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譯 | 林卓瑋
編輯 | 江心白
智東西12月29日消息,英國工商局(UK’s Companies House)的數據顯示,谷歌旗下的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近兩年營收呈上升趨勢,儘管開銷也有所增長,但其虧損有所緩和。谷歌對DeepMind的現狀表示滿意,但是這種狀態真的能持續下去嗎?
DeepMind的營收額儘管有所增長,但其客戶卻只有谷歌一家。自家產品自家消費,就目前來看,DeepMind專攻的頂尖AI技術的商業應用前景還尚不明朗。此外,由於專攻精尖技術,DeepMind開展的項目往往花費高昂,有著較高的基礎設施和員工成本。
即便如此,谷歌仍然表示對DeepMind的現狀很滿意。原因如何?DeepMind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一、營收「增加」:兒子賣貨爸爸買?上周,谷歌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實現巨大技術突破,成功使用AI預測蛋白質摺疊過程。然而,有最新消息稱,這家依靠尖端科技頻頻「出圈」的AI公司每年仍然虧損數億美元。
▲DeepMind的AlphaFold項目使用AI技術預測蛋白質摺疊過程
高科技公司處於虧損狀態已是司空見慣。在高科技行業中,公司還未盈利就把投資者的錢「燒光」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但是,DeepMind並不是一家普通公司,它實質上是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迫於生存壓力才將自己重新定位成半商業機構。
雖然DeepMind母公司Alphabet(也是Google的母公司)目前樂於為其支付高昂的AI研發帳單,但這種狀態並不一定可以持續下去。
DeepMind向英國工商局公司註冊處提交的年度報告顯示,其去年營收從2018年的1.03億英鎊增加到2019年的2.66億英鎊,整體翻了一倍不止。不過,公司支出也跟著水漲船高,從2018年的5.68億英鎊上漲到到2019年的7.17億英鎊。
公司的整體虧損從2018年的4.7億英鎊增加到2019年的4.77億英鎊。乍看之下,這不是一個壞消息。 與往年相比,DeepMind的收入正加速增長,虧損程度漸緩。
然而,該報告也指出了一些難以忽視的事實。
該文件提到「其他集團企業的研發報酬營收」,這意味著DeepMind的主要客戶其實是它的所有者。Alphabet向DeepMind購買其AI研究成果和人才資源,來提升谷歌的服務質量和基礎架構。
此前,谷歌還曾向DeepMind付費,幫助完成數據中心電網管理工作以及改善AI語音助手。
這也意味著,DeepMind的AI技術尚無市場,即便有,其商用也離不開谷歌。
▲DeepMind實驗室2016-2019年間的營收和損失
該文件還提到,成本增長「主要與相關技術基礎設施、員工成本等費用的增長有關。」
這點值得特別關注。DeepMind的「技術基礎架構」的運行離不開谷歌的大型雲服務及其特殊的AI晶片TPU。而且,由於專攻深度強化學習,DeepMind需要獲取極其昂貴的計算資源。
比如,DeepMind在2019年進行的一些項目,包括訓練《星際爭霸2》和《雷神之錘3》的AI系統,這兩個項目的培訓費用均達數百萬美元。
▲DeepMind研製的一款名為AlphaStar的AI體系,能夠在即時戰略遊戲《星際爭霸2》中打敗人類最強選手。
DeepMind的一位發言人告訴媒體,該文件中提及的費用還包括 AlphaFold(該公司著名的蛋白質摺疊AI)的工作,其花費也相當高昂。
谷歌面向DeepMind提供雲AI服務的具體收費尚沒有更多說明,但這個費率很可能比平常價格低。這意味著,若沒有谷歌的支持,該公司的支出還會高出許多。
員工成本也是一項大額支出。這些年參加機器學習課程的人儘管越來越多,但夠格參與DeepMind專攻的尖端AI研究的科學家卻非常稀少。據稱,頂尖AI人才的薪水一般為七位數。
近年來,科技企業對深度學習及其商業應用的興趣不斷加深,隨之而來的便是頂尖AI人才爭奪戰。這種激烈競爭帶來了兩種直接結果。
首先,供不應求導致AI科學家的薪水急劇上升。其次,許多AI科學家選擇從薪資較少的學術機構跳槽到待遇豐厚的科技公司。
儘管仍有部分科學家堅守在普通科研崗位,但數量少之又少。大多數業內頂尖AI科學家目前都在大型公司從事(例如谷歌、臉書、亞馬遜和微軟)兼職或全職工作。
要是沒有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支持,DeepMind這樣的研究實驗室將無力負擔科學家的招聘費用。
因此,儘管DeepMind表現出緩慢扭轉虧損的跡象,但其對谷歌財務資源及其雲基礎架構的依賴也越來越深。
三、谷歌「爸爸」發言:很滿意根據DeepMind的年度報告,谷歌愛爾蘭控股無限公司(Alphabet的投資部門之一)「免除了其公司間貸款和所有應計利息,共計11億英鎊的償還義務。」
谷歌還向DeepMind提供書面保證,稱其將「在至少一年的時間內」繼續向其提供足夠的財務支持。
目前,谷歌似乎對DeepMind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從谷歌和Alphabet高管的談話中便可見一斑。
▲Alphabet執行長Sundar Pichai對DeepMind實驗室取得的進展表示滿意
7月,在季度收益電話會議中,Alphabet執行長Sundar Pichai說:「我為公司目前在AI研發方面取得的進展感到非常高興。對我而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是一家最先進的公司,且獨領風騷。我們的工程研發團隊在谷歌和DeepMind取得了顯著進展,我對此感到十分興奮。」
結語:DeepMind遭遇身份危機:學術研究 or 商業開發?不過,商業世界和科學研究發展的速度千差萬別。
科學研究應以數十年為單位進行度量。目前商用的很多技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出爐。同理,如今AI大會上展示的許多前沿研究和技術,在未來幾年內可能並不會進入大眾市場。
按照最樂觀的估計,離DeepMind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簡稱「AGI」)的最終目標,至少還需數十年的時間。
另一方面,股東和投資者的耐心卻是以年、月來計量。一家公司若是不能在數年內實現盈利,或顯示出轉虧為盈的積極跡象,便會遭到投資者的拋棄。這兩點目前DeepMind均未達標。因為DeepMind僅有谷歌一個客戶,所以其增長難以量化,其專攻技術的商用前景也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這就是DeepMind的困境所在。
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個研究實驗室,希望突破極限、促進科學發展,並確保AI技術的進步福澤千秋萬代。但是,其所有者的目標卻是打造能解決問題、能盈利的產品。
這兩個目標無疑是相悖的,不斷拉扯著DeepMind:到底是保持科研本質?還是轉型成為AI商業公司?DeepMind在平衡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已經遭遇過不少麻煩。
不過,DeepMind並不孤單。其隱性競爭對手、微軟旗下實驗室OpenAI也面臨著相似的身份危機。究竟是堅持科研,還是轉型成為盈利公司呢?
因此,儘管DeepMind尚且不用擔心盈利問題,但隨著它逐漸深入谷歌公司體系,DeepMind應該深思發展計劃以及學界AI研究的未來。
來源:VentureB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