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墨水」可製成生物傳感器

2021-01-15 科學網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研究員張忠平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氧化石墨烯上功能基團的有機胺化反應,製備出具有高螢光量子產率的發光氧化石墨烯。以此為「墨水」,可通過普通印表機在襯底上列印出螢光「開」的生物傳感器,這實現了對多種生物分子如生物硫醇、蛋白質、DNA等的可視化、超敏感檢測。相關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據了解,可視化的紙基生物傳感器具有低成本、易操作等優點,缺點是普通的發光材料難以固定在紙質襯底上並且其光學活性極易喪失。因此,發展適於紙質傳感器的發光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發光氧化石墨烯具有二維的平面結構並且發光穩定,而且可通過普通噴墨印表機以任意形狀的圖案列印在微孔濾膜上。列印後的圖案,在白光下是無色的,而在紫外燈照射下將表現出亮藍色螢光,並且螢光強度非常均一、穩定。

 

據研究人員介紹,該「墨水」的原理依賴於兩種效應:在圖案上滴加各種配體修飾的銀納米顆粒,由於銀顆粒在石墨烯納米片上的吸附以及發生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過程,氧化石墨烯的螢光將被猝滅;隨後加入與配體對應的目標生物分子,通過剝離銀顆粒中斷能量轉移途徑,使螢光重新恢復。

 

上述兩種效應構成了可視化螢光「開」的紙質傳感器,其對多肽(穀胱甘肽)的可視化檢測限達到1納摩爾,對蛋白質和DNA的檢測限分別達10皮摩爾和1納摩爾。(來源:中國科學報 邱銳)

 

