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個人求助 監管如何落地

2020-12-04 人民網

  核心閱讀

  「我的研究生同班同學,希望她的父親可以渡過難關」「這是我高中同學的妻子,有能力的幫一把」……近年來,朋友圈頻頻出現此類信息,在遭遇重大疾病和變故時,很多人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個人求助信息,以解燃眉之急。然而,這些求助信息是否屬實,籌集款項如何使用,怎樣對平臺進行監管,這些問題引發討論。

  

  近日,德雲社相聲演員吳某通過水滴籌平臺發起100萬元籌款一事在網絡上持續發酵。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公益事業的迅速發展,大病求助等個人求助在網絡平臺興起。網絡救助平臺在為廣大求助者帶來幫助的同時,也引發公眾關於網絡個人求助如何規範的討論。

  ■  關 注

  一場大病求助引發公眾質疑,網絡個人求助如何用民法、刑法等法律約束

  今年5月1日,水滴籌平臺出現一則以德雲社相聲演員吳某家屬名義發起的大病求助信息,信息顯示其籌款目標金額為100萬元。求助信息發出後,捐款紛至沓來,但對吳某家屬隱瞞家庭經濟狀況的質疑聲音也隨之而來。

  有網友稱,吳某家裡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大病也有醫保,為什麼還需要求助?此外,腦出血的手術無需大額開銷,何以籌款100萬元?還有網友將質疑指向平臺方:水滴籌是否提前審核了發布者有關房產、醫療費等信息?面對質疑,雖然吳某家屬和水滴籌分別作出回應,並停止籌款,但依然未能平息網友的疑問。

  網絡個人求助行為,到底該由誰來監管、如何監管?「首先應釐清個人求助與有組織進行的慈善活動之間的區別。」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張凌霄說,「就該事件來說,吳某家屬所涉行為屬個人求助,即個人因自身或家庭成員出現困難,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向社會求助的行為。」

  張凌霄認為,因個人求助而進行網絡捐款的行為,屬於民法上的附義務的贈與行為,個人求助因不以公益為目的,不構成慈善募捐,因而並沒有被納入慈善法律體系監管,不受慈善法規制。

  5月8日,民政部在回應中也稱,「個人求助在形式上屬於民事贈與關係,沒有通過慈善組織進行,不屬於慈善法規定的慈善募捐。」

  如此說來,網絡個人求助是否可以不受約束?張凌霄認為,個人求助受民法總則、合同法、刑法等法律約束,應當符合公序良俗,保證真實善意。發起人如存在惡意籌款等行為,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民政部也表示,雖然個人求助不屬於慈善募捐,但都是老百姓奉獻愛心,客觀上影響到慈善領域的秩序規範。為此,2016年,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其中規定,「個人為了解決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難,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發布求助信息時,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在顯著位置向公眾進行風險防範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屬於慈善公開募捐信息,真實性由信息發布個人負責。」

  ■  難 點

  求助人醫療信息和家庭經濟情況難以審核,金額在最大限額內隨意填寫

  在這次事件中,水滴籌也飽受質疑。

  水滴籌在回應本報記者採訪中稱,作為國內免費的「個人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水滴籌成立初衷是希望幫助陷入困境的大病家庭渡過難關,發揮輔助的「救急難」作用。業內人士表示,從法律性質上說,水滴籌是普通商業屬性的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平臺,並不屬於慈善法調整的網絡公開募捐平臺。

  作為平臺方,水滴籌到底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福利與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呂鑫表示,儘管不受慈善法調整,但作為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平臺,水滴籌仍應履行相關法律法規及《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監管政策所規定的一般性的審核、管理與服務等義務。

  在本次事件中,網友質疑的焦點之一,就是平臺是否存在審核漏洞。對此,水滴籌相關負責人表示,平臺會在籌款發起、傳播、提現等過程中,藉助社交網絡傳播驗證、第三方數據驗證、大數據等進行全流程動態監控;要求患者提交身份證明、病情證明等相關證明材料,進行審核並向所有贈與人進行公示。平臺還會要求求助人公示家庭經濟情況、醫療保險情況、商業保險情況等儘可能全面的信息。但水滴籌相關負責人也坦承,當前車子、房產、存款等家庭經濟情況普遍缺乏合法有效的核實途徑。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個人大病求助類患者信息發布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患者的身份信息、醫療信息和家庭資產情況信息。其中,患者身份信息較容易核實,但醫療信息和家庭資產情況信息在審核上仍存在較大困難。據了解,目前平臺信息發布的漏洞也主要存在於這兩個方面,如平臺並沒有要求出具醫院或專家的相關證明,醫院證明等核心資料可造假;救助金額和目標籌款金額在最大限額內可隨意填寫,等等。

  ■  求 解

  整治網絡求助行業亂象需多管齊下,政府監管、平颱風控,缺一不可

  未來如何加強監管?有業內人士指出,平臺不能僅僅簡單提示風險,應儘可能封堵審核漏洞,承擔起審核責任。此前,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曾約談相關平臺方,就個人求助信息審核把關不嚴、對信息真實客觀和完整性甄別不夠等問題要求整改,做好信息審核和風險防範工作。

