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已至,街邊的燒烤攤上,小龍蝦們已經「紅著臉」、冒著香噴噴的氣味在向你招手了。在三年前,也就是2017年,我國全年就吃掉了價值2000億的小龍蝦(數據來自《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8)》),在這兩千億中,江蘇和湖北地區的消費約佔總產值的40%左右,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小龍蝦被這兩個地區的小夥伴們給吃掉了。過了三年,小龍蝦的年產值是呈每年遞增狀態的,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吃小龍蝦的大軍中。殊不知,小龍蝦對於我國來說還是一個「入侵物種」,能將一個入侵物種吃到需要人工養殖的程度,除了我國很難找出第二個國家了。
好了,擦好我們的口水,開始進入正題。在我國,有一種生物長相與小龍蝦非常的接近,尤其是做熟了之後,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又扯到吃了),它就是蝲蛄。許多農村的小夥伴聽到蝲蛄這個詞,應該能想到一種常見的昆蟲,如下圖:
當然此「蝲蛄」非彼蝲蛄,上面這種昆蟲在許多地方也叫蝲蛄,確切的說應該叫蝲蝲蛄,它的學名為螻蛄,是一種常見的農業害蟲。而我們說的蝲蛄,是真正的蝲蛄,它的學名也叫蝲蛄,如下圖:
單純的看上面這張蝲蛄的圖片,你能把它跟小龍蝦區分開來嗎?相信許多小夥伴「傻傻分不清」了。沒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蝲蛄與小龍蝦的區別。
蝲蛄
蝲蛄被稱為「淡水龍蝦」,它是蝲蛄科蝲蛄屬水生動物,由於在我國它們僅分布於東北地區,又被稱為「東北黑鰲蝦」。蝲蛄主要分布在石頭較多且水質清澈的小河和小溪中,對水質的要求很高,一旦河水受到農藥或者工業汙染,蝲蛄必死,也正是因為如此,蝲蛄目前已經瀕臨滅絕。
蝲蛄是一種雜食偏肉食類的動物,它的主要獵物以浮遊生物、蟲類、小型魚類、蝌蚪以及動物屍體為主,偶爾也會吃河底石頭上的藻類和青苔。一般情況下,在小河中,我們比較難發現蝲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它們喜歡棲息在石頭下面,一個是因為它們通體都是青色的,在水中不易被發現。但是,在烹飪後,蝲蛄會變成鮮亮的紅色。
從外觀上看,蝲蛄有著大大的頭部,其頭部與身體的比例非常接近。蝲蛄的前端第一對足是兩個硬化的大鉗,在嘴的兩側長有兩根長長的觸鬚以及兩根尖刺。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東北黑鰲蝦也就說我們常說的蝲蛄是我國本土的物種,並不是外來物種。
小龍蝦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也是我們最常見和嘗吃的一種鰲蝦。它屬於鰲蝦科原螯蝦屬小龍蝦種,多見於我國南方水域中。小龍蝦也是一種雜食性動物,但是它的適應能力非常的強,在一些髒亂的水質中依然能夠存活,小龍蝦的食物並不固定,無論是水生植物、昆蟲還是動物屍體它統統是來者不拒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強大的適應能力,在加上它強大的繁殖能力,為它的泛濫提供了先決條件。
從外觀上看,小龍蝦與蝲蛄非常相似,但是,它們的區別也是很大的。從外觀上看,小龍蝦多呈暗紅色、黑色,其次,小龍蝦的頭部有三對觸鬚,其中兩對較長,一對較短。
在我國,小龍蝦屬於入侵物種,它最早是在1918年由美國引入日本,之後在1929年由日本引入中國的,當然引入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吃。起初,在小龍蝦剛剛引入時,一度在我國泛濫成災,但是,在我國博大精深的烹飪文化下,小龍蝦擁有了幾十種不同的吃法,以至於現在需要靠大量的人工養殖來滿足需求。
總結
綜上,小龍蝦和蝲蛄雖然長得很像,但是區別也是很多的,主要的區別有:生存的水質要求、外殼的顏色、觸鬚的多少等等,而且蝲蛄(東北黑鰲蝦)是我國本土的物種,而小龍蝦屬於「入侵物種」,並且蝲蛄吃的動物屍體大都是比較新鮮的,而小龍蝦則不挑食。
因此,在吃蝲蛄時,我們只需要簡單清洗即可烹飪,但是,小龍蝦在烹飪前,一定要清洗乾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