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今相關資料所述,我國近視患者已經高達6億人,其中青少年的近視率居然高達40%,之所以會這麼高的原因,家長認為學業負擔太重的原因之外,那就是數碼產品玩太多了,相信許多小夥伴,一碰上不舒服的感覺,第一個傾訴的對象就是父母了,那麼往往得到的反應回復,都是「還不是你一直玩手機、玩電腦害的!」也因為這樣,很多商家看準這商機,開始鼓吹保護視力的運動,從選擇購買藍光眼鏡以及貼防藍光膜開始,那到底什麼是藍光呢?戴上防藍光眼鏡就可以大玩特玩那些傷害眼睛的電子產品了麼?
雖然藍光充斥在現今社會中,但是到底什麼是藍光?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光波長,落在400納米到760納米間,而藍光的光波長就落在400納米到500納米這一範圍內,也是一種可見光,也普遍存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但其實眼睛也不是這麼容易受到傷害的,透過多年的演化之下,只要不是長時間直線照射強烈的光線,這些可見光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其實不大。
但是在這幾年來,推出市場的電腦、手機等數碼產品,都是使用電子屏幕,屏幕也更白、更亮,背景光也保留了很大片的藍光,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手機的顯示屏幕特別的白、特別的量,甚至有些泛藍的感覺,納就是藍光的比例太高的關係,而光源的峰值光譜,一般來說都是短波藍光,波長越短,也就表示藍光的能量越高,穿透的能力也就越強,尤其是當400納米到450納米的高頻率,高能量的藍紫色光,也就是所謂的高能可見光。因此當雷射、強光直接照射到眼睛的時候,是很有可能會引起黃斑結構損傷,以致於視力大幅度下降,甚至嚴重的話還會有失明的現象。
藍光對眼睛存在最大的傷害與風險時期,就是在青少年這個階段了,因為這個階段的「晶狀體」特別清澈7歲到19歲時,藍光進入視網膜佔據了85%,比起其他年齡階段的成人來說要多許多,而最近研究發現藍光針對角膜、淚膜有很大的影響,這可能會致使乾眼症的患者急劇上升,也有相關證據證明。
藍光具有刺激大腦釋放褪黑素的重要因素,而褪黑素是屬於調節的重要指標,白天儘量多接受陽光,抑制褪黑素分泌保持精神,晚上天黑之後人體分泌褪黑素才會更多,進而促進睡眠,這也就是生物鐘會隨著光線調節,因此也就會比較困,出去多曬曬太陽是很好的,晚上老是玩手機的話,就會很難入睡,這都是所謂的藍光在搞怪,大大抑制了褪黑素分泌。
那麼又該怎麼抗藍光呢?其實最好的方式還是不玩手機了,但是不玩手機是不可能的,但即便是不能戒除玩手機,仍舊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減少藍光,不過還是得注意,畢竟合理的藍光波段應該是,將有效控制在460納米以下的有害藍光,也是大量LED光源的輻射強烈譜段,進而減少視覺疲勞,同時增進對比度,藍光散射容易造成視覺模糊。適時保留在460納米以上,儘量完整還原真實世界,同時保有生物鐘運行所需的輻射,當然500納米以上的其他顏色,儘量還是要動到會好一些。
另外配戴抗藍光眼鏡仍舊是最普遍的方法了,其中抗藍光的鏡片很多種,分成染色或者是鍍膜鏡片,染色也就是透過鏡片材料裡頭,所添加的特定染料,吸收一定的光譜範圍,透過控制染髮深度,達到不一樣程度的藍光防護效果,這樣在後面鍍個普通綠膜減反既就可以了;至於鍍膜的話,就是透過膜厚的調整,控制反射曲線在藍光部分飆高,以利達到防護作用,這裡也強調了,防藍光鍍膜不特殊的工藝,只是減少反射沒做徹底藍光部分,反射率拉高也就變成防藍光了。根據相關研究報告指出,染色鏡片要比鍍膜鏡片效果好上許多。
選擇防藍光效果越高的產品越好麼?其實不盡然,許多廠商會為了迎合消費者,選用比較亮的高級防藍光,反射率可說是高的有些離譜了,使用過藍光眼鏡的你一定都知道,藍光是屬於可見光,而防藍光效果的產品就會把一些波段的光源給清除,因此有從事相關工作的是不建配戴的,好比說像是美工、化學研究室等,這可是會影響到對產品顏色的判斷,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也比較不建議佩戴那些比較強的防藍光產品,會影響到對色彩的感知與判斷。
防藍光的產品,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家長錯誤的認知問題,使用手機、IPAD、電腦閱讀,或者說是觀看電視,這些長時間使用之下,都會導致幹涉、近視的問題,並不在藍光本身,主要還是在這些數碼產品的出現,而大幅度增加了我們的閱讀觀看時間,才是問題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