  2018年10月,在民政部指導下,愛心籌、輕鬆籌、水滴籌等3家平臺聯合籤署發布《個人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自律公約》,其中對惡意發起籌款的行為人建立了黑名單,並在行業內實現黑名單共享,失信人將不能在任何平臺發起籌款,且會面臨追責。水滴籌相關負責人表示,如發現發起人有虛假、偽造行為,將取消其籌款資格,並要求其全額退還已籌款項,情節嚴重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019年,水滴籌在審核環節發現兩例虛假籌款後,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水滴籌相關負責人說,「平臺將進一步優化風控流程與標準,積極與相關機構、部門溝通,探索對求助人信息特別是家庭經濟情況進行更有效的驗證。」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幫助個人大病求助平臺健康發展,民政部積極引導有關平臺聯合開展自律,接下來將針對群眾關切持續完善行業監管,引導相關平臺進一步修訂自律公約。

  張凌霄認為,「自律公約讓我們看到了平臺自覺整治行業亂象的努力。對於網絡求助平臺這樣一個『新生兒』,需要多方『呵護』,政府監管、平颱風控,缺一不可。」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4日 11 版)

(責編:李楓、曹昆)

相關焦點

  • 監管新規徵求意見 網絡小貸行業將迎來變局
    他認為,如何確定網絡小貸業務的開展是否限制在省內也需要進一步明確,因網絡小貸業務的貸款對象很大一部分是個人,個人的社會流動性很大,憑哪些信息去判斷其是在省內開展的業務,對借款人的戶籍、手機號、抵押擔保物等如何核實,這些現實問題值得各地監管部門深思。
  • 張萌個人隱私被洩露,深夜稱毛骨悚然,發文求助:我該怎麼辦?
    張萌個人隱私被洩露,深夜稱毛骨悚然,發文求助:我該怎麼辦? 前兩天,明星航空裡程積分被盜一事,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吳磊、李晨、江映蓉等諸多明星的航空裡程積分被陌生人盜刷,近日,又發生在張萌身上一件比裡程被盜還可怕的事情,張萌的個人隱私洩露,身份信息被盜用辦會員卡,凌晨發文稱毛骨悚然,發文求助:我該怎麼辦?
  • 廣東網絡安全110啟動,受理求助24小時在線
    該中心由廣東省公安廳聯合廣州市公安局、黃埔區委區政府共同建設,將參照110警務模式,採取「情報+指揮+處置」三位一體的網絡安全應急處置模式,全天24小時受理處置全省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信息系統單位和高科技企業的網絡安全求助,監測處置全省網絡安全風險隱患,發布網絡安全預警信息。
  • 個人破產法深圳落地,良法與善治要「打好配合」
    企業法人的破產制度在我國已經運行多年,而個人破產制度此番才算破冰。顯然,在制度理念上,個人破產制度的正當性是很明顯的,在發達國家也已經有成熟實踐。由於我國民營企業家普遍地以個人財產為企業債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個人債務與企業債務早就打通。只允許企業破產、不允許個人破產,亦與法理相違和。
  • 突破終端切片落地三座大山,如何打造精細化的5G網絡?
    打開APP 突破終端切片落地三座大山,如何打造精細化的5G網絡?如上圖所示,核心網既有普通消費者接入的公共網絡,也有針對不同特定需求的行業網絡。比如對可靠性要求高的工業控制,不僅核心網會分級分層,傳輸網和無線網也會提供相關技術做切片保障。那麼網絡切片是否一定需要5G獨立組網呢?汪大海提到,5G已經商用了一年,之所以切片一直沒法落地的原因之一就是「網絡要雲化部署」,這樣核心網才能支持網絡切片,因此5G獨立組網也是網絡切片的前提。
  • 如何建立有效的網絡安全防禦體系
    踏實實驗室推出萬字長篇文章,踏實君結合十年團隊經驗和二十年從業經驗深度整理和剖析了網絡安全防禦體系如何有效建立,推薦閱讀預計20分鐘。這些年一直想寫些東西(安全情懷安全落地),也沒時間,現在突然感覺大家意識可能真的到了。這個文章根據多年網絡安全防禦服務經驗和經歷,寫個如何建立能睡個安穩覺的網絡安全防禦體系思路吧,供大家參考。意識意識意識,意識第一位,意識第一位,其他第二位,有問題的,有大問題,有嚴重問題的基本都是意識出問題了,不是技術出了問題。
  • 「有害」App迎強監管 多方合力築牢個人隱私「防火牆」
    「有害」App迎來強監管 繼去年整治侵害用戶個人信息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對「有害」App持續「亮劍」。為切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和不受侵擾,監管部門頻頻出手,除此之外,在保護用戶在網絡空間的隱私權上,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近日,備受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草案設專節明確敏感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規定:基於個人同意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
  • 融慧金科張凱:從理念到落地,圖模型如何點燃數字金融新「引擎」
    (原標題:融慧金科張凱:從理念到落地,圖模型如何點燃數字金融新「引擎」)
  • 貽害無窮 屢治無果——蹭網App如何根治?
    諷刺的是,與家長焦慮無奈的求助相比,更多的網帖在傳授如何使用APP攻破他人Wi-Fi密碼。  「這些破解Wi-Fi密碼的軟體和教程多如牛毛,讓學校和家長在防治青少年沉迷手機遊戲的努力付之一炬。」長期從事青少年教育的社工韓立怡說。  記者在安卓手機應用商店裡以「Wi-Fi」為關鍵詞搜索,出現上百個Wi-Fi分享類App,下載量多的過億次,少的也有幾千次。
