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精確的生物印刷|納米複合生物墨水的法寶

2020-11-24 bioprint菌

引言

生物列印領域在複雜性和功能性日益提高的工程組織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開發具有最佳生物相容性和良好印刷保真度的生物油墨仍然具有挑戰性。在這裡,我們證明了基於納米粒子(NPs)與 聚合物之間的動態共價鍵的聚合物基生物墨水的可印刷性得到了增強,並保留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將呈胺態的二氧化矽納米顆粒(約45 nm)添加到含有氧化藻酸鹽(OxA)的聚合物油墨中。Oxa的 NP上的胺和醛之間的胺之間形成可逆的亞胺鍵,可顯著改善流變性和高印刷保真度。尤其是,屈服應 力隨N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使用NP時為14.5 Pa,使用2 wt%NP時為79 Pa)。此外,與離子交聯凝膠相比,凝膠中動態共價鍵的存在在7天內改善了機械穩定性。納米複合油墨保留了高印刷性和機械強度,導致生成了釐米級的多孔結構和帶有懸垂和高結構保真度的耳結構。此外,納米複合墨水同時支持含有軟骨細胞的生物列印凝膠的體外和體內成熟。這種基於簡單氧化的方法可以應用於任何多糖,因此該方法的廣泛應用有望推動該領域朝著精確生物印刷的目標發展。

近期,Marcy Zenobi-Wong團隊在IOP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納米複合生物墨水利用納米粒子和多糖之間的動態共價 鍵進行精確的生物印刷」的研究。網址為:https://orcid.org/0000-0002-8522-9909

01簡介

生物列印已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和潛力,因為它是一種生成3D組織構造的通用技術,該構造與多尺度和 多細胞結構以及天然組織的機械異質性非常相似。這種生物列印組織可以提供患者定製的移植物,體外藥物抗性測試系統以及具有高精度和再現性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載有細胞的構建體的製備可通過直接印刷帶有/不帶有支撐材料的細胞或將細胞接種在印刷的支架上來進行。前一種方法有利於實現高細胞密度,類似於天然組織的細胞連續分布以及不同細胞類型的精確定位。包含活細胞的墨水稱為「生物墨水」,它不同於由包含生物因子的水凝膠的聚合物或前體組成的生物材料墨水。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和可印刷性的生物油墨的開發一直具有挑戰性,因為只有有限的材料,交聯 方法和加工條件才能在生物印刷後實現高細胞活力和功能。大多數傳統的水凝膠已顯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印刷後的可印刷性,印刷保真度和/或機械穩定性較低。

圖1. (a)納米複合生物墨水的示意圖,該墨水基於SiNP與氧化多糖之間的動態共價亞胺 鍵,並通過生物墨水進行生物印刷。(b)使用高碘酸鈉作為氧化劑合成氧化藻酸鹽。(c) 未修飾的(Alg)和氧化的(OxA)海藻酸鹽的FTIR光譜。(d)本研究中使用的表面改性 SiNP的示意圖。

02評估可印刷性和印刷保真度

為了評估可印刷性,Polym和NC墨水使用了不同的印刷壓力,這是導致每種墨水連續連續擠出絲束且 斷裂不超過30s的最小壓力。在固定的印刷壓力下,分析了擠出絲條的穩定性和厚度(圖2(a))。對於兩種油墨,由於進料速度太高,在2 mm/s 印刷速度下擠出會導致線束結構定義不清。隨著在5 mm/s 處提高印刷速度,可以印刷寬度均勻的單股線。列印速度的進一步提高導致線寬減小。(圖 2(b),(c))在給定的列印速度下,NC墨水的線寬比Polym墨水的線寬更細。例如,在速度10毫米/時,NC和POLYM墨水的線寬度分別為397μ/m和522μ/m。對於這兩種油墨,以高於15mm/s 速度進行列印都會導致股線偶爾斷裂,這表明穩定的股線擠出範圍約為。5-10毫米/s 。因此,將10mm/s列印速度用於後續步驟。

圖2. 油墨的可印刷性和印刷保真度。(a)不同列印速度的列印線照片。比例尺=1毫米 (b),(c)使用Polym墨水(b)或NC墨水(c)列印的線寬。(d)具有不同間距的印刷網格結構的照片。(對於20%和30%填充,線束之間的距離分別為2 mm和1.3 mm。)比例尺= 1 mm(e)對於具有不同間距的網格結構,每種墨水的擴散率。P <0.001(f)具有支柱的結構上的印刷線束照片。比例尺= Polym墨水和NC墨水的2毫米(g)塌陷面積系 數,取決於柱之間的距離。(h)10層網格結構的照片。黃色框表示Polym鏈下垂,並且NC 鏈具有良好的跨接特性。比例尺= 5毫米(i)耳朵結構的照片。紅色框表示放大倍數。

