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長壽可能靠的就是「生物墨水」

2021-01-15 中國日報網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自由製造人體「零件」

想要長壽可能靠的就是「生物墨水」

賀永實驗室用「生物墨水」列印的一朵玫瑰花。

凱文·凱利在1994年出版《失控》時,就已經預言未來將會是:人類逐漸機器化,機器則會生物化。這個趨勢,在人工智慧越來越興起的今天,更加明顯。

先單說人類的事情。將來,人類肉身中部件的修復、更新,可能會大量地依靠材料科學。3D列印活體器官延長壽命的夢想儘管遙遠,但我們正向它一步步逼近。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相關論文近日作為封底論文,刊登在著名的學術出版機構Wiley旗下的《SMALL》雜誌上。

3D列印人體零件

有一天換器官就像換電池

平行宇宙理論世界級研究權威、麻省理工物理系終身教授邁克斯·泰格馬克在他的新書《生命3.0》中,最重要的觀點是他把整個宇宙的生命做了劃分:

生命1.0形態(除人類以外的生物)的硬體和軟體,都是自然緩慢演化的結果,所謂天造地設;

生命2.0形態,就是人類——硬體代代一脈相承,基本穩定;軟體,指的是意識,可以快速進化,通過後天的學習、發展,發生很大的改變。

但是泰格馬克認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正在朝生命3.0狀態演化——軟硬體都可以快速迭代更新的生命體。也就是說,很有可能,人類的壽命將越來越長,身上都會有人工的設備。

如果有一天,人類能夠自由製造人體「零件」,更換器官就像更換電池一樣方便,器官移植的來源就不再成為問題。不過要真正實現活體器官的3D列印,路途還是有點遙遠。

在3D列印的「初級階段」,人類已經能夠精準地列印牙齒、骨骼等組織結構相對簡單的零部件,並應用於臨床。顱骨損傷的病人,也可以通過3D列印頭蓋骨實現整形。

但是,如果要把列印目標擴展到人體所有「零件」,挑戰就大多了。

首先,要保證人造器官能夠適應人體的力學環境——不能太硬、太軟或者塌陷;

其次,器官要能夠存活並發揮特定的功能。比如,儘管3D列印的心臟「模型」已經很多,但至今沒有一顆真正的3D列印心臟,能夠成功植入生物體內。

「我們想試試能否先實現一個小目標,列印生物活性的微組織。」賀永說。

操控「生物墨水」列印

靠的竟是一股氣

科學家將不同的細胞,分別用水凝膠包裹,製成「生物墨水」,在一個微流控晶片噴頭的控制下,一點點「吐」出多組分細胞微滴。

「用這臺機器,我們『打』出了血管化的骨組織。」賀永說,他們第一次用兩種分別混合了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和人臍帶靜脈內皮細胞的「生物墨水」,同步列印出了帶螺旋形的微球。

其中,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可定向分化為成骨細胞,內皮細胞會形成血管化細胞。經過幾天實驗室培養,呈螺旋形血管化的成骨類器官就形成了。

用這種方法,實驗室還做出了玫瑰花、帶螺旋的微球、太極等造型的顆粒,直徑在200微米(相當於0.2毫米)左右。

總之,可以操縱細胞任意形成特定的「隊形」。

「生物墨水」的組分之一水凝膠,是有名的「軟」物質,如果對這麼軟的材料進行精準操控,頗為艱巨。課題組用一陣「風」巧妙地解決了:

在一股微氣流的吹動下,噴頭吐出的液滴不會馬上落下,而是會旋轉起來,此時再根據數學建模控制不同組分「生物墨水」下降的方向,就能形成精緻的立體結構。這個過程,有點像我們在轉動的蛋糕模具上裱花,讓不同細胞形成特定的立體「編隊」。

「這一技術的精度可以達到單細胞解析度。」賀永說,與現有生物製造方法相比,其特點是首次實現了在微小空間內三維結構的可控成型,為體外重建複雜類器官提供了新思路。

「3D列印生物微組織的另一個用途是細胞治療。」賀永說。

當前細胞治療的一大難點,在於直接注射的細胞容易被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吞噬。「我們或許可以列印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微球,讓它們抱團在血管中行進,就不怕被吃掉,而且一到目的地,馬上就可以發揮作用。」賀永說。

浙大一位從事生物學研究研究的教授認為,這項研究在醫學上很有意義:目前人類的技術已經可以通過幹細胞培養出各種類型的細胞,但接下來還需要讓這些細胞形成特定的組織結構。