  • 木質包裝熱處理 企業受惠網絡監管
    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自主開發的「木質包裝熱處理網絡監管系統」10月1日正式啟用後,深圳29家木質包裝檢疫處理標識企業全面受惠。該系統實施一個月來,深圳地區出口木質包裝熱處理工作各環節均實現信息化、數位化網絡實時監管,企業普遍反映良好。
  • 張家界RH陰性O型血病人網絡求助24小時獲救/圖
    張家界市衛生局長朱新星以ID「坐看雲起」網絡求助,讓病人得救。  湖南在線訊(記者 楊博智 通訊員 周洪森)  全國各大論壇緊急發帖、網友積極傳播、志願者熱情救助。昨日記者獲悉,湖南張家界一例RH陰性O型血病人在血站沒有備用血的情況下,通過網絡求助,短短24小時內便找到合適血源獲救。危在旦夕:RH陰性病人大出血  正月初三九點二十八分,家住張家界永定區的農民張建華因食道靜脈曲張破裂並大出血住院。經檢查發現他的血型是RH陰性O型血,這種血極其罕見,因此被人俗稱為「熊貓血」。
  • 質數鏈網科技黃銳:區塊鏈落地實體行業的六大產品與四大階段
    在「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助力改革開放再出發」分論壇上,基於Higgs Chain開源平臺提供區塊鏈技術應用方案的服務商——質數鏈網科技區塊鏈行業解決方案專家黃銳發表了「區塊鏈技術行業應用落地」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黃銳以實踐案例的方式詳解區塊鏈技術如何落地到傳統業務中。
  • 網絡小貸新規忽至:不只螞蟻集團承壓,會否出現新監管套利?
    有小貸行業資深人士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接下來應該關注政策的健康落地。從制度設立程序看,在正式版的《暫行辦法》頒布前,相關監管應儘快推動《小額貸款公司管理辦法》和《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出臺;從具體細則看,《暫行辦法》需要進一步細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明確貸款利率等問題。此外,新規下是否會出現新的監管套利,亟需關注。
  • 如何介入非自願求助青少年個案的探索?|社工案例
    逃學隱蔽在家青少年的重塑之旅社工在針對疑難個案如網癮、失學、隱蔽等非自願求助青少年等開展服務時,常常難找到突破口,不知道如何如其建立關係甚至難以接觸以開啟服務,那在個案跟進過程中七大會談技巧(同理心、澄清、對質、自我披露、聚焦、情感反映、概述)能如何幫助我們順利建立關係,開啟個案?
  • 曠視成為《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單位 切實推動個人信息安全保障...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是國內個人信息保護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標準之一,在較多司法和行業監管活動中均作為關鍵參考;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加快立法過程,社會對於個人信息保護更加重視,行業專家普遍認為《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規範和指導意義會進一步提升。曠視作為此次《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試點單位之一,出席了此次啟動會。
  •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權威科普網絡平臺正式發布
    7月3日上午9點,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宣傳中心聯合百度共建的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權威科普網絡平臺發布儀式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老國展)舉行,首批科普視頻正式上線,今後消費者可以通過百度百科的秒懂視頻了解權威的食品(含保健食品)、藥品、化妝品和醫療器械知識。
  • 養老機構頻繁跑路 監管如何施力防患未然
    原因何在,又如何遏止呢?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本是市場交易行為,不排除有老人因難抵巧言令色的蠱惑、小利小惠的誘惑而上當受騙。比如,老人在挑選養老機構過程中,沒有多方、深層了解養老機構的誠信與實力,對收取相關費用的政策了解不夠;有些機構天花亂墜地吹噓成為會員的「好處」,忽悠誘騙老人一次性多交費用,老人不知不覺中便支出大額預付,正中對方吸金「套路」。
  • 劉新海談本人數據管理:個人數據管理和處理的新模式
    國內的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也積極跟進,卓有成效,從2016的《網絡安全法》,2018年的《電子商務法》,到2020年5月發布的《民法典(人格權編)》,以及2020年公開徵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開始形成了基本的個人信息保護框架。
  • 網絡消費領域算法應用不公如何規制
    北京市消協副秘書長陳鳳翔指出,表面上是通過數據,針對消費者推送服務,但從深層次看,大數據「殺熟」的本質是部分經營者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過度採集和隨意使用,使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權利未得到充分尊重和保證。短期來看,大數據「殺熟」或許能給企業賺取更多利潤,但從長遠來看卻透支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