03體外和體內生物相容性

評估生物列印的軟骨細胞的生物學活性。用Polym墨水或NC墨水對軟骨細胞進行生物列印,並在體外 培養28d。培養28天後,生物印染的細胞表現出細長的形態,而在第1天,大多數細胞在兩種凝膠中 均保持圓形(圖3(a))。使用從螢光染色獲得的圖像量化細胞活力(圖3(b))。在所有時間點, Polym凝膠和NC凝膠之間均未觀察到顯著差異。對於這兩種油墨,發現列印後即刻的生存能力約為。80%,略降至約在第28天時佔70%。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證實, 體外培養6周後,生物列印細胞沉積了 膠原蛋白(I型和II型)以及糖胺聚糖(GAG,Safranin O /快速綠色染色)(圖3(c),剩下)。除 了牛關節軟骨細胞外,生物墨水還支持通過生物列印的人耳軟骨細胞的基質沉積(圖3(c),右)。對於兩種細胞類型,陰性IgG對照均未觀察到陽性染色。

圖3 生物列印凝膠的體外成熟。(a)生物列印細胞的活/死染色圖像。Hoechst將所有核染色。(b)生物列印細胞的生存力(c)體外成熟6周後,使用牛關節軟骨細胞或人耳軟骨細胞將膠原I和II染色圖像以及糖胺聚糖(番紅O染色)沉積在生物列印凝膠中。比例尺= 100 μ 米。

最後,將生物列印的凝膠植入裸鼠的皮下口袋中(圖4(a))。體內成熟8周後,Polym和NC凝膠均保持其形狀和大小,表明該凝膠在更具挑戰性的環境中穩定(圖4(b))。重要的是,沒有一種凝膠允許血管向內生長,如無紅細胞的存在所證明,這種紅細胞在H&E染色後顯示出明顯的櫻桃粉紅色。對於兩種凝膠,均證實了類似量的膠原蛋白I和II以及GAG的沉積,與膠原蛋白II相比,膠原蛋白I的染色相對更濃(圖4(C))。儘管NC凝膠的顏色比Polym凝膠的顏色更深,但凝膠的顏色既不會產生明顯的背景色也不會導致背景染色。另外,沒有誘導凝膠中的鈣化,這通過負茜素紅染色證實,這進一步突出了水凝膠的生物相容性和穩定性。

圖4. 生物列印凝膠的體內成熟。(a)小鼠皮下植入模型的示意圖(b)體內成熟8周後的生物列印凝膠(c)膠原I / II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糖胺聚糖的組織化學染色(番紅O /堅牢綠 色),鈣沉積(茜素)紅色,無陽性染色)和體內成熟8周後的生物列印凝膠的H&E 。比例尺= 100 μ米。

04結論

Marcy Zenobi-Wong團隊證明了納米複合材料中NP與聚合物之間動態共價鍵的形成可以提供增強的機械性能和印刷保真度,而不會損害聚合物油墨的生物相容性。NC墨水中的亞胺鍵導致增強的剪切稀化特性以及增加的屈服應力,從而以高保真度實現了各種結構的3D列印,同時減少了墨水材料的擴散或塌陷。由於存在於 NPs表面上的伯胺具有增強的流變性,因此也可以使用由不同於二氧化矽的其他材料製成的存在胺的納米顆粒。此外,考慮到存在醛的生物聚合物(包括許多氧化多糖)的可用性。

參考文獻:

Lee, M., Bae, K., Levinson, C., & Zenobi-Wong, M. (2020). Nanocomposite bioink exploits dynamic covalent bonds between nanoparticles and polysaccharides for precision bioprinting. Biofabrication, 12(2), 025025.

