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潤物地理 獲取更多信息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二、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係
1.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
2.產生了黃赤夾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是23°26′。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
3.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影響:黃赤交角變小時,回歸線的度數變小,極圈的度數變大,被太陽直射的範圍變小,極晝極夜的範圍變小,五帶中熱帶和寒帶的範圍變小,溫帶的範圍則擴大。
三、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
(1)晝與夜的形成,由於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裡,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
晨昏線的特點:
①平分地球,是過球心的大圓;晨昏線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永遠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③在二至日時與極圈相切,在春秋分時與經線重合;
④晨昏線上太陽高度都是00。
晨昏線的應用:
晨昏線與經線最大夾角為23°26′,為夏至和冬至日;
最小為0,為春分和秋分時;
直射點所在緯線的緯度與出現極晝或極夜緯度之和為90度;
晨昏線與緯線相切的緯度等於90度-直射點緯度。
(2)晝夜交替的周期及意義: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小時),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是12時,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是18時。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因為地球自西向東轉,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的早。同一經線地方時一定相同。
(1)地方時的計算:所求的地方時=已知地方時± 4分鐘/兩地經度差×1°(東加西減)
(2)時區與區時: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度為15°,因此相鄰兩個時區相差兩個小時。各時區都以本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3)日界線:國際上規定180°經線作為日期的分解線,叫國際日期變更線(人為)。地方時為0時(或24時的經線)是另一條日期變更線(自然)。若日界線與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重合,此時全球一個日期,其他時間地球上有兩個日期。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從地方時為0點向東一直到180°經線。相反從地方時為0點向西到180°經線則是地球上昨天的範圍。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
(1)規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偏向。地轉偏向力從赤道向兩極增大。
(2)意義:對風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運動都有影響
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太陽直射哪個半球,那個半球就晝長夜短
全球隨緯度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夏半年(春分—秋分)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有極晝;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有極夜。
(2)晝夜長短的計算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正午12點—日出時間)×2
還可以根據晝弧和夜弧所跨的經度來推算。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緯度分布規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春秋分,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南北遞減;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2)季節變化:同一緯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季節而變化。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夏至日達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冬至日達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兩次直射,直射時達最大值。
(3)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公式H=90°-緯距(所求點與直射點緯線之間的距離)【同減異加】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計算樓距、判斷日影長短及方向等
4.五帶: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北溫帶(北回歸線—北極圈)、南溫帶(南回歸線—南極圈)、北寒帶(北極圈—北極點)、南寒帶(南極圈—南極點)
本文的電子文檔獲取方式
轉發此文至大於100人的潤物地理群以外的地理微信群
並附留言:潤物地理,值得關注等推薦語
1小時後,截圖在公眾號回復,可得下載碼。
分享更多資料請進群交流
QQ群(817367750)
微信交流分享群(聯繫小編引導進群)
往期精彩回顧
地理小視頻集錦(5)
一物一題76——颱風
一物一題72——伊犁河谷
一物一題系列(60-70)一物一題系列(51-60)
一物一題系列(41-50)
地圖匯——高考備考地圖集錦高考地理萬能公式地理高考提高答題能力的秘訣重要!重要!——地理人一定要看的信息地理思維導圖集錦(3)高考中國地理專題
▼戳「閱讀原文」,有更多地理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