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樹穴是在行道樹樹腳特意留出的供樹根呼吸,有利於雨水下滲的方形小槽。近年來,園林部門一直嘗試通過技術手段,例如栽種植物、覆蓋樹皮、鋪設硬質透水板(樹穴篦子)等,解決樹穴帶來的環境問題,下圖是樹穴篦子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
1.城市樹穴的存在對水循環的影響是
A.增加地表徑流 B.減少植物蒸騰
C.減少地下徑流 D.增加地表水下滲
2.樹穴鋪設樹穴篦子後,可以
①減少降水對樹穴的衝刷
②保持樹木根部土壤疏鬆
③阻止雜草生長
④減少揚塵,美化市容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下圖是「我國某地區一條河流受三種不同水源補給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線圖」,據此回答3~4題。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
②是雨水補給
③是地下水補給
④此河最主要的補給水源是大氣降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此河最可能位於我國
A.華北地區 B.東北地區
C.長江中下遊地區 D.西北地區
讀「世界局部大洋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完成5~6題。
5.據圖中信息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此時氣壓帶風帶向南移
B.此時①海區盛行下沉氣流
C.此時太陽直射於南半球
D.此時②海區盛行東南信風
6.有關圖示海域大洋環流的敘述,正確的
A.分布在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
B.甲洋流的形成受東南信風影響
C.乙洋流的性質為寒流
D.丙洋流對沿岸有降溫減溼作用
海洋難抵極,又稱尼莫點(48°52.6′S,123° 23.6′W),位於南太平洋中央海面上,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與最近的陸地相距約2 688 km。該點孤立於陸域、洋流及船舶航線之外(下圖)。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大量的人造失效太空飛行器殘骸墜落並埋葬在尼莫點周邊海域。據此回答7~8題。
A.有機質較少,海洋生物難以生存
B.靠近極地,受磁場幹擾,通信困難
C.緯度較高,冰山眾多,航行受阻
D.盛行西南風,風大浪急,天氣惡劣
8.與其他海域相比,尼莫點周邊海域成為失效太空飛行器殘骸墜落和埋葬地的有利條件是( )
A.海水深度較大 B.隱蔽條件較好
C.自淨能力較強 D.環境影響較小
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滲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圖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圖」。讀圖,完成9~10題。
9.1989年到2015年間,該城市不透水面比例變化最大的區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10.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導致該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氣溫升高
③生物多樣性增加 ④地表徑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讀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圖,完成11~13題。
11.該海域位於
A.北半球中低緯度 B.南半球中低緯度
C.北半球中高緯度 D.南半球中高緯度
12.若該大洋為太平洋,①處漁場的名稱是
A.北海道漁場 B.紐芬蘭漁場
C.北海漁場 D.秘魯漁場
1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處漁場的形成與寒暖流交匯有關
B.②處洋流的形成受東北信風的影響
C.④處洋流與另一半球同緯度海區的洋流性質不同
D.③處洋流對沿岸氣候起到降溫減溼作用
下圖某大洋局部海域洋流模式圖,a、b表示風帶的盛行風向。讀圖,完成14~15題。
14.如果該海域屬於太平洋,則
A.位於南半球,①使沿岸增溫增溼
B.位於南半球,②附近形成著名漁場
C.位於北半球,③使沿岸降溫減溼
D.位於北半球,④附近形成著名漁場
15.圖中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a控制下,高溫多雨
B.a控制下,溫和少雨
C.b控制下,溫和多雨
D.b控制下,高溫少雨
下圖中陰影部分甲表示沙塵的擴散,虛線乙表示某洋流。讀圖,完成16~17題。
16.關於乙洋流流向和性質的描述正確的是
A.由南至北 暖流 B.由北至南 暖流
C.由南至北 寒流 D.由北至南 寒流
17.造成圖示沙塵擴散的動力是
A.副熱帶高壓 B.中緯西風
C.東北信風 D.赤道低壓
地處黃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異常增多,下表為當月6次降水過程的時長、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況。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極高。據此完成18~20題。
18.汾川河流域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能夠
A.減小降水變率 B.減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徑流量
