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似到神似:操控「生物墨水」列印人體「零件」

2020-11-24 光明網

  ▲GeIMA生物墨水列印的耳朵

  ▲GeIMA生物墨水列印的器官

  記者 李惠鈺

  生物3D列印,就如同切土豆的逆過程,即將土豆片、土豆絲、土豆丁及土豆泥反向組裝成土豆。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近日,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賀永帶領的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該方法能夠操控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或微纖維,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相關論文先後刊登在SMALL雜誌上。

  不過,賀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很多人認為生物3D列印已經無所不能,甚至覺得很快就可列印心肝腎肺等器官,實現器官移植,然而,事實上生物3D列印還遠未達到我們最初器官列印的設想,體外列印能夠用於移植的活性器官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目前的生物3D列印,有兩個重要應用,其一是構造人體器官模型,從而為疾病機理研究、腫瘤的個性化治療等提供更為高效的手段;其二是為器官/組織的局部缺損、功能喪失等提供更高效的修復手段。

  為體外重建器官提供新思路

  生物3D列印也叫細胞列印,是指操縱細胞「生物墨水」構造活性結構的過程,而開發合適的生物墨水一直是生物3D列印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賀永告訴記者,「生物墨水」首先要具備非常好的生物活性、類似體內的細胞外基質環境,便於列印後的細胞進一步發育,並建立細胞彼此間的通信。另外,在列印過程中還要求「生物墨水」必須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列印後能很快固化以便於固定成型。

  甲基丙烯酸化水凝膠(GelMA)就是一種光敏性生物水凝膠,兼備較強的可加工性和生物相容性,是組織工程、生物醫學、生物製造等領域的熱門材料。不過,GelMA的固化時間稍長(約3~5秒),同時載細胞的GelMA黏度較低,導致其直接製造難度較大。賀永教授課題組多年從事生物3D列印研究,已成功實現GelMA「生物墨水」及生物3D印表機的產業化。

  「如果能高效實現GelMA微纖維的製造,就有望發展出基於微纖維的迷你組織。」受到旋繩效應的啟發,賀永課題組開發出了一種同軸生物列印技術。通過該技術,賀永課題組列印出包裹人臍帶靜脈內皮細胞的直血管和螺旋血管迷你組織,細胞在GelMA裡可以增殖伸展並遷移。有趣的是,隨著培養時間的加長,內皮細胞還遷移到了GelMA纖維外壁,並建立連接形成類似血管的內皮管腔。

  此外,賀永課題組還致力於構建基於微球的迷你組織,他們將不同的細胞製成「生物墨水」,在一個微流控晶片噴頭的控制下,一點點「吐」出「墨水」。「在一股微氣流的吹動下,噴頭吐出的液滴不會馬上落下,而是旋轉起來,此時再根據數學建模控制不同組分『生物墨水』下降的方向,就能形成精緻的立體結構。」賀永說,「這個過程有點像在轉動的蛋糕模具上裱花,讓不同細胞形成特定的立體『編隊』。」賀永課題組用兩種分別混合了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和人臍帶靜脈內皮細胞的「生物墨水」,同步列印出了螺旋形的微球,經過幾天實驗室培養便形成了骨類器官。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微球內製造出螺旋面、玫瑰花、太極等複雜三維結構。

  「這一技術的精度可以達到單細胞解析度。」賀永說,與現有生物製造方法相比,其特點是實現了在微小空間內三維結構的可控成型,為體外重建類器官、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主攻解決「神似」問題

  目前,生物3D技術已經從傳統僅注重結構和形狀的製造,拓展到構建體外細胞結構體和生物裝置,並應用於再生醫學、病理學、藥理學和藥物檢測模型,以及基於細胞和微流體裝置的細胞、組織、器官等高級生物和醫療器械產品。

  此前在2018中國增材製造大會上,清華大學生物製造中心主任孫偉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細胞列印最關注三個問題:第一能不能列印;第二列印後能不能成型,不能形成孔結構就沒有辦法把營養液放進去,列印結構內部細胞就會死;第三把細胞活著列印出來之後,細胞能不能具有功能。

