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5月26日訊(記者 張皎 攝影 盧七星)「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很多人對茶峒心生嚮往,來源於沈從文的《邊城》。蒼翠的群山、古老的渡口、清澈見底的清水江、坍圮的白塔、竹纜系的渡船、主人公翠翠和儺送純純的愛情……這裡有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沈從文先生的故居有三處,一處在青島,一處在北京,但唯有鳳凰古城這一處總會被人們認作「正宗」。這不僅因為這裡是他成長的地方,更因為走得遠了的沈從文某種意義上卻又從未離開——他的文字裡一直有湘西。
自然的,許多人也由此把鳳凰認作了湘西的代表,認作了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平和恬淡的邊城。
真正的邊城卻在另一條河邊,那條河有一個清新而質樸的名字——清水江。雖然兩條河都是沅江支流,但卻分屬不同水系,中間隔著百公裡的蔥蘢山地。
清水江的此岸是湘西茶峒,彼岸便是重慶洪安,而南面不遠就是貴州松桃。
川湘孔道,「一腳踏三省」。
這便是茶峒。
這個靜謐的古鎮,儘管被杭瑞高速、319國道「包圍」,汽車每天奔馳而過,可它每天仍是被清水江邊的鬧騰驚醒。早晨六點,霧氣繚繞的清水江被婦人用木槌敲打衣物的節奏聲驚醒。緊接著,兩岸吊腳樓的開門聲,小漁船的划水聲,炸油坨坨的吱吱聲此起彼伏。背著背簍的婦人小碎步走向拉拉渡,她們要去對面的重慶洪安鎮趕集。在這裡,時光的痕跡很輕。
茶峒是苗語地名,「茶」指漢人,「峒」是窩坨地(四周高中間鳥窩狀的地形),即漢人居住的地方。在有著31.5萬人口的花垣縣,苗族人口佔了總人口的77.3%,茶峒因為貿易往來,成為當地民族融合的窗口,自然成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兩百多年來,該地一直以茶峒為名。往上溯源,清嘉慶七年(1802)這裡稱「永綏辦茶峒保」,1923年改為「茶峒鄉」,1933年改為「茶峒鎮」。在1934年春天,沈從文寫《邊城》時,它仍是茶峒。但2005年,花垣縣根據沈從文《邊城》一書把茶峒改名為「邊城」。同年,茶峒與大河坪鄉合併為新的「邊城鎮」,共轄19個建制村。茶峒曾是沈從文的邊城,而今卻成了邊城的過往,即便如此,人們仍固執地稱它為「茶峒」。
(資料來源:瀟湘晨報 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