相關焦點

  • 新型智能織物:由生物活性油墨製成,可監測身體與環境狀況!
    導讀據美國塔夫茨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基於生物材料的新型油墨。這種油墨以複雜的圖案和高解析度的方式絲網印刷到衣服、鞋子、甚至是面罩等織物上,檢測與量化身體表面的各種生物條件、分子以及可能的病原體。背景可穿戴傳感設備在監測人類表現和健康方面引起了相當大的興趣。
  • 英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生物墨水可3D列印軟骨
    日前,英國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生物墨水,據稱這種墨水最終可能3D列印出可作為手術植入物的複雜組織
  • 受咖啡漬啟發的新型廉價印刷電子墨水,物聯網傳感器和電池可使用
    受咖啡漬啟發的新型印刷電子墨水可以在過程中使用酒精混合物來更經濟地製造傳感器和電子設備。改變粒子了解這種形成的原因導致了新墨水的開發,這種墨水的液滴在整個表面上平滑變形,從而以一致的方式散布顆粒。Hasan說,這種墨水可以與現有的噴墨列印方法一起使用,作為製造電子設備和傳感器的廉價方法,特別是用於物聯網(IoT)。
  • 可穿戴設備的新未來:一種神奇的「變色墨水」,可檢測健康狀況
    一種由蠶絲蛋白製成的變色墨水可以顯示pH值的變化一種新的變色墨水可以用於監測健康和環境——例如,當衣服接觸到汗水中時,衣服可以改變顏色,或者,當一氧化碳(CO)進入房間時,掛毯可以變換顏色。我們熟知的是,智能手錶和傳感貼片等可穿戴傳感設備利用電子技術來監測心率、血糖等。現在,塔夫斯大學的蠶絲實驗室(Silk lab)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新型絲質墨水可以對身體上或周圍的化學物質的存在做出反應,並對其進行可視量化。
  • 類魔術貼的食物傳感器可檢測變質和汙染
    將傳感器整合到包裝中是有希望的,但是在使用食品安全傳感器材料時要達到所需的採樣量具有挑戰性。在這裡,通過利用絲素蛋白的水基處理,可以使用多孔絲微針陣列實現食品中病原細菌檢測的平臺。微針陣列通過毛細管作用從食物內部採樣液體,將液體呈現給陣列背面印刷的聚二乙炔基生物墨水。通過生物墨水圖案的比色響應,大腸桿菌在注射魚粉後的16小時之內即可確定魚片中的汙染物。
  • 3D生物列印新突破:細菌墨水可列印任何三維結構
    現在,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3D列印平臺,通過使用細菌墨水,可以列印出任何三維結構。即「功能活性墨水」。前者是可分解化學工業大規模生產的有毒化學苯酚,後者則可以分泌高純度的納米纖維素。這種細菌纖維素可以緩解疼痛,保持水分,穩定性強,從而開闢了在燒傷治療中的潛在的應用。
  • 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原標題: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電晶體是電子設備的基本元件,但其構造過程非常複雜,需要高溫且高度真空的條件。美韓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報告了一種新型製造方法,將液體納米晶體「墨水」按順序放置。
  • 科學家利用一種變色的墨水來檢測人身體健康和環境變化
    一種新型墨水被研發出來,它是一種能夠隨著環境變化而變色的墨水。科學家將它們應用在健康和環境檢測。例如,當印在衣服上的墨水暴露在汗水下,衣服可以改變顏色;或者當室內有一氧化碳的時候,掛毯可以變色等等。這種墨水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印在任何東西上,從t恤到帳篷都可以。
  • 德科學家用明膠製生物「墨水」 可3D列印人體組織
    近日,德國科學家朝這一目標前進了一大步,他們研製出了可3D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德國弗勞恩霍夫界面工程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他們對明膠進行化學處理後,使其成為適用於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明膠是從膠原質中提取的一種水溶性蛋白質,它是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由明膠製成的生物「墨水」在列印過程中可以保持液態,而非膠狀。
  • 想要長壽可能靠的就是「生物墨水」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自由製造人體「零件」想要長壽可能靠的就是「生物墨水」賀永實驗室用「生物墨水」列印的一朵玫瑰花。凱文·凱利在1994年出版《失控》時,就已經預言未來將會是:人類逐漸機器化,機器則會生物化。這個趨勢,在人工智慧越來越興起的今天,更加明顯。先單說人類的事情。
  • 神奇紋身墨水可測血糖、鈉濃度等身體監測數據
    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款新型變色紋身墨水。它含有生物傳感器,能夠對身體變化作出反應,如血糖濃度、鈉濃度。科學家希望將人體皮膚表面變成「人機互動顯示屏」。這類科技可能會成為健康監測的革新方式。該項目名為「DermalAbyss」,由MIT與哈佛醫學院合作完成,它結合了流體界面和生物技術。目前,他們研發出了三種不同墨水,顏色能隨組織液的變化而變化。組織液充斥於細胞之間,約佔人體體重的16%。其中,第一種墨水能夠測量血糖濃度。隨著血糖濃度的上升,墨水會從藍色變成棕色。對糖尿症患者而言,這種血糖傳感紋身會使生活變得方便許多,他們不再需要依靠針刺血檢來監測血糖濃度。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公司總裁:Erik Gatenholm核心技術: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生物3D列印是醫學領域非常熱門的話題,而其中的問題之一是對可用於生物列印的材料的研究進展緩慢。而現在,瑞典的初創公司CELLINK研發出世界上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這種墨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列印保真度,使列印複雜結構更簡單,可適用於多種應用。該公司的目標是減少研究機構或製藥公司在列印人體組織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經費。目前,該公司正在尋求投資以實現進一步發展。
  • 新型生物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器官晶片」中的含氧量!
    導讀近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一種新型生物傳感器,在「器官晶片」系統中實時監測含氧量,使該系統能更加近似地模仿真實器官的功能。晶片器官是一種更迅速、有效的方法,可用於替代動物實驗。它不僅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出人體狀況,而且節約了藥物研發成本,縮短了測試時間,降低了風險。
  • 動態電子紋身傳感器的現在與未來
    生物電子紋身實驗與生化變化傳感器2017年,研究人員用分子生物傳感器對從豬中取出的豬皮進行了紋身,該傳感器使用顏色指示皮膚液體中的鈉,葡萄糖或pH值。在2018年,一個生物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由工程皮膚細胞製成的紋身,當它們感覺到某些癌症引起的鈣失衡時會變黑。他們在活著的老鼠身上展示了可察覺癌症的紋身。
  • 科學網—操控「生物墨水」列印人體「零件」
    近日,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賀永帶領的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該方法能夠操控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或微纖維,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相關論文先後刊登在SMALL雜誌上。 不過,賀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很多人認為生物3D列印已經無所不能,甚至覺得很快就可列印心肝腎肺等器官,實現器官移植,然而,事實上生物3D列印還遠未達到我們最初器官列印的設想,體外列印能夠用於移植的活性器官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 想要長壽 可能靠的就是 「生物墨水」
    賀永實驗室用「生物墨水」列印的一朵玫瑰花。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相關論文近日作為封底論文,刊登在著名的學術出版機構Wiley旗下的《SMALL》雜誌上。
  • 淺談新型石墨烯生物傳感器種新作用
    生物傳感器的表面化學物質通常需要依據每個IMP的獨特要求進行定製,因此不得不進行大量的測定開發。石墨烯生物傳感器可加速藥物和生物治療的研發。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全球領先的石墨烯生物傳感器製造商Nanomedical Diagnostics,近期推出了新型疏水固載生物傳感器——FLEX,可與該公司Agile R100非標記型個人測定系統組合使用。
  • 陳根:低廉導電墨水,可書寫電路和皮膚的科技墨水
    但是,受技術制約,這些墨水將十分昂貴,並且在某些材料上不起作用。新型導電油墨的開發顯得至關重要。柔性電子技術在生物傳感器、電子皮膚、能量儲存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柔性電子技術的最新進展裡,生產這種設備包括可以在表面繪製電路的筆,而不需要印表機。這些鋼筆可以在各種紋理上寫字,有些甚至可以在不適合印刷的粗糙或不規則的表面上畫畫。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活墨水」,可依據所添加細菌的不同種類,形成各種不同的三維結構,未來有望用於皮膚和器官移植。皮膚和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患者,但這項技術存在來源不足、排異反應等弊端。
  • 研究人員開發的3D列印功能性人類卵巢生物墨水取得進展
    中國3D列印網1月9日訊,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安·羅伯特·H·盧裡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用於生物3D列印卵巢墨水的持續開發。這種墨水中充滿了源自豬卵巢的結構蛋白。這些蛋白質的位置已在研究中作圖和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