  「生物3D列印的關鍵就是要注意選擇什麼樣的噴頭、材料、黏稠度,才能使得這個細胞打出來後,至少保證90%以上的成活率。」孫偉說,他們課題組就利用明膠和海藻酸鈉組合成「生物墨水」進行列印,這種「生物墨水」具有可以隨溫度而變化的趨勢,能夠通過調控溫度使得「生物墨水」在列印時延遲性最小。

  實際上,清華大學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從事生物3D列印的研究,清華大學生物製造中心教授徐弢還將生物3D列印應用在了神經科學領域。在生物3D列印神經鞘管方面,他們團隊利用製造學的優勢,通過列印微孔多通道結構的神經導管,在早期進行神經生長因子灌注。植入3個月後發現,與未灌注神經生長因子的神經導管相比,灌注有神經生長因子的神經導管具有更好的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

  為了使得生物3D 列印的成果更加仿生,徐弢團隊還採用了「同軸列印+納米膜製造神經纖維束」的方法,把神經幹細胞做成像線一樣的細胞線,線的中心是神經幹細胞,周圍包裹著的則是神經的支撐細胞,這些細胞不斷地產生著營養因子。

  「同軸列印的方式,即在中心列印神經幹細胞,在周邊列印支撐細胞,最終以條索狀的形式列印出來,然後將條索包裹起來。」徐弢表示,通過實驗發現,這種狀態下纖維束細胞的存活率相當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出了神經生長因子。

  在賀永看來,生物3D列印的發展就是要解決「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實現生物3D列印的功能化突破和應用。列印結構後續的功能化是評價列印性能的金標準,也是生物3D列印的最終目的。

  解決器官移植仍需時日

  賀永告訴記者,細胞被水凝膠包裹的狀態,就如同果凍裡面有一堆的水果丁,列印過程中,如果機械力、溫度等工藝控制不好,都會對細胞造成損傷。不過,目前生物3D列印的工藝已經非常穩定,細胞存活率基本都可以達到90%以上。

  不過,他也同時指出,生物3D列印目前還只能列印一些比較簡單的組織,比如皮膚、血管等,要想實現列印出的肝臟等複雜器官同樣「神似」,實現複雜器官的全功能重建,至少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授餘家闊也表示,雖然2015年3D列印的腎臟組織成功問世,但也僅是供醫學研究使用,不能真正應用於器官移植,因為其安全性和實用性還有待探究,3D列印的器官在植入人體前還需經過大量的實驗與數據分析。

  餘家闊認為,3D列印器官存在的困難主要包括列印材料以及細胞太過微小與脆弱,以及植入人體後能否自然銜接融合同時不產生排異反應。他覺得,未來3D列印器官的趨勢將是以可吸收性生物材料作為載體、以細胞培養為基礎,在體外構成組織保護細胞。對於人體器官也將在研究其營養供應與代謝的基礎上,解決經3D列印技術培養出的組織體植入問題。

  徐弢則表示,未來生物3D列印技術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多,只有更多地與醫療、臨床和基礎科學相結合,才能形成多贏的局面。

  《中國科學報》 (2018-10-25 第6版 前沿)

