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航天局Ariel計劃進入飛行實施階段
歐洲航天局宣布旗下的Ariel計劃進入飛行實施階段。Ariel全稱是大氣遙感紅外系外行星大型勘測,這項任務將選擇工業承包商來建造相關探測器。Ariel任務是研究系外行星的構成以及它們是進化和演化。執行該任務的探測器將以可見光和紅外波長同時勘測約1000個行星大氣層的不同樣本。這將是人類首次專門測量系外行星化學成分和熱結構的任務。該任務將調查行星化學成分,以及這些成分與形成環境之間的聯繫。Ariel任務還將研究不同恆星類型是否推動了行星物理和化學進化。
-
ESA發射系外行星探測望遠鏡,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主持發射
本周三,歐洲航天局(ESA)在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發射了CHEOPS行星探索太空望遠鏡,這臺望遠鏡的任務是探尋太陽系外的行星,包括行星的密度、組成和大小等。根據歐洲航天局(ESA)的說法,宇宙中存在許多已知的明亮的恆星,這些恆星周圍有行星圍繞其運動,CHEOPS將觀測這些恆星。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爾·奎洛茲(Didier Queloz)參與了本次發射任務,他說:「本次發射任務完圓滿完成, CHEOPS進入了距離我們710公裡的預定軌道。
-
太空中的AI:NASA研究系外行星,ESA支持衛星
人工智慧被廣泛用於探索和研究太空,包括美國宇航局對系外行星的研究。AI被廣泛用於探索和研究太空,包括NASA對系外行星的研究,ESA對衛星的支持以及對空間碎片的追蹤。NASA科學家正在與來自英特爾,IBM和Google等公司的AI專家合作,將先進的計算機算法應用於太空科學中的問題。
-
準備好迎接系外行星了?NASA最新的系外行星搜尋項目首戰告捷
作為 NASA 克卜勒任務的繼任者,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已經有所收穫。這顆行星在今年 4 月發射,然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調試和校準。現在它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科學使命,研究人員近期宣布,已經通過發現了兩顆新行星。這預計將是 TESS 發現的上萬顆行星中的第一步。
-
NASA「行星獵人」完成主要任務 發現66顆新系外行星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8月11日報導,7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完成了它的主要任務。作為一項為期兩年的勘測工作的組成部分,它收集了大約75%的星空圖像。在拍攝這幅巨大拼圖的過程中,TESS發現了66顆新的系外行星(即太陽系之外的世界)以及天文學家正在努力確認的近2100顆「候選」系外行星。
-
準備好迎接一大批系外行星了嗎?NASA 最新的系外行星搜尋項目首戰告捷
這預計將是 TESS 發現的上萬顆行星中的第一步。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全面了解一下這個系外行星獵手的設計,設計目標,以及它的成功對我們理解系外行星的意義。在第二年,它將轉到另一個半球進行觀測。如果它的硬體在兩年後仍能正常運行,它將能拍攝完成大部分天空,然後接著再開始同樣的拍攝周期。 這樣觀測的好處是,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天空和廣闊的視野。因此,據估計,TESS發現的行星數量將會是克卜勒執行任務期間的三到四倍。
-
在系外行星的搜尋中,CHEOPS將如何大展身手?
天文學家將轉向CHEOPS,來填補我們的信息空白。CHEOPS任務概述瑞士-歐洲空間局(ESA)聯合執行的任務CHEOPS,即系外行星特徵衛星(Characterising ExoplanetSatellite),將對圍繞較遠恆星運行的行星進行大小和反照率(反射率)的關鍵測量。
-
天文科普:什麼是系外行星?