相關焦點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公司總裁:Erik Gatenholm核心技術: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生物3D列印是醫學領域非常熱門的話題,而其中的問題之一是對可用於生物列印的材料的研究進展緩慢。而現在,瑞典的初創公司CELLINK研發出世界上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這種墨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列印保真度,使列印複雜結構更簡單,可適用於多種應用。該公司的目標是減少研究機構或製藥公司在列印人體組織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經費。目前,該公司正在尋求投資以實現進一步發展。
  • 使用互補的網絡生物墨水擴展和優化3D生物列印能力
    這種高度通用化的方法擴展了可用的生物墨水的調色板,允許生物製造優化以滿足細胞培養和組織工程的生物學要求。近年來,通過開發先進的印刷模式來應對這一挑戰。例如,3D印表機可以採用透明噴嘴,從而允許在緊接擠壓之前使用紫外光(UV)照射來部分地光交聯生物墨水。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生物墨水,能直接「列印」出骨組織
    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生物列印是一種新興的增材製造方法,它利用水凝膠等生物材料,將它們與細胞和生長因子結合,然後列印出模擬自然組織的組織樣結構。
  • 直接「列印」出骨組織,科學家開發的這款新型生物墨水,厲害了
    生物列印技術需要充滿細胞的生物材料,它們可以像液體一樣通過噴嘴流動,但幾乎一沉積下來就會凝固。這些生物墨水需要同時作為細胞載體和結構成分,要求它們高度可列印,同時提供一個穩定的、對細胞友好的微環境。然而,目前的生物油墨缺乏足夠的生物相容性、印刷性、結構穩定性和組織特異的功能以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臨床前和臨床應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Gaharwar的研究小組正在努力開發先進的生物墨水,即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NICE)生物油墨。
  • 無交聯絲素−明膠生物墨水用於軟骨組織工程的生物3D列印
    在功能組織替代物的製造方面,3D生物列印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因為大多數生物墨水材料需要有毒的化學交聯,導致軟骨組織再造面臨巨大挑戰。生物墨水在流變學和結構上進行了優化,以便在列印網格狀結構中提高列印效率。
  • 新型「墨水」可製成生物傳感器
    以此為「墨水」,可通過普通印表機在襯底上列印出螢光「開」的生物傳感器,這實現了對多種生物分子如生物硫醇、蛋白質、DNA等的可視化、超敏感檢測。相關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據了解,可視化的紙基生物傳感器具有低成本、易操作等優點,缺點是普通的發光材料難以固定在紙質襯底上並且其光學活性極易喪失。因此,發展適於紙質傳感器的發光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具生物活性墨水的新型智能織物,通過顏色變化監測身體和環境狀況
    儘管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生理環境和生物/非生物界面的複雜性仍使研究人員面臨諸多挑戰。塔夫斯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生物材料的墨水,這種墨水可以通過改變顏色來對從身體(比如汗液和其他生物體液)或周圍環境中釋放的化學物質做出反應並進行量化。這些油墨可以以複雜的圖案和高解析度用絲網印刷在紡織品上,如衣服、鞋子,甚至是口罩上,為身體對化學物質的暴露和反應提供詳細圖案。
  • Mater:生物3D列印高彈性墨水用於半月板纖維軟骨組織再生
    (Sil-MA)生物墨水,來製造用於纖維軟骨再生的高彈性複合構建體。迄今為止,由於缺乏拉伸和壓縮特性好,可變形性優異和匹配複雜彎月面的微結構的獨特生物工程結構,因此缺乏優異的治療方案可以選擇。 因此,迫切需要生物工程化纖維軟骨組織構建物的先進策略。生物3D列印技術為生物製造類似於天然組織的解剖學,生物力學和生物學特性的患者特定結構提供了有希望的通用選擇。這是通過精確列印多種成分(包括細胞和生物材料)實現的。
  • 電子產品納米銀導電墨水噴印技術正式面市
    1002工業噴印頭的銀納米導電電路墨水的性能。這一組合解決方案,將有益於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幫助它們獲得生產過程中可靠耐用的技術手段,來應用納米銀顆粒墨水列印半導體接收及傳感等電子元器件。  相對於傳統印刷技術,工業噴墨印刷可為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提供顯著的優勢。噴印技術要比其他的導電銀墨水印刷手段更為潔淨。在承印底材如顯示屏上進行印刷時,任何產量損失的代價都是昂貴的。
  • Rev.》擠出生物油墨凝膠可印刷性的物化因素
    此外,關於確定生物墨水可印刷性的潛在機制知之甚少。對這些機制的透徹了解是新生物墨水有意設計的關鍵。可印刷性域定義為生物墨水要求,這些要求是生物印刷所特有的,並且發生在印刷過程中。可印刷性生物墨水有許多特定於生物印刷過程的要求。這些要求涵蓋了生物墨水「可印刷性」的不同方面。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可印刷性僅指被印刷的能力。為了進行此審查,將考慮以下定義:「材料在經受特定的一組印刷條件時能夠以導致給定應用所需的印刷結果的方式進行印刷。」
