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脫土功能化對複合PAN納米纖維的葡萄糖生物傳感器性能的影響

2021-01-15 易絲幫

Electrochim. Acta:蒙脫土功能化對基於複合蒙脫土/PAN納米纖維的葡萄糖生物傳感器性能的影響

DOI:10.1016/j.electacta.2020.136484在本文中,將基於聚丙烯腈(PAN)、蒙脫石粘土和蒙脫石(Mt)的複合電紡納米纖維(NFs)用作開發電流型葡萄糖生物傳感器的基質。粘土作為適用於生物催化劑的固定平臺,可以通過有機分子的插入實現功能化。本研究的重點是通過摻入納米複合NFs和模型酶、葡萄糖氧化酶(GOx)的交聯,在生物傳感中利用功能性Mt。以工業型Mt(K10)為初始粘土礦物,比較了簡單PAN和複合納米纖維PAN/Mt K10作為生物傳感基質的性能。在此基礎上,該研究以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銨(DDAC)、含延伸烷基鏈的銨鹽和亞甲基藍(MB)為氧化還原介質對Mt的改性。通過紅外光譜(FTIR)對每種分子的Mt功能化進行了評估,與掃描電鏡(SEM)觀察到的納米複合NFs的形貌和電流型葡萄糖檢測效率相關。最終,Mt的摻入和功能化均改善了所構建生物傳感器的性能,增加了線性度,在兩個線性範圍(1.0×10-5-2.45×10-3 M和 2.45×10-3-15×10-3 M)內,線性度擴展至15×10-3 M,靈敏度提高到52 和25 mAM-1 cm-2。由於加入了DDAC-Mt,檢測限也從4.2 M降低到2.4 M,且操作穩定性提高到85%。

圖1.Na-Mt(黑色)、DDAC-Mt(紅色)、MB-Mt(藍色)的FT-IR光譜。

圖2.原始PAN納米纖維的SEM顯微照片:a)7%、b)10%、c)12%。

圖3.負載有:a)2、b)3和c)5wt%的複合10%PAN/Mt NFs的SEM顯微照片。

圖4.負載有5wt%的複合10%PAN/Mt NFs的SEM顯微照片:a)Na-Mt、b)MB-Mt、c)DDAC-Mt。

圖5.複合材料的EDX圖:a)PAN/Na-Mt NFs和b)PAN/DDAC-Mt NFs。

圖6.A.原始PAN NFs生物傳感器在pH6.5和0.7V時相對於Ag/AgCl的安培響應和校準曲線(帶有標準偏差誤差線);B.PAN/Mt(K10)5wt%(紅線,粉紅色標記)、PAN/DDAC-Mt 5wt%(黑線,紫色標記)生物傳感器在pH7.0和0.65V時相對於Ag/AgCl的安培響應和校準曲線(帶有標準偏差誤差條)。

圖7.原始PAN(黃色標記:pH6.5和0.7V,相對於Ag/AgCl)、PAN/Mt(K10)2wt%(橙色標記)、PAN/Mt(K10)5wt%(紅色標記)、PAN/Na-Mt 5wt%(紫色標記)、PAN/DDAC-Mt 5wt%(藍色標記)(pH7.0和0.65V,相對於Ag/AgCl)生物傳感器主要線性範圍的校準曲線(帶有標準偏差誤差條)。

圖8.PAN/MB/Na-Mt(紅線,藍色標記)和PAN/MB-Mt(黑線,綠色標記)(pH7.0和0.65V,相對於Ag/AgCl)的安培響應和雙曲線校準曲線(帶有標準偏差誤差條)。

圖9.PAN/MB/Na-Mt生物傳感器在0.65(綠色)和-0.15(淺綠色)V下,相對於Ag/AgCl的校準曲線(帶有標準偏差誤差條)與PAN/MB/Na-Mt生物傳感器在0.65(藍色)和-0.15(淺藍色)V下,相對於Ag/AgCl(pH7.0)的校準曲線(帶有標準偏差誤差條)的比較。

