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Adobe全套豪華版元素周期表,了解一下.jpg
現在,前七周期已經補完的周期表,一共有118個元素(強迫症大滿足×1),其英文命名主要來自於拉丁文或希臘文等。
在周期表引入中國的時候,翻譯家徐壽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通過形聲和表意方法確定漢字,順便翻了一下前朝皇上的家譜,終於在已有元素的基礎上,完成了部分已知元素的漢字化。雖然當時還有「輕氣」、「淡氣」、「綠氣」等二對一形式的翻譯,但在1930年代後,會議確立了單字對應的模式,因此中文周期表看起來也很整整齊齊……(強迫症大滿足×2)
當時日本和中國都在努力學習吸收西方科學技術,因而翻譯也在相互影響。比如漢字「矽」就是首先由日本科學翻譯界所提出的「珪素」演變而來,這受到了荷蘭語「燧石/keiaarde」發音的啟發。而之所以改寫成石字旁,正是因為徐壽確立的用部首代表室溫下單質物理性質的原則。同理,「淡氣」等等也是如此。
而常用的金銀銅鐵就不提了,都是中國人教的
(當然,漢字圈不加修改直接搬運的翻譯方法也會產生bug,造成文不對題的效果,比如來自日語的「有理數」就被扭曲了本意,這裡就不多說了)
但是明治維新之後的激進西化派,終結了完全漢字化的日語周期表的可能性。自此之後,翻譯界就較少使用「當て字」來轉譯,改為泛濫的片假名,甚至珪素-Si、弗素-F等等也逐步變成了片假名化的ケイ素、フッ素。此外,同一種元素的拉丁式命名和通用(?)命名,也十分複雜,造成了ナトリウム(Natrium/Na)、タングステン(Tungsten/W)等等神奇的翻譯……不提
最後,在現代周期表中,漢字只佔據了一個角落,而下面則充滿了アイウエオ……
於是乎,中文的補完化周期表是這個樣子滴(雖然兩岸在對峙時期的翻譯並沒有統一,找找看~
來,看一下日文版
而日本中學生們為了解決魚龍混雜的元素名稱……
不過,對於本問題而言,其中的漢字並不算多,主要分布在周期表傳入時已經發現的元素。有以下幾個(元素排序):
水素-H、炭素-C、硼素ホウ素-B、窒素-N、酸素-O、弗素フッ素-F、珪素ケイ素-Si、燐リン-P、硫黃(いおう)-S、塩素-Cl、鉄-Fe、銅-Cu、亜鉛(あえん)-Zn、砒素ヒ素-As、臭素-Br、銀-Ag、スズ錫-Sn、沃素ヨウ素-I、白金(はっきん,不是某地鐵站)-Pt、金-Au、水銀-Hg、鉛(なまり!)-Pb
其中,除了早就進入常用語的金、銀、銅、水銀之外,很多都是根據元素性質翻譯的表意字,並受到西方化學知識和拉丁文命名原則的影響,當然也有純粹的形聲字(iodine->ヨウ素)。
例如,水的組成元素有H,那麼Hydrogen就叫做「水素」;當時認為酸都含有O(後來被HCl打臉),那麼Oxygen就叫「酸素」;N2不能用於呼吸,因此就叫「窒素」;食鹽中含有Cl,那麼就叫做「塩素」;Br很臭,就叫「臭素」……
而Zn就很有趣了,叫亜鉛。
評論區:明代時Zn單質就已經被提煉了出來,可能因為Zn和Pb伴生的原因,且Zn的沸點更低,被稱為倭鉛。
此物無銅收伏,入火即成煙飛去。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雲。——《天工開物》
但是亞鉛在現代中文裡是Pb(II),於是搞出來很多新聞,說日本的牡蠣被(亞)鉛汙染了……
而常用顏料/塗料/化妝品添加劑——酸化亜鉛(ZnO),和鉛/Pb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麼,託漢字的福,中日化合物系統命名其實十分接近,但是元素……
「水素水」:水分子中至少有氫(水素)……
酸化還元反応:氧化還原反應
銅/Cu和酸素/O2反應,可生成酸化銅/CuO,也可生成酸化銅(I)/Cu2O,讀作「酸化銅 一」
CO2:二酸化炭素
NaHCO3:炭酸水素ナトリウム(碳酸氫鈉)
NaOH (aq):水酸化ナトリウム水溶液(氫氧化鈉水溶液)
Cu2(OH)2CO3:炭酸二水酸化二銅(II)塩基性炭酸銅孔雀石(鹼式碳酸銅)
水酸化:hydroxy/OH-,「氫氧化x」
而有機化學就基本上是片假名和俗名的世界了……
其實漢字圈有一個好,俗名可以互相借鑑。
例如,安息香酸(あんそくこうさん,PhCOOH)就是一個通用的寫法。
至於學名……苯這個詞,在科學界就照搬了英文拼寫,叫ベンゼン。
而中國翻譯工作者無論如何也要找到一個漢字對應,於是芳香烴就有了苯芴萘蒽……
而因為這一方面思路的差異,日本人看到我們的全是漢字的周期表,感到完全無法接受,就像我們看到一片假名的日文周期表一樣…
想一起學習日語的可以私聊我,記得關注哦,待續更新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