因為天然的生物組織遠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比如血管是由成纖維細胞、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等組成的複雜結構,有的以維持彈性,有的用來防止血液凝固。「如果要『列印』血管,就需要將不同的細胞列印到一起,形成特定的結構。」賀永說,三年前,他的課題組開始了嘗試。

章咪佳

章咪佳

相關焦點

  • 想要長壽 可能靠的就是 「生物墨水」
    賀永實驗室用「生物墨水」列印的一朵玫瑰花。  生命2.0形態,就是人類——硬體代代一脈相承,基本穩定;軟體,指的是意識,可以快速進化,通過後天的學習、發展,發生很大的改變。  操控「生物墨水」列印  靠的竟是一股氣  科學家將不同的細胞,分別用水凝膠包裹,製成「生物墨水」,在一個微流控晶片噴頭的控制下,一點點「吐」出多組分細胞微滴。  「用這臺機器,我們『打』出了血管化的骨組織。」
  • 被稱為長生不老藥的生物墨水究竟是什麼?
    書法靠墨,繪畫靠水。列印還要靠墨水!2018年,生物3D列印圈中,什麼詞最火?那一定是一度被大家成為長生不老藥的神奇妙方:BioInks——生物墨水。對於諾普再生而言,經過團隊的長期努力,自主研發了一套擁有獨有專利配方的生物墨水,在易於列印的同時,兼具細胞友好特性,通過大量的數據表明,通過諾普再生的生物墨水進行列印的成體,細胞活性能達到90%以上。
  • 科學家開發出用於生物列印的釋氧生物墨水
    近年來,生物列印領域經歷了多項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利用生物墨水和3D生物印表機生成生物組織結構的可能性。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公司總裁:Erik Gatenholm核心技術: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生物3D列印是醫學領域非常熱門的話題,而其中的問題之一是對可用於生物列印的材料的研究進展緩慢。而現在,瑞典的初創公司CELLINK研發出世界上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這種墨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列印保真度,使列印複雜結構更簡單,可適用於多種應用。該公司的目標是減少研究機構或製藥公司在列印人體組織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經費。目前,該公司正在尋求投資以實現進一步發展。
  • AFM:生物墨水組合化設計策略
    生物材料種類的缺乏,是限制生物3D列印技術發展的最大的障礙。由於細胞表型對周圍環境的生物化學和機械特性非常敏感,生物墨水提供的基質特性對於細胞多樣化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理想情況下,每種細胞類型都可以匹配自己的生物墨水基質特性,這樣生物墨水就可以根據所需組織應用的細胞和結構需求進行定製。
  • 3D生物列印新突破:細菌墨水可列印任何三維結構
    即「功能活性墨水」。2像牙膏一樣粘稠在開發墨水的過程中,水凝膠的流動特性提出了一個特殊的挑戰:墨水必須足夠流動,才能通過壓力噴嘴。墨水的一致性也影響細菌的流動性,墨水越硬,細菌越難移動。然而,如果水凝膠太硬,則醋桿菌分泌的纖維素較少。
  • 科學網—操控「生物墨水」列印人體「零件」
    目前的生物3D列印,有兩個重要應用,其一是構造人體器官模型,從而為疾病機理研究、腫瘤的個性化治療等提供更為高效的手段;其二是為器官/組織的局部缺損、功能喪失等提供更高效的修復手段。 為體外重建器官提供新思路 生物3D列印也叫細胞列印,是指操縱細胞「生物墨水」構造活性結構的過程,而開發合適的生物墨水一直是生物3D列印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 超精確的生物印刷|納米複合生物墨水的法寶
    引言生物列印領域在複雜性和功能性日益提高的工程組織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開發具有最佳生物相容性和良好印刷保真度的生物油墨仍然具有挑戰性。在這裡,我們證明了基於納米粒子(NPs)與 聚合物之間的動態共價鍵的聚合物基生物墨水的可印刷性得到了增強,並保留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活墨水」,可依據所添加細菌的不同種類,形成各種不同的三維結構,未來有望用於皮膚和器官移植。皮膚和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患者,但這項技術存在來源不足、排異反應等弊端。
  • 英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生物墨水可3D列印軟骨