圖10.相對於Ag/AgCl(pH6.5和7.0),幹擾對(PAN)(a)、PAN/Mt 5wt%(b)、PAN/MB-Mt(c)和PAN/DDAC-Mt(d)生物傳感器在0.7和0.65V時檢測糖類的影響。a.a.-抗壞血酸;c.a.-檸檬酸。 文章連結: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3434

來源: 易絲幫

相關焦點

  • 天津工業大學:聚乳酸/石墨烯電紡複合納米纖維的穿戴式傳感器
    本文要點:通過靜電紡絲製備具有各種石墨烯含量的PLLA /石墨烯複合納米纖維,進行生物電子皮膚的性能測試和應用探索成果簡介 使用PLLA /石墨烯電紡納米纖維墊,聚酯纖維和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製成壓電生物電子皮膚。最大開路電壓(Voc)和可穿戴式傳感器的短路電流(I sc)為184.6 V和10.8μA。通過觸摸生物電子皮膚產生的響應可以轉換為數位訊號。壓電生物電子皮膚用於監測人體的脈搏。
  • 電紡纖維在生物傳感器方面的研究進展
    生物傳感器是一種使用生物元素來識別環境中的目標,並發出可處理成可用讀數信號的分析裝置。電紡纖維的高表面積使其可用於將生物元素暴露於環境中以進行更靈敏的檢測。將生物元素負載到電紡纖維上,包覆技術都有其優缺點。除了作為生物元素的載體之外,電紡纖維還可以用作提高生物傳感器性能的組分。
  • 全國生命分析化學研討會:生物納米技術
    池毓務教授的課題組對低毒性納米電致化學發光體和納米共反應物進行了一些研究,從中發現了環境友好、生物低毒性、容易標記、具有良好電致化學發光活性的碳量子點(CODs)發光體和SnO納米顆粒,詳細研究了相關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它們各自組成的電致發光電致體系、電致化學發光性能、及其反應機理,並對它們的分析應用前景進行了評價。
  • 納米纖維膜上氯黴素的比色生物傳感器的設計與製備
    Talanta: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納米纖維膜上氯黴素的比色生物傳感器的設計與製備DOI:10.1016/j.talanta.2020.121054酶聯免疫分析法(ELISA)對靶分子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選擇性,並且便於現場檢測。
  • JMCA:納米複合導電水凝膠基柔性應力應變傳感器研究進展
    與彈性體相比,水凝膠由於其仿生結構、匹配的機械性能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而在柔性電子產品中顯示出更大的潛力。在所有材料設計中,基於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應變和壓力傳感器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高電導率和出色的靈敏度,可以將外部刺激傳遞給電信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研究。
  • 綜述:MOFs材料如何助力電紡納米纖維改善性能?
    但在熱處理過程中容易燒結,導致性能下降。1D納米纖維具有比0D納米粒子(NPs)更高的性能,因為它們有利於電子/傳質,並且已有多項研究報導了靜電紡絲法製備MOF衍生的多孔碳納米纖維(PCNFs),在用作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時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 【行業動態】勃姆石/聚丙烯腈複合納米纖維隔膜:一種富有潛力的高...
    勃姆石/聚丙烯腈複合納米纖維隔膜陳仕林以醇鋁鹽作為前驅體利用溶膠凝膠法製備了穩定勃姆石溶膠,然後將其與聚丙烯腈溶液複合形成均相紡絲液,並利用靜電紡絲的方法製備出勃姆石/聚丙烯腈(BM/PAN)複合納米纖維隔膜。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研究:什麼是限制生物燃料電池性能的原因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韓國高麗大學的研究人員用組裝在棉纖維上的金納米顆粒製造了高導電性電極,提高了生物燃料電池的效率,將葡萄糖氧化酶與電極連接起來,解決了限制生物燃料電池性能的主要挑戰之一。這種電池提供的能量是傳統生物燃料電池的兩倍,可以與電池或超級電容器搭配使用,為心臟起搏器和傳感器等可植入醫療設備提供動力。這項研究的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先進材料》綜述:刺激響應性納米複合水凝膠在生物醫用領域應用
