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機、電腦、Pad等電子產品,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在這種環境中,很多小孩早早地就開始接觸各種電子產品。針對家長們的擔心,一種宣稱「能防藍光、能防輻射甚至能防近視」的防藍光眼鏡,近期在朋友圈裡廣泛傳播。
藍光對眼睛有沒有傷害?近視的發生,與接觸藍光到底有多大關係?防藍光眼鏡是否真的可以防輻射、防近視?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眼科副主任技師翟英。
藍光也有好壞之分,並非全部有害
記者注意到,市場上款式多樣的防藍光眼鏡備受家長們的關注,其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現在,電子產品的誘惑太大了。」省會王女士告訴記者,她擔心長時間盯著電子屏幕會影響孩子視力,就在朋友的推介下花了300多元,給6歲的女兒買了一副兒童防護眼鏡,商家標稱其藍光阻隔率25%,紫外線阻隔率99.9%,而且這種眼鏡沒度數,2至12歲的孩子都可以戴。
像王女士一樣,很多人都聽說過類似的防藍光眼鏡防輻射、防近視宣傳——
「藍光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對眼睛有害的光線,大量存在於電腦顯示器、螢光燈、手機、數碼產品、顯示屏、LED等光線中。」
「高能藍光可以穿過視網膜,對眼球末端的黃色區域造成損傷,而這是導致孩子近視的主因,特別是小於12歲的兒童,更容易被UVA/UVB波段的藍光損壞。」
「防藍光眼鏡不僅防藍光、防紫外線,還可以保護眼睛,預防近視的發展。」
……
「可以說,網上流傳的這種文章很大程度上是為博眼球,賺流量的。」翟英介紹,其實生活中,藍光無處不在。比如,人們日常接觸的陽光、燈光,以及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設備發出的光中,都有藍光成分。
據介紹,人們平時能夠感受到的太陽光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兩類。可見光在光譜上「分解」為多種顏色,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不同顏色在光譜上都有特定的波長,從排在第一位的紅色到末端的藍紫色,波長越來越短,但能量卻越來越高,穿透力也越來越強。藍光屬于波長較短、但能量很高的一類。
那藍光真的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危險」嗎?
翟英解釋說,藍光也有好壞之分,並非全部有害。其中,一部分是對人體有益的藍光,其波長為445—505nm,有調整生物節律的作用,可以改善情緒,提高認知能力和調節睡眠周期。而另一部分是波長為385—445nm的藍光,被稱為有害藍光,可以穿過眼睛的角膜、晶狀體,直達視網膜,「如果眼睛長時間接觸大量波長短、能量高的有害藍光,就會對視網膜造成傷害,導致眼部不適、視力下降或引發視疲勞,同時還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響睡眠質量。」
尚無證據證明近視發生與藍光有直接關係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防藍光眼鏡的製作工藝基本上有兩種:一是鏡片上鍍膜,二是製作鏡片時加入特殊材料。
「無論哪一種防藍光眼鏡,醫學界尚未給出明確權威的數據,也沒有充足的證據可以佐證防藍光眼鏡在防控近視方面能夠起到明顯效果。」有關專家表示。
那近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與接觸藍光又有什麼關係呢?「近視的發生與發展,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環境因素佔主導地位。」翟英介紹,遺傳因素即父母把近視的致病基因傳遞給孩子,這在高度近視中多見。還有一種是易感基因,孩子遺傳了父母的近視基因,出生時不一定是近視,但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比一般孩子更容易近視,或近視後發展得更快度數更高。而環境因素主要是指讀寫姿勢不正確、近距離閱讀持續時間長、電子產品不合理使用、戶外活動減少等。
「視力下降,不正確的用眼習慣是最大『元兇』,如長時間躺著玩手機,或長時間在黑暗中盯著電子屏幕等。」專家表示,眼睛本身是自帶防護機制的,比如角膜和晶狀體,對於紫外線、藍光和部分射線是可以起到防護作用的。「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近視的發生與發展,與接觸藍光有直接關係。」
至於眼底的黃斑病變等症狀,那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藍光只是誘因之一,因此不能將藍光和黃斑病變的發生直接畫上等號。「當前的電子產品,在確保光線強度適中,使用時間不會過長的情況下,還是處在安全範圍內的。」
「防藍光眼鏡雖然對藍光引起的視疲勞有一定緩解作用,但到底能抵消多少,效果怎麼樣,醫學上暫沒有明確答案。」翟英提醒說,防藍光鏡片顏色如果太深,會影響鏡片的透光率並增加色差,從而影響視覺質量,所以如果要佩戴防藍光眼鏡,眼鏡顏色不宜太深。
此外,保護好孩子的視力,還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讀寫習慣,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時,要離電子產品的距離遠一點,每次使用時間最好不超過20—30分鐘。同時還要保證合理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保證足量的戶外活動。 (記者 張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