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建立到現在70年來,有一批批科學家從歐美回國,這裡面年齡成就最高的、年齡最大的就屬楊振寧了。
如果按照輩分算,楊振寧和錢學森一個時代的,但按照回國時間算,楊振寧卻是和施一公、饒毅是一個時代的。
光是楊振寧回國都已經成了爭議,有的人熱烈歡迎,認為他能夠給我國科技發展帶來新的突破,也有的人強烈反對,認為他只是年級大了回國養老罷了。
且先不談回國目的的問題,最大的爭議在於楊振寧回國後建議國家取消粒子加速器的建設。
在楊振寧回國之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向國家提出要建設中國獨有的正負電子對撞機,造價在360億元。
對撞機是能夠為帶電粒子提供能量加速的裝置,兩束電性相反的粒子被加速到很高的能量後迎頭相撞,通過對撞的結果可以摸索微觀粒子的結構等信息。
但楊振寧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中國當務之急不是建造設備,而是培養理論人才。他說,「在高能物理中如果不需要很多投資和設備的話當然要搞。特別是在理論方面,中國物理人才不夠,要大大培養。但造一億美元的加速器這是另外一回事。」
總結起來楊振寧反對的理由就是三句話:
第一,我國理論物理基礎薄弱,建設超級強子對撞機還缺少相關知識和經驗作為支撐;
第二,超級粒子對撞機的實用性不強,對當前我國物理發展沒有促進作用;
第三,我國人才培養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撞機太花錢,勞民傷財沒有必要。
其實,楊振寧先生說的並無道理,但我國科技起步晚,不可能按部就班的發展,需要理論和實踐同時進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更何況,楊振寧先生當年就是靠粒子加速器才發現了「宇稱不守恆」,藉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試想如果沒有粒子加速器,楊振寧還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花360億建設粒子加速器划算嗎?這不是普通家庭家庭柴米油鹽的斤斤計較,而是關係我國前沿科學發展的重大項目,各位網友你的觀點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