[責編:趙清建]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操控「生物墨水」列印人體「零件」
    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能自由製造人體「零件」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特約記者 周煒3D列印活體器官的夢想儘管遙遠,但人類正向它一步步逼近。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 想要長壽可能靠的就是「生物墨水」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自由製造人體「零件」想要長壽可能靠的就是「生物墨水」賀永實驗室用「生物墨水」列印的一朵玫瑰花。凱文·凱利在1994年出版《失控》時,就已經預言未來將會是:人類逐漸機器化,機器則會生物化。這個趨勢,在人工智慧越來越興起的今天,更加明顯。先單說人類的事情。
  • 想要長壽 可能靠的就是 「生物墨水」
    3D列印人體零件  有一天換器官就像換電池  平行宇宙理論世界級研究權威、麻省理工物理系終身教授邁克斯·泰格馬克在他的新書《生命3.0》中,最重要的觀點是他把整個宇宙的生命做了劃分:  生命1.0形態(除人類以外的生物)的硬體和軟體,都是自然緩慢演化的結果,所謂天造地設;
  • 德科學家用明膠製生物「墨水」 可3D列印人體組織
    3D列印完整的人體器官是科學家一直以來的目標。近日,德國科學家朝這一目標前進了一大步,他們研製出了可3D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德國弗勞恩霍夫界面工程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他們對明膠進行化學處理後,使其成為適用於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
    3D列印活體器官延長壽命的夢想儘管遙遠,但我們正向它一步步逼近。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公司總裁:Erik Gatenholm核心技術: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生物3D列印是醫學領域非常熱門的話題,而其中的問題之一是對可用於生物列印的材料的研究進展緩慢。而現在,瑞典的初創公司CELLINK研發出世界上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這種墨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列印保真度,使列印複雜結構更簡單,可適用於多種應用。該公司的目標是減少研究機構或製藥公司在列印人體組織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經費。目前,該公司正在尋求投資以實現進一步發展。
  • 科學家研發混合生物墨水,可3D列印取代人體關節
    打開APP 科學家研發混合生物墨水,可3D列印取代人體關節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10 16:36:52
  • Adv Mater:細胞外基質增強生物墨水用於三維生物列印人體組織
    由天然組織衍生,經過脫細胞和溶解處理的細胞外基質含有組織特異性成分,是一種具有應用潛力的生物墨水。但是其較慢的凝膠動力學限制了其列印精度。經過胃蛋白酶消化處理的脫細胞組織在人體溫下可以凝固成水凝膠,但是並不是所有組織的ECM都能形成水凝膠。這就意味著單獨的dECM生物墨水可能不適用於3D生物列印各種組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作者嘗試將ECM溶液與其他高分子結合在一起。
  • 新生物墨水讓人體內部器官3D列印不再受紫外線局限
    生物列印的夢想是有一天,病人不需要再等待捐贈者,比方說,利用3D列印技術,從活細胞中按需「組裝」腎臟。但這個夢想的一個問題是,生物列印體外器官必然需要手術才能植入。這意味著會有個大切口,反過來又增加了感染的風險,以及患者的康復時間。同時,醫生也不得不等待植入物被生物列印出來而推遲手術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或將耽誤病人的治療。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活墨水」,可依據所添加細菌的不同種類,形成各種不同的三維結構,未來有望用於皮膚和器官移植。皮膚和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患者,但這項技術存在來源不足、排異反應等弊端。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被稱為長生不老藥的生物墨水究竟是什麼?
    列印還要靠墨水!2018年,生物3D列印圈中,什麼詞最火?那一定是一度被大家成為長生不老藥的神奇妙方:BioInks——生物墨水。作為生物3D列印的「混泥土」,細胞的理想生存基質,生物列印的「凝合劑」,你有沒有想過他們裡面有什麼?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 高速燒結HSS可變灰度3D列印技術,更改墨水噴射量調整零件特性
    3D列印技術,而所謂的「灰度3D列印」是指通過控制在不同列印區域噴射墨水的量,來製造出具有可變材料特性的零件。這些屬性可以在3D列印零件的不同區域中單獨存在。 簡單來講,其列印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將一層塑料粉末平鋪到加熱的列印平臺上。噴墨列印頭在平臺上移動,並在組件的選定區域中噴射吸收紅外光的墨水。然後用紅外光照射平臺,墨水吸收熱量將粉末與下面的層燒結。燒結階段完成後,列印平臺降低一層,然後重複該過程直至列印完成。
  • 科學家打造新生物墨水:讓人體內部器官3D列印不再受紫外線局限
    據外媒報導,雖然我們聽說了更多關於3D列印替代人體器官的前景,但這些器官需要通過相對較大的切口植入。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加入不同菌種形成不同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
  • 無交聯絲素−明膠生物墨水用於軟骨組織工程的生物3D列印
    在功能組織替代物的製造方面,3D生物列印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因為大多數生物墨水材料需要有毒的化學交聯,導致軟骨組織再造面臨巨大挑戰。生物墨水在流變學和結構上進行了優化,以便在列印網格狀結構中提高列印效率。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生物墨水,能直接「列印」出骨組織
    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生物列印是一種新興的增材製造方法,它利用水凝膠等生物材料,將它們與細胞和生長因子結合,然後列印出模擬自然組織的組織樣結構。
  • 直接「列印」出骨組織,科學家開發的這款新型生物墨水,厲害了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近日,Akhilesh K. 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
  • 科學家開發出用於生物列印的釋氧生物墨水
    近年來,生物列印領域經歷了多項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利用生物墨水和3D生物印表機生成生物組織結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