隨著人類發現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探測銀河系的真實範圍,以及探索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人類提出的這個問題只會越來越深刻。這是一顆質量約為木星10倍的系外行星WASP-18b,它距離地球約330光年,右下角是光學和x射線數據。
-
公文包大小的衛星發現了系外行星
(圖片:©NASA/JPL加州理工學院)一顆公文包大小的衛星成功探索到了外星世界,這為微型太空飛行器捕捉系外天體提供可能。一項新的研究報導,用於天體物理學研究的弧秒太空望遠鏡(ASTERIA)立方體衛星(在2017年11月由國際空間站部署進入近地軌道)觀測到了系外行星 55 巨蟹座。微型立方體衛星未能發現先前未知的世界。
-
我國將於今年春季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我國將於今年春季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原標題: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我國將於今年(2021年)春季在海南文昌用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
系外行星:從科學猜想到大發現
早在1855年就有天文學家宣稱發現了系外行星,但直到1992年,人類才首次確認有質量與地球相近的天體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質量為木星10.98倍的HD 114762 b於1989年被首次發現,是最早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由於並非所有恆星都有行星,因此系外行星的發現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銀河系裡面有上千億顆恆星,如果1%的恆星擁有自己的行星,則太陽系外的行星將達數十億顆。
-
2021年中國宇航發射任務有望突破40次 空間站進入關鍵實施階段
會議指出,2021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39次,與2018年持平。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獨佔鰲頭,貢獻34次,佔總發射量的87.2%;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完成4次發射,佔總發射量10.3%;此外民營火箭企業星河動力也完成1次入軌發射。
-
太陽老工具人了,NASA欲將太陽當成放大鏡,只為清晰成像系外行星
哪怕我們曾拍攝到過幾張系外行星的照片,那些行星在照片裡也只是像是聚光燈旁的螢火蟲,只不過一個點罷了。即使人類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可以投入使用,我們仍然需要口徑將近90公裡的光學望遠鏡(非射電望遠鏡)才能看清100光年內系外行星的表面特徵。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射電波段是搜尋地外文明(SETI)計劃的主要探測手段,也是探索系外行星磁場的直接途徑。當第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在射電脈衝星周圍被發現約30年後,射電天文開始在M型恆星周圍探測到行星的存在。因此從發現外星生命的意義上講,這類行星並沒有成為人類探索系外行星的熱門方向。 來自系外行星磁場的射電信號 真正激起人們巨大好奇心的,是在1995年日內瓦大學的Micha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利用測量恆星視向速度變化的方法,在類太陽恆星飛馬座51周圍發現了行星的存在。
-
NASA證實發現了2600顆系外行星的克卜勒望遠鏡正式進入「沉睡」
這是第一個探測我們星系中行星的太空飛行器,多年來,它的觀測證實了2600多顆系外行星的存在——其中許多可能是尋找外星生命的關鍵目標。在克卜勒之前,我們從未在太陽系之外發現過任何行星。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華盛頓科學任務理事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副局長Thomas Zurbuchen說:「作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首個行星探測任務,克卜勒望遠鏡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所有預期,為我們探索太陽系內外的生命鋪平了道路。」
-
將宣布系外行星新發現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NASA即將在美東時間2月22日下午1點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布對系外行星的新發現。
-
發現系外行星:未來引力波探測器的新用途!
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調查都是圍繞著離太陽很近的恆星或離太陽更遠的恆星展開的,這些恆星位於銀河系中央星系隆起的方向。說實話,目前還沒有人知道銀河系中行星的真正數量,也沒有人知道銀河系以外其他星系中行星的數量。
-
系外行星的發現
2019年10月,科學家們利用一個計算機模型類似發現的系外行星海王星明星不受重力影響,繞著一個巨大的黑洞,這些行星可能存在於消費光在黑洞的邊緣,大約10到30光年的黑洞,它的能量線有一個結構凍塵埃組成的尾巴。
-
十大恐怖系外行星:殭屍行星「死而復生」
二十年前,天文學家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發現一顆系外行星環繞主恆星運行,在進行深入觀測時,一些天文學家並未找到這顆系外行星,並宣稱它已「死亡」。 但在2009年,天文學家使用錢德拉望遠鏡觀測到這顆曾經死亡的系外行星TMR-1C又再度復活過來。將它稱為「殭屍行星」有些言之為過,實際上它僅是隱藏了起來。
-
什麼樣的系外行星能孕育生命?假設地球是系外行星,它會是什麼樣
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將地球當作是一顆系外行星來研究,發現它的特徵,或許可以成為研究系外行星的重要參考。因此,如果能夠在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檢測到氧氣或者甲烷,對於我們來說同樣是個好消息。和臭氧一樣,科學家通過月全食檢測到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和甲烷,也得到了地基望遠鏡的驗證。這說明,這種研究方法有效、可靠,未來將成為我們尋找系外宜居行星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