19.第5次降水產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歷時長 ②強度大 ③下滲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第6次降水產生的洪水含沙量極高,其泥沙主要源於
A.河床 B.溝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蓋坡面
二、綜合題
21.讀下圖,完成各題。
(1)寫出圖中各序號代表的水循環環節的名稱:① ;⑤ ;⑥ 。
(2)圖中最能代表我國夏季東南風的環節是 (填序號)。
(3)由②和③組成的水循環叫 ,環節①與環節③水量較大的是 (填序號)。
(4)試舉兩例說明人類活動對⑤過程的影響。
22.下圖為我國兩區域的河流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甲圖中兩湖泊對河流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該河的主要補給水源是__________。河流分上下遊兩段,航行條件較好的是_________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圖中河流主要的補給水源是____________。徑流季節變化較甲圖中河流______________,徑流年際變化較甲圖中河流______________。
(3)甲圖所示地區水循環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乙圖所示地區水循環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循環能使水資源得以再生。
23.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圖示地區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狀況。
(2)簡述黃河烏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徵。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徵,並分析原因。
答案在後面
往期精彩回顧(下面點擊可打開連結)
2021屆高三地理第四次月考試卷、答案
2020年高考文綜山東捲地理試題
2021屆高三地理第三次月考試卷、答案
2021年高中畢業年級第一次質量預測地理試題卷
2021屆高三地理第一次月考2021年高二地理學業水平測試模擬試卷2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礎知識考前複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知識點高考地理選修部分主觀題思維建構
2021屆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試題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單元測試
本文的電子文檔(試卷、答案、解析)獲取方式
轉發此文至大於100人的地理微信群(並附留言:關注地理潭,讀海量資源),1小時後,截圖在公眾號回復,可得下載碼。
解析
1.從題中可知,樹穴篦子為硬質透水板,利於地表徑流通過透水孔下滲到地下,減少地表徑流,D正確,A錯誤。增加地下水,增加植物蒸騰,B錯誤。通過下滲增加地下徑流,C錯誤。故選D。
2.樹穴鋪設樹穴篦子後,板材對流水侵蝕具有削弱作用,減少樹穴土壤的流失,①減少降水對樹穴的衝刷,①正確。避免行人直接踩踏樹穴,②保持樹木根部土壤疏鬆,②正確。樹穴篦子有大量透水孔,雜草可以通過透水孔生長,③不能阻止雜草生長,③錯誤。板材可以降低樹穴風速,④減少揚塵,美化市容,④正確。A正確。故選A。
3.根據圖中三種補給形式的特點,①主要出現在春季,是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①錯。②主要出現在6-9月,我國夏季,是雨水補給,②對。③補給形式最穩定,是地下水補給,③對。此河大氣降水補給量大,最主要的補給水源是大氣降水,④對。D對,A、B、C錯。
4.此河一年有兩個汛期,春季,季節性積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大氣降水形成夏汛。最可能位於我國東北地區,B對。華北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西北地區河流只有一個汛期,A、C、D錯。
5.讀圖分析可知,該大洋環流是以3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因此所在半球為北半球,此時30°附近的氣壓帶為副熱帶高氣壓帶,位於30°以北,此時氣壓帶風帶向北移,太陽直射於北半球,AC錯誤;此時海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B正確;此時海區應該盛行西南風,屬於盛行西風帶,D錯誤。故答案選B項。
6.由上題分析可知,該大洋環流是以3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因此所在半球為北半球,A錯誤;甲洋流的形成受東北信風影響,B錯誤;乙洋流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性質為寒流,C正確;丙洋流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屬於暖流,對沿岸有增溫增溼作用,D錯誤。故答案選C項。
7.讀材料可知,該點是距離陸地最偏遠的點,陸地上的有機物很難被衝刷到此地,海洋生物難以生存,生物種類少,A正確;離地磁極遠,B錯;該點孤立於航線之外,冰山少,C錯;盛行西北風,D錯。
8.與其他海域相比,該點距離陸地最遠,該海域成為失效太空飛行器殘骸墜落和埋葬地對環境影響較小,D正確。
9.有圖可知,該城市不透水面比例變化最大的區域應當是1989年與2015年曲線的差值最大的區域,從圖中可以看出變化最大的區域,距離市中心大致為15-20千米,因此正確答案選擇B。讀圖判斷即可。
