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只靠著上班的收入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很多需求了,有部分夥伴開始了創業,但創業的難很大,於是也有一部分夥伴開始了副業,但這些方法都是靠著我們自己親力親為才換取的高額回報,有夥伴就會問了,那有沒有我們少付出,不用親力親為,只需要定期進行打理就可以獲得好收益的方法呢?
答案是:當然有,投資低估值,大潛力的基金,可以在我們積累資產的同時,實現資產的自我增值。
這裡也有人會說,投資風險很大呀,再說理財的作用也不能一下子就體現出來,甚至還有人認為,只要不投資就沒有任何風險。但卻忽略了不理財,對普通人來說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那就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問題:我們工資上漲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
下面給大家舉個例子:
假設每年物價的上漲速度為4%,按我們現在的100元為例;
5年後,我們的100元,實際消費能力為81.5元;
10年後,我們的100元,實際消費能力為66.4元;
20年後,我們的100元,實際消費能力為44.2元;
30年後,我們的100元,實際消費能力為29.2元。
依次類推,我們的錢如果不進行任何的打理,它的使用能力就會逐年下降,這還是按理想值進行計算的,如果物價上漲速度大於這個值,那我們的購買能力將更進一步下降。
所以,大家都說,投資有風險,只看到了顯性風險,而隱形風險卻更高。
那我們如果要保證自己的消費能力,我們的收入水平必須大於物價上漲的速度,不然,看似我們有很多的資金,其實,將來的使用能力不一定滿足消費需求。
在農村或者年齡偏大一點的人認為,我們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是理財了,其實不然,存在銀行的收益率遠遠小於物價上漲的速率,甚至銀行的理財也不一定安全,有些理財產品不但讓人們賠進本金,更有甚者還倒欠銀行資金。
說這麼多的目的是什麼呢?幫助大家搭建系統的理財觀念,增長理財知識,會選擇合適自己的理財方法,規劃理財,實現資產的自我增值。
那具體要怎麼做呢?具體給大家送上4個小建議:
記帳,分析自己的資金收支情況;要理財,首先要將自己的財務狀況理清楚,明確各項收支,規劃收支,減少或剔除不必要的收支。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增加工作收入,實現資產增長,通過學習,提升技能,增加額外收入。規劃自己的財務,列出清單,根據清單任務,選擇合理的投資方式。比如,買房、買車、保險、小孩教育經費等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嘗試基金定投,要比存在銀行更加划算,可以根據市場波動進行自我調整。自我也會在不斷理財道路上越走越遠,資金也會向滾雪球越來越多。
想學習更多理財小知識,關注我,我們一起聊理財,讓理財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