    在當今醫學領域,當組織的活性或完整性受到老化受傷等因素的影響時,修復其生物功能仍是極具挑戰性的。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尋求更先進的生物工程策略來人工模仿甚至完全恢復天然組織的功能性尤為重要。目前的生物材料主要以膜、海綿、纖維、水凝膠、微納米粒子等形式呈現,其中水凝膠和納米粒子(NP)由於結構設計和刺激響應性編程的靈活性而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 大連化物所利用納米膠囊技術有效提高酶生物傳感器穩定性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盧憲波研究員和陳吉平研究員團隊給酶「穿上」鎧甲,將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應用於酶生物傳感器上,有效提高了酶生物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穩定性能。
  • 深圳大學張晗/南通大學黃偉春、胡蘭萍《AFM》綜述:功能化2D Mxene納米材料在下一代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氮化物(MXene)在能源存儲與轉化、傳感器、電磁幹擾屏蔽和光照療法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是因為其導電性和親水性好,比電容大,高光照效應和優異的電化學性能。為了進一步拓展應用範圍,充分發揮其潛在優勢,近年來人們通過摻雜、表面功能化和雜化等多種方法,合理設計和開發了系列MXene納米結構材料,開發的這些材料適用於具有低功耗、智能化和高集成晶片優點的新的下一代器件的不斷向前發展。
  • 納米金剛石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現在的時代,既不是金屬材料時代,也不是高分子時代、新陶瓷時代、複合材料時代,而是依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開發和應用新型材料的新時代,這就是納米材料的時代。生物醫學材料是指具有特殊性能,用於人工器官、外科修復、理療康復、診斷、檢查、治療疾患等醫療、保健領域,而對人體組織、血液不致產生不良影響的材料。
  • 中科院城市環境所二維納米複合中空纖維超濾膜取得新進展
    然而傳統高分子聚合物中空纖維超濾膜在使用過程中由於機械性能低、水通量小、親水性差、抗汙染性能等缺點限制其廣泛應用。為減少成本,增強膜的耐汙染性,延長膜的使用壽命,製備具有高親水性,高抗汙染性能的中空纖維超濾膜是關鍵所在。近年來,大多數研究熱點都集中於通過引入無機二維(2D)納米材料來改善膜的性能。
  • α-磷酸鋯在電化學葡萄糖傳感器中的應用
    生物傳感器作為一種新型的檢測技術具有體積小,成本低,準確、靈敏、易操作,又不會或很少損傷樣品或造成汙染,可現場檢測等優點,因此國內外對生物傳感器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且納米材料在生物傳感器中的應用也已經進入新的研究階段。這是因為納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應和表面效應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傳感器的響應性能。
  • 南方科大研發基於納米陶瓷纖維的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
    ,展現出優異的傳感性能、耐用性、透氣性和耐高溫性能。鑑於TiO2納米纖維薄膜優異的力學性能,研究人員測試了基於不同厚度的TiO2納米纖維薄膜的柔性壓力傳感器的靈敏度、檢測極限、響應/弛豫時間和循環穩定性,並與相同厚度的聚合物納米纖維薄膜傳感器進行對比。測試結果表明,TiO2傳感器具有高達4.4 kPa-1的靈敏度、16 ms的響應時間、0.8 Pa的檢測限和大於五萬次的壓縮循環穩定性。
  • 簡易合成用於電化學的Co3O4多通道碳納米纖維
    Interfaces:簡易合成用於電化學的Co3O4多通道碳納米纖維DOI: 10.1021/acsami.0c06254鑑於其優異的電化學性能,人們對基於多孔碳納米纖維的複合納米材料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然而,將無機組分引入多孔結構操作複雜且產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