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畢業了,向你道別,感謝您對我的培養。我也想告訴您我畢業後的規劃,我不打算就業,我準備用五年時間幹點大事」。「你準備做什麼事能跟老師透露嗎」?
幾年前,一個畢業生離校前跟我道別時順帶豪情滿懷說了他的畢業後的打算,在我的再三追問下,終於告訴我,他要投資10萬元專職炒股。我被他所說的的「大事」驚呆了,原來他是準備通過炒股理財。問他為何有這個想法?原來是這樣的,他是財務管理專業,大三時開設過《證券投資學》這門課,除了理論講解外,還有一周的模擬實習,通過相關財務軟體進行股票、期貨、基金等金融產品買賣的仿真模擬實驗,用虛擬貨幣來考核交易的業績。
在實驗過程中,他掌握了許多實操技巧,於是他想實戰一番。說服家人後,從父母、姨姨、姑姑手中借入幾萬元資金,投入到金融市場,確實賺了幾萬元,於是他認定自己一定能通過炒股實現財務自由。畢業後究竟成效如何?我沒再跟蹤聯繫。由這個學生的引例,我們談談大學生投資理財教育的必要性。
01什麼是投資理財教育
投資理財教育是對投資理財的消費者進行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的行為。那麼,有多少大學生聽說過投資者教育?有機構專門的調查顯示:63.67%的大學生沒聽說過投資者教育,32.74%的大學生稍微了解,比較了解的大學生僅佔3.58%。
02有多少大學生參與過投資理財
近年來,不少大學生逐漸深入使用金融產品,了解投資理財知識。在某機構調研數據中,有46.63%的大學生有過投資理財行為。在投資方式方面,他們還是更偏好安全係數高的銀行存款,其次是基金、保險、股票、債券……說明大學生風險意識比較強。
03大學生理財的主要方式
我記得以前一個學生,因為很自律、很懂事,家長每年將全年生活費以及可能參加的考試培訓費、考務費一次性給她。她跟我說,每用一筆錢她都要記帳,每個月下來都要分析一下有哪些錢屬於可用可不用的,然後制定下個月的用錢計劃,為此,同寢室的同學很看不起她,認為她太錙銖必較了。
除此以外,她還把暫時不需要用的錢拿來理財,她會比較買國債還是存銀行,哪個利率高?如果提前要支取,該怎麼分配購買國債或存定期、活期的時間與金額,總之,她的帳算的非常仔細全面。理財意識我也是羞愧不如。
一般大學生認為,理財方式就是將錢存到銀行卡收利息。她認為,很多同學會願意選擇存款這種方便簡單的方式,原因是了解的理財形式不夠多,「大多數人可能還是不敢去冒險嘗試一些有風險,自己又並不太熟悉的項目,轉而可能還是偏向於存款這種低風險、可控的方式。」
在投資理財中,許多投資者會著重考慮產品的安全、服務、收益等因素。那麼,大學生對於選擇投資理財產品,會著重考慮哪些因素?根據某機構調查數據顯示:產品信譽、安全風險、收益高低是大學生比較看重的產品條件,分別佔比81.1%、78%和64.27%。這與他們投資資金來源有關,畢竟用的是生存的費用。也與他們的年齡經歷和心裡承受力有關。
04大學生怎樣接受投資理財教育
除了一日三餐和必要的購物,大學生在電話費、社交、娛樂等方面支出較大。許多學生生活費還沒被捂熱,一夜之間就回到了解放前。
大學生投資理財教育,可以讓自己對金錢的使用有一個更好規劃,有時候也可以應對一些緊急用錢的情況。
財經類學生課程體系裡多少會涉及投資理財方面的課程,比如投資學、證券投資學、公司理財、個人理財等。非財經專業大學生就不一定開設相關課程了。為了讓學生儘早有理財意識,學校可以開設這方面的選修課、拓展課等。
05大學生理財從學會記帳開始
如果沒有開設相關必修或選修課,建議所有大學生先學會對自己的收支進行記帳。
也許你認為記帳就是把自己的開支一筆一筆地記下來。其實,記帳最根本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理清必要的開支和彈性開支。通過記帳,我們會逐漸學會回顧和反思,養成在花錢之前想一想的習慣。記帳是從理財的開始,養成記帳的習慣,是培養開源節流的意識。
你不理財,財不會理你,要想儘早實現財務自由,當然首先學會理財!
關注技巧老師的空間,我們一起學點財務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