膜神經末梢上的傷害性受體,比如TRPA1,就會感受到這些傷害性,產生乾燥不適甚至疼痛的感覺;同時,神經還分泌神經肽啟動神經源性炎症,使得眼睛充血、發紅、發炎。
包括熬夜看手機在內,只要是長時間,特別是聚精會神看電子發光顯示器,就會讓我們「忘記」眨眼,就會引發上述不適和嚴重充血發炎。
這才是當今世界流行的電子顯示器相關的視疲勞的真正機制。
關鍵是因素是長時間,和聚精會神,跟是不是在黑暗中無關。
其他眾多危害都是基於臆測、軼聞和傳言
坊間流傳著長時間看手機,特涅是熬夜關燈在黑暗中看手機的系列危害,有的還非常觸目驚心。
但是,目前沒有證據支持這些危害的宣稱。
這些所謂危害包括:
關燈玩手機引發黃斑病變,甚至失明?
這種謠言並非完全空穴來風,還是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這就是短波藍光對視網膜潛在的危害性。
所謂黃斑是眼睛視網膜上視覺細胞最集中的重要功能區。
這個區域發生病變,將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導致失明。
科學研究發現,強烈的光照,特別是短波長的光,的確可以造成視網膜尤其是黃斑區的損傷,441 nm波長的藍光最敏感,比如沒有保護下裸眼觀察日食。
但是,藍光造成視網膜損傷需要一定的光照強度和長時間積累一定的能量。
有研究認為,長期暴露於日光下就會發生在這種視網膜變性,醫學上稱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需要積累多大能量才會導致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呢?
一項著名的研究顯示,如果從少年期開始每天至少暴露在太陽下 5小時以上,等到30多歲就可以檢出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跡象。
如果佩戴太陽鏡或寬簷帽可使這種傷害風險減低50%。
看手機要想看出視網膜變性,據初步估算,如果每天看10個小時手機,恐怕需要幾萬年以上的時間。
關燈玩手機會導致青光眼?
這是有的醫生想出來的一個好玩的說法,理由是,「黑暗中看手機會導致瞳孔長時間處於散大狀態,周邊虹膜堆積,房角變窄,加上小梁網受到遮蔽,房水無法外流,導致眼壓升高,從而可能誘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
我們知道,眼睛對光照強度非常敏感,主要依賴瞳孔的擴大和縮小來調節入眼光照量,強光刺激惠玲瞳孔縮小;黑暗中,瞳孔就會散大。
無論是黑暗中還是光照下,我們玩手機看得是顯示屏發射的光線,而不是周邊的光線。
比如,白天在日光下看手機看得是手機,不是盯著明晃晃的大太陽。
同理,晚上關燈看手機,我們看的是手機顯示屏的光,而不是周圍的黑暗。
因此,上述黑暗中看手機看出青光眼的說法堪稱弱智。
關燈玩手機能看出視神經炎,致「暴盲」?
這是有人根據2017年發生在廈門一位20歲女生患上視神經炎的事件炮製的,吧疾病歸因於關燈看手機。
其實,這是一種「雞司晨」邏輯產生的謠言,把原本不相關的兩件事硬扯在一起還亂點鴛鴦譜成因果關係。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種生物學機制可以解釋看手機能看出視神經炎,全世界也沒有任何這種病例的報導。
關燈玩手機會導致近視?
由於青少年近視和手機幾乎同步高度「普及」,因而這是最能迷惑人的一種說法。
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看手機,關燈看手機與近視的發生和發展有關。
目前所知的,近視的發生是因為青少年期眼球過度生長造成的縱軸過度拉長造成的屈光不正。
目前確認的與近視發生和進展相關的因素只有遺傳和室外活動時間的減少。
後者的機制是,眼睛視網膜可以分泌多巴胺來抑制眼球的生長。
研究發現,光照是多巴胺分泌的一個調節因素,可以促進其產生;相反,長期呆在光照不足的室內,多巴胺分泌減少,就容易導致眼球過度生長。
因此,如果說看手機對近視流行有作用的話,那也是白天花費大量時間在室內看手機,擠佔了室外活動的時間;跟晚上關燈看手機無關。
關燈玩手機導致乾眼症?
如上所述,長時間看手機,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是造成世界視疲勞流行的主要因素。
視疲勞會引起眼睛乾澀不適的症狀,表現類似於一種被稱為乾眼症的疾病。
但是,無上所述,視疲勞主要是長時間看手機導致眨眼減少引起淚膜破裂引起的眼睛乾澀不適。
而醫學上的「乾眼症」是由於瞼板腺分泌不足,導致淚膜油脂層缺失,引起缺乏油脂層,淚膜穩定性下降,淚膜容易不完整,從而導致失去保護的眼淚容易蒸發,引起的眼睛乾澀、充血發炎的表現。
就是說,視疲勞雖然與乾眼症有相似的症狀,卻並不是一回事。
權威機構從來沒有聲明過長時間看手機對眼睛的任何實質危害
歐盟安全局新興和新確定的健康風險科學委員會和美國眼科協會相關立場性報告中都明確指出,電子顯示器不會對人的眼睛造成任何實質性危害。
但是,長時間使用的確是造成視疲勞的關鍵因素。
美國眼科協會的報告就明確指出,在黑暗環境(包括黑暗環繞模式)下長時間看可視顯示器可能會稍微增加不適,因此應該設置一個低照度的背景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