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通過心臟支架帶量招標採購,使原本萬元左右的心臟支架降到了幾百元一條。
很多已經做了心臟支架的朋友聽到這個消息,有點要吐血的感覺;也有些朋友不禁產生疑問:幾百元的支架,放到心臟裡靠譜麼?支架還能做麼?
1. 心臟支架的跟新迭代
作為心血管介入醫生,我從 1999 年參加工作到現在,經歷了數次冠脈介入治療領域的變革,從單純球囊擴張,到普通的金屬支架,到藥物塗層支架,到藥物塗層球囊,再到可吸收支架。
可以說,冠脈介入的發展在過去 20 年是突飛猛進,幾乎每五年就有一代新產品問世,支架越來越先進,治療的效果也越來越好。
圖源:站酷海洛
支架的更新換代必然會給患者帶來陣痛,沒有趕上新支架新技術的患者會抱怨自己得病太早,但是同樣,新產品問世的時候也會有些不確定因素,比如該產品的長期療效是否穩定,有沒有其他副作用等等。
2. 為什麼會大幅降價?
支架的研發往往會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新產品上市價格往往偏貴,經過幾年的普及,等到下一代產品問世的時候,舊產品的價格就會低下來,這也是市場的規律,其他領域的產品也是一樣的。
所以支架的降價是必然趨勢,只是這次通過國家層面來宏觀調控,壓縮了支架的所有中間環節,變成了從生產廠家直接到醫院的配送模式。
再加上所謂「帶量」,就是保證中標品種在醫院使用的佔有率,這樣的話,支架的價格就能降到很低,甚至省去了生產廠家為支架做商業宣傳和市場運作的投入(這部分投入也要算在支架的出廠價格中),還有支架的更新換代問題。
心臟中心王德昭主任展示「膠囊起搏器」
此次降價的產品都是金屬藥物塗層支架,沒有包括藥物球囊和和可吸收支架,相信再過 3-5 年,後兩種產品也要降價。
儘管價支架價格大幅度跳水,支架還是原來的支架,不會影響其治療的效果,支架治療的適應症也沒有變,不會因為價格的改變而改變醫學指南,支架仍然適用於急性心肌梗死和嚴重的血管狹窄導致的心絞痛。
3. 心臟支架使用的常見爭議
心臟支架在民間比較有爭議,目前有兩種現象:
一種是支架無用論,談支架色變。
支架畢竟是個異物,而且是金屬異物,放到心臟裡面總是覺得彆扭,有些患者甚至莫名奇妙的產生了異物感(很可能是心理作用),所以有一部分人是非常排斥做支架的。
作為心血管介入醫生,客觀的講:支架的確不是完美的治療冠心病的辦法,它可能會有急性或者亞急性血栓的風險以及支架後再狹窄的情況發生等等,但是到目前為止,它是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心絞痛的推薦治療手段。
也許隨著醫學的發展,支架會被淘汰,但是目前還是治療冠心病的主流,中國目前每年做支架的例數已經接近 100 萬例(14 億人口),美國每年也有 40 萬例患者(4 億人口)植入了支架(兩項數據來自於《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9》)。
所以說,支架有用,只要適應症準確,它能夠挽救生命,緩解心絞痛,改善生活質量。
另一種現象是支架過度使用。
尤其是在單純血管狹窄,沒有缺血證據的患者中被過度使用。
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也使得疾病的分類越來越細,內科被分為心血管、腦血管、內分泌、呼吸、消化、風溼免疫等等專科,心血管病又分為冠心病、心律失常、結構性心臟病、心肌病、心力衰竭、代謝性心臟病等亞專科。
一方面,這種細緻的劃分讓醫生能夠更加專注於某一領域,越來越精;另一方面,它也導致一種奇怪的現象: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病人疲於在各個科室間輾轉。
實際上,我們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人是一個整體,各個器官系統之間是有聯繫的,心和腦,心和肺,消化和呼吸,內分泌和免疫都是有聯繫的。心血管病各個亞專科之間也是有聯繫的,比如冠心病可以導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導致心肌病等等。
如果醫生不能夠深入分析患者疾病的根源,並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就會造成診斷錯誤和過度治療,就像一個肋間神經痛的患者冠脈狹窄 75% 被放了支架,胸痛不但不會緩解,還會讓患者產生焦慮。
冠脈介入的醫生如果眼睛只盯著狹窄的血管,沒有對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行評估,往往會導致管狀視野,看見血管狹窄就放支架,導致診斷錯誤和過度治療。
醫學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橫向的發展,導致很多醫生成了手術匠:只會做手術,不會看病。
4. 植入心臟支架需客觀評估
對於支架的問題,醫生和患者都應該客觀而冷靜。
醫生正確的做法是:
建議患者做支架前一定要評估冠脈狹窄是否引起了心肌缺血;
一定要交代支架的利與弊以及它的不完美性。
患者正確的做法是:
急性心梗不要猶豫,該做儘快做,堵塞的血管通開的越早,心臟恢復的就越好;
當醫生沒有詳細的了解您的病史,看了冠脈 CTA 或者造影光碟就建議放支架的時候,您一定要換個醫生看看;
當有醫生說要放 3 個以上支架的時候,您一定要諮詢一下心臟外科醫生的建議。
心臟支架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降價對患者來說是好事,但是要避免走幾個極端,那就是支架的濫用以及患者的不理解與抵制,亦或是盲目迷信支架,不注重身體健康,不定期進行疾病類的篩查。
作者簡介
王德昭,心內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心血管內科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內科學博士,師從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華琦教授。曾在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心內科工作,並在首都醫科大學心臟病學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熟練掌握各種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以及各種心臟瓣膜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擅長冠心病介入治療、心臟臨時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技術。
王醫生擁有近 20 年的臨床實踐經驗。除了專注於臨床工作,王醫生還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高血壓防治計劃(國家十二五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支撐項目等。此外,王醫生還在著名醫學期刊,如《Scientific Reports》、《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等國內外雜誌上發表過 70 餘篇學術論文,同時他也是《Coronary Heart Disease》、《中國民康醫學》、《臨床與病理學雜誌》等雜誌的編委及審稿專家。
王醫生是中華醫學會北京心血管病分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老年高血壓分會理事、北京市冠脈介入質控組專家成員、北京中青年冠脈介入沙龍成員、北京心律失常聯盟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分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預防與康復委員會委員。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文章來源方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內容僅供醫學藥學專業人士閱讀,不構成實際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