  • 被稱為長生不老藥的生物墨水究竟是什麼?
    列印還要靠墨水!2018年,生物3D列印圈中,什麼詞最火?那一定是一度被大家成為長生不老藥的神奇妙方:BioInks——生物墨水。作為生物3D列印的「混泥土」,細胞的理想生存基質,生物列印的「凝合劑」,你有沒有想過他們裡面有什麼?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 Rev.》擠出生物油墨凝膠可印刷性的物化因素
    【科研摘要】生物印刷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可印刷性」是生物墨水發展的關鍵特徵,但該術語的含義或實驗測量其的最佳方法都尚未建立。此外,關於確定生物墨水可印刷性的潛在機制知之甚少。對這些機制的透徹了解是新生物墨水有意設計的關鍵。可印刷性域定義為生物墨水要求,這些要求是生物印刷所特有的,並且發生在印刷過程中。
  • 高強、可降解、具生物活性的可光交聯3D列印墨水
    研究內容簡介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由三嵌段聚(丙交酯-丙二醇-丙交酯)二甲基丙烯酸酯(PmLnDMA)和甲基丙烯酸羥乙酯(HEMA)功能化羥基磷灰石納米粒子(nHAMA)構成的新型可光交聯納米複合墨水(圖1)。
  • 蒙脫土功能化對複合PAN納米纖維的葡萄糖生物傳感器性能的影響
    Acta:蒙脫土功能化對基於複合蒙脫土/PAN納米纖維的葡萄糖生物傳感器性能的影響DOI:10.1016/j.electacta.2020.136484在本文中,將基於聚丙烯腈(PAN)、蒙脫石粘土和蒙脫石(Mt)的複合電紡納米纖維(NFs)用作開發電流型葡萄糖生物傳感器的基質。粘土作為適用於生物催化劑的固定平臺,可以通過有機分子的插入實現功能化。
  • 《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技術與應用》出版
    這是國內第一本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領域的專著。該書圍繞「碳納米管」「印刷」和「薄膜電晶體」三個中心展開,共有九章,包括印刷電子、印刷薄膜電晶體和碳納米管電晶體發展歷程;碳納米管和印刷薄膜電晶體基礎知識;印刷半導體碳納米管墨水、導電墨水和介電墨水;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構建技術;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性能優化;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應用(如邏輯電路、可穿戴電子以及類神經元電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其他類型碳納米管電晶體和應用以及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的發展趨勢等
  • 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概述:1+1大於2:複合型「生物墨水」性能更優
    3D生物列印過程中使用的「生物墨水」發展,已逐漸由單一組分向複合型發展。上述「生物墨水」是廣譜性,適用於大多數人源或動物源細胞,但單一組分構成的「生物墨水」固化而得的水凝膠卻並非是「十項全能選手」,或存在力學性能不足或存在完美適合目標細胞增殖分化等問題。為了提高水凝膠的性能或使其更具專一性,往往會在原先基礎上加入特定的組分,製備出表現更優的「生物墨水」,達到1+1大於2的目的。
  • 《Chemical Reviews》擠出型生物油墨凝膠可印刷性的物化因素
    【科研摘要】生物印刷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可印刷性」是生物墨水發展的關鍵特徵,但該術語的含義或實驗測量其的最佳方法都尚未建立。此外,關於確定生物墨水可印刷性的潛在機制知之甚少。對這些機制的透徹了解是新生物墨水有意設計的關鍵。可印刷性域定義為生物墨水要求,這些要求是生物印刷所特有的,並且發生在印刷過程中。
  • 研究人員創造出可將氧氣輸送至3D列印組織細胞的生物墨水
    但是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種解決方案:一種可釋放氧氣的生物墨水,它可以將這種最重要的元素傳遞到3D生物列印組織的細胞中。這樣,細胞就可以在等待血管生長的過程中存活下來。過氧化鈣還會產生氫氧化鈣,從而降低生物墨水的粘度,這是生物列印的限制因素。因此,使該解決方案適應生物3D列印非常重要。在這項研究中,開發了一種在pH和粘度方面經過優化的明膠甲基丙烯醯基(GelMA)生物墨水。改進的流變性能導致產生了適合3D生物列印和受控O2釋放的堅固的生物墨水。
  • 大阪大學科學家開發出改善可印刷性的基於絲纖維的生物油墨
    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基於絲纖維的生物墨水,該墨水可用於製造富含細胞的結構,並提高可印刷性。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酒井伸二說:「我們的蠶絲纖維是生物墨水細胞印刷介質的極好添加劑。」 擠出生物墨水的問題在於,通常可通過增加其粘度來提高其可印刷性,但這會在列印過程中引起剪切應力,進而損害墨水的細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研究人員已經使用了諸如纖維素納米纖維之類的納米材料作為輔助添加劑,這些材料已被證明可以使生物油墨對印刷更具彈性。
  • 蘭州大學《ACS AMI》:絲網印刷石墨烯複合油墨的砂磨加工,用於高...
    2020-12-17 16:41:05 來源: 石墨烯聯盟 舉報   合理的工程設計和可印刷石墨烯墨水的簡化生產是製造高能柔性石墨烯微型超級電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