    日前,英國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生物墨水,據稱這種墨水最終可能3D列印出可作為手術植入物的複雜組織
  • 線蟲體內蛋白的秘密:長壽不靠基因或也能遺傳
    科學家們關於線蟲的一個研究結果表明,不僅環境可以影響基因表達,而且僅通過改變基因外的蛋白就可以開關基因功能,這一結果更首次證明了不需要改變基因,這種長壽也可以遺傳。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確定這種不靠基因就可以遺傳的長壽現象是否具有廣泛性,為將來研究人類的長壽做準備。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遺傳得靠基因,這是唯一的途徑。
  • 幫助斷骨實現自體生長,博恩生物黑科技「生物墨水」讓人造骨活了
    既想要避免應力屏蔽現象,又能個性化適應自體骨環境,這並不是一紙空談,而是人造骨醫療市場裡人們孜孜不倦想要尋求的答案。   從科研到成立博恩生物,學術研究引來投資人青睞   2015年,科研團隊拿到了中科院旗下中科創新的第一筆400萬人民幣的種子輪融資,成立了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博恩生物)。   羥基磷灰石配合「生物墨水」,博恩生物自主研發3D列印設備   這個一經產出就獲得投資人青睞的生物活性材料就是羥基磷灰石(HA材料)。
  • 從形似到神似:操控「生物墨水」列印人體「零件」
    目前的生物3D列印,有兩個重要應用,其一是構造人體器官模型,從而為疾病機理研究、腫瘤的個性化治療等提供更為高效的手段;其二是為器官/組織的局部缺損、功能喪失等提供更高效的修復手段。  為體外重建器官提供新思路  生物3D列印也叫細胞列印,是指操縱細胞「生物墨水」構造活性結構的過程,而開發合適的生物墨水一直是生物3D列印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 臺灣大學科學家研發出「生物3D列印友好型」生物墨水
    在構建所需三維支架的多種方式中,生物3D列印最具潛力。相較於其他傳統方法,其優勢在於,簡單、快速、容易滿足不同情況下的個體化需求等。   不過,在生物3D列印含細胞組織工程支架的過程中,選用合適的生物列印墨水是一大難題。基於傳統水凝膠的生物墨水存在擠出困難、可列印性差、力學強度不足、細胞長期活性難以維持等缺點。
  • 大阪研究員開創了生物3D列印技術中生物墨水附著的新方法
    生物3D列印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們看到全功能器官和其他複雜的組織從零開始建成,而將其移植到有需要的患者身上只是時間問題。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繼續研究在生物列印過程的各個階段仍然需要面對的一些技術問題。
  • 使用互補的網絡生物墨水擴展和優化3D生物列印能力
    雖然高度特定的生物墨水配方或定製列印方法可以解決某些生物材料系統的可列印性,但是這些不提供可以應用於不同3D列印場景的標準化方法。這一考慮突出了更具普遍性的策略的動機,該策略將生物製造窗口擴展到可列印的、細胞兼容的生物墨水的廣泛調色板上。
  • 隱形墨水的配方有哪些 如何製作隱形墨水
    「在原始文檔的備註裡,明確標註這種隱形墨水的顯形劑裡,有2克的酒石酸(每100克水中)配比。有了這種酸性製劑,碘化鉀才可以起作用。國內翻譯可能沒有注意到原始文檔裡的備註文字。」正確的配方應該是:亞硝酸鈉和澱粉溶液混合作為隱形墨水,用碘化鉀和酒石酸混合作為顯形劑。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加入不同菌種形成不同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
  • 如果墨水會導電......
    💡如果墨水會導電,你會用它鼓搗什麼呢?小編從小就是個物理白痴,掉進電路圖的海洋從來都沒有找到過東南西北。我是誰?我在哪裡?為什麼我連的電路總是不通呢?跟電路有關的一切,在小編心中就是無數個黑洞。直到發現倫敦這個專門研究導電塗料的團隊Bare Conductive,突然幫助小編打開了電路世界的新大門。✨✨✨Bare Conductive,由4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生組建而成,他們的創意產品腦洞大開,鼓勵每個人通過DIY創造出奇幻有趣的「電的世界」。
  • 導電墨水為3D列印增加新可能
    但打造它的公司Voxel8卻不是一家玩具公司,而是是一家為3D列印開發新材料的創業公司,由哈佛大學生物工程的教授Jennifer Lewis創辦。該公司研發了一款能夠在塑料板上列印導電墨水的3D印表機。這意味著,人們可以通過這個設備自由設計電路板。能導電的墨水是該公司想改變3D印表機其中一種材料。這種導電墨水,不僅僅可以在室溫內列印出導電良好的電路,還可以附著在任何一種材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