10.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會阻止水分下滲,因此會導致下滲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徑流增多,影響水循環環節。城市不透水面其實就是路面的硬化改變地表下店面性質增加。城市廣場、建築、道路等設施在內的城市下墊層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綠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動植物逐漸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而不斷減少以致瀕臨滅絕。影響地表植物的生長;不透氣的地面很難與空氣進行熱量、水分的交換。改變城市水生生態系統,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對空氣的溫度、溼度的調節能力差,且由於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儲存了太陽輻射熱之後,又將熱量反射釋放出來,使城區的溫度比郊區和鄉村高2~3℃,產生「熱島現象」。不透水鋪裝嚴重地破壞了城市市區地表土壤的動植物生存環境,改變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態平衡。②④正確,①③錯誤。選C。
11.從圖中看洋流圍繞副熱帶海域呈逆時針旋轉,從緯度和洋流方向可以判斷該海域位於南半球中低緯度,選擇B。
12.若該大洋為太平洋,①處位於南太平洋的東部,南美洲的西岸,秘魯寒流為上升流,形成秘魯漁場,選擇D。
13.①處漁場的形成與寒暖流交匯無關,上升流是形成原因,A錯;②處洋流的形成受東南信風的影響,B錯;④處洋流與另一半球同緯度海區的洋流性質不同,④為寒流,另一半球同緯度海區的洋流為暖流,C對;③處洋流為暖流,對沿岸氣候起到增溫增溼作用,D錯。
14.圖示大洋局部環流呈逆時針方向,結合風向判斷,不可能是中高緯度環流,只能是南半球中低緯度環流。如果該海域屬於太平洋,則位於南半球,C、D錯。①是南半球的西風河流,使沿岸降溫減溼,A錯。②是秘魯寒流,附近形成著名漁場,B對。
15.圖中風帶a是東南信風帶,b是南半球盛行西風帶。a控制下吹乾燥的東南風,高溫少雨,A、B錯。b控制下,溫和多雨,C對,D錯。
16.由圖可知,乙洋流位於歐洲、非洲西部,為加那利寒流;因為受東北信風影響,形成由北至南流的寒流。
17.非洲北部為撒哈拉沙漠,因受東北信風影響,可形成甲所示的沙塵擴散形勢。
18.我國降水變率的大小與植被覆蓋率無關,A項錯誤;植被覆蓋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強,可以減少河水含沙量,B項正確;植被覆蓋率提高能夠提高區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項錯誤;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能力高,河流徑流量會有所減小,D項錯誤。
19.第5次只有兩天,歷時不長,①錯;第5次降水,時間較短,但降水量在幾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強度大,②對;前面連續的幾次降水,導致地下水含量增加,達到飽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徑流形勢匯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對;植被對徑流匯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錯。B項正確,A、C、D項錯誤。
20.河流形成洪峰衝刷河床和溝谷的泥沙,能夠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說明河床和溝谷的含沙量較小,A、B項錯誤。裸露坡面植被覆蓋率低,每次降水都會出現水土流失,導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較小,說明該流域裸露坡面少,C項錯誤;經過連續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徑流將植被覆蓋坡面植株之間的堆積物衝走,導致土填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徑流衝刷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選項正確。
21.(1)結合水循環,根據圖示箭頭指向及發生位置可知,圖中①表示水汽輸送;⑤表示地表徑流;⑥表示地下徑流。
(2)我國夏季東南風從海洋吹向陸地,也就是水汽輸送環節,則圖中最能代表我國夏季東南風的環節是①。
(3)②和③發生在海洋,分別表示降水、蒸發,則由②和③組成的水循環叫海上內循環,環節①與環節③分別表示水汽輸送、海水蒸發,則水量較大的是來自海洋的③。
(4)⑤過程表示地表徑流,人類活動對⑤過程的影響主要有跨流域調水、修水庫蓄水、退耕還湖等。
22.(1)甲圖中兩湖泊所處位置不同,對河流的作用不同。①位於河源,為河流源頭,②位於河流中段,對河流流量起調蓄作用。圖中顯示該河最終東流入海,為外流河,因此該河的主要補給水源是大氣降水。河流航行條件較好的是下遊河段,原因是下遊河段地勢低平,水流平穩,有利於行船。
(2)乙圖中河流最終消失在沙漠中,因此乙圖中的河流為內流河,圖中顯示該河的河源海拔在6000米,因此,該河主要的補給水源是冰川融水。融水量因氣溫而變化,因此乙圖中河流徑流季節變化較甲圖中河流大,但氣溫的年變化較小,故乙圖中河流的徑流年際變化較甲圖中河流小。
(3)甲圖所示地區河流最終入海,屬於海陸間水循環,乙圖所示地區河流最終消失於沙漠之中,屬於內陸小循環或陸地循環;海陸間水循環能使水資源得以再生。
▼戳「閱讀原文」,有更多地理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