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天牛野外識別手冊》剛印出來不久,我就一直想著要發個更正的,而且所有現在在此修訂的種類鑑定錯誤都在當年就發現了。一方面想著等等把錯誤都發現出來之後再統一更正,另一方面各種事情接踵而至好像沒有空閒也沒有心情做修訂,一拖再拖就拖到了遙遙無期。分析起來,除了不可饒恕的拖延症在作怪,總是念想著把錯誤的和正確的都展示出來,表達清楚,奢望一步到位最後導致沒有動手,這個思維方式也難辭其咎。
這一次終於鼓足勇氣,把出版社要求的二次印刷之前的修訂過程簡單展示在這裡,主要是給手頭有舊版書的人看的,方便他們用筆手動修訂一下,就不用買新印刷的書了。我還是有點想接著再單個錯誤逐個解析一番的,但此時不敢計劃,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真的發出來。
下面是直接從給出版社的word文檔拷貝粘貼過來的。
第72頁
修改為:
橙斑黃茸緣天牛Margitesluteopubensfulvidus
體長12–19.020mm。體深褐色至黑色,蟲體被覆一層淺黃色或灰黃色絨毛,前胸背板略呈不顯著前緣及後緣具毛斑,每側緣有3個毛斑,小盾片及鞘翅上的絨毛濃密。雄蟲觸角長度超過鞘翅,雌蟲觸角達鞘翅末端,柄節不顯著膨大,第3、4節末端較膨大,第6-10節各節近於等長,第11節較長。前胸背板兩側緣微弧形。小盾片小,似心臟形。鞘翅長形,兩側近於平行,末端稍窄,端緣略呈圓形。足中等大,腿節稍膨大,後足腿節不超過鞘翅末端。
觀察時間:四三到七月。分布:河南、陝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四川、貴州、雲南;朝鮮越南,韓國,日本寮國。
接受修訂後的版本為:
橙斑緣天牛Margitesluteopubens
體長12–20 mm。體深褐色至黑色,蟲體被覆一層淺黃色或灰黃色絨毛,前胸背板前緣及後緣具毛斑,每側緣有3個毛斑,小盾片及鞘翅上的絨毛濃密。雄蟲觸角長度超過鞘翅,雌蟲觸角達鞘翅末端,柄節不顯著膨大,第3、4節末端較膨大,第6-10節各節近於等長,第11節較長。前胸背板兩側緣微弧形。小盾片小,似心臟形。鞘翅長形,兩側近於平行,末端稍窄,端緣略呈圓形。足中等大,腿節稍膨大,後足腿節不超過鞘翅末端。
觀察時間:三到七月。分布:陝西、海南、雲南;越南,寮國。
第72頁
修改為:
銅色卡氏腫角天牛Neocerambyx grandiskatarinae
體長4868.0–62.5毫米76 mm。體大型,被光潔平滑的銅色絲光細絨毛。雄蟲觸角幾為長於體長的二倍,柄節肥短,約與第4節等長,以後各節漸次稍長,第11節扁狹,長為大於第3節的2倍,第3–5節端部顯著極度肥腫;雌蟲觸角約為體長的四分之三六分之五,第3–5節不肥腫,第6–10節外端稍尖突。前胸背板前端具一條深橫溝,後端有兩條深橫溝,背面具不規則粗皺脊。鞘翅光滑,在末端三分之一處具狐狸耳朵狀的斑紋,末端渾圓。前胸腹板凸片後端垂直。雌蟲腹部近圓錐形,雄蟲較寬扁。
觀察時間:三到四月六月。分布:福建、廣東、海南、雲南廣西;印度,越南,寮國。
接受修訂後的版本為:
卡氏腫角天牛Neocerambyx katarinae
體長68–76 mm。體大型,被光潔平滑的銅色絲光細絨毛。雄蟲觸角長於體長,柄節肥短,約與第4節等長,以後各節漸次稍長,第11節扁狹,長大於第3節的2倍,第3–5節端部極度肥腫;雌蟲觸角約為體長的六分之五,第3–5節不肥腫,第6–10節外端稍尖突。前胸背板前端具一條深橫溝,後端有兩條深橫溝,背面具不規則粗皺脊。鞘翅光滑,在末端三分之一處具狐狸耳朵狀的斑紋,末端渾圓。
觀察時間:三到六月。分布:廣東、海南、廣西;印度,越南,寮國。
第78頁
修改為:
缺環六斑綠虎天牛Chlorophorussimillimusarciferus
體長10.09–14.07毫米mm。體黑色,密被黃灰綠色絨毛。前胸背板具3個黑斑。每鞘翅具46個黑斑,第一1個在肩角,小;第二2個在肩角之後,鉤狀;第三3、4個在中間,第四5、6個在端部四分之一處,第三第四個黑斑粗短,均不接觸鞘縫5、6個黑斑通常互相連接。觸角短於體長。鞘翅基部僅稍稍寬於前胸,兩邊幾近平行,後緣稍斜略平切。後足腿節約伸展至鞘翅末端,後足第一跗節相當於餘下三節之總長。
觀察時間:四到十月。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廣西、四川、貴州;蒙古,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廣西、四川、貴州;蒙古,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
接受修訂後的版本為:
六斑綠虎天牛Chlorophorus simillimus
體長9–17mm。體黑色,密被灰綠色絨毛。前胸背板具3個黑斑。每鞘翅具6個黑斑,第1個在肩角,小;第2個在肩角之後,鉤狀;第3、4個在中間,第5、6個在端部四分之一處,第5、6個黑斑通常互相連接。觸角短於體長。鞘翅基部僅稍稍寬於前胸,兩邊幾近平行,後緣略平切。
觀察時間:四到十月。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廣西、四川、貴州;蒙古,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
第97-99頁 97頁第3圖跟99頁第1圖的圖片對調位置
第112頁
修改為:
Lamiinae溝脛天牛亞科
溝脛天牛亞科是種類最多的亞科,世界記錄約2萬種,超過所有天牛總數的一半。中國記錄28族3017屬約1494636種(其中48種含2亞種,10種含3亞種,2種含4/亞種)。本圖冊展示了82屬159種,也超過所有展示天牛總數的一半。
142)小灰長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aedilis
體長7.011–14.0毫米24 mm。體基底黑褐至棕褐色棕紅色,觸角各節端部和第二節整節黑色呈棕紅或深棕紅色。前胸背板被灰褐色絨毛,前端有4個汙火黃色或金黃色圓形毛斑,排成一橫列行。小盾片中部被淡色絨毛。鞘翅被黑褐,棕褐或灰色絨毛,一般灰色絨毛多分布在每翅中部及末端,各成一條寬橫帶,其餘翅面多為黑褐色或棕褐色絨毛。每一鞘翅顯現出各有兩條黑褐色深色而略斜的橫斑紋,一處於中部之前,一處於端部三分之一,以後者較顯著;此外還有稀疏的小圓斑點,以翅中央中縫區較多。在中部的灰斑內,有黑褐色小點。雄蟲觸角為體長的二倍半至三3.5倍,雌蟲觸角為體長的二2倍。前胸背板寬顯勝於長,刺突基部闊大,刺端很短兩側緣中部後有一個圓錐形的隆突。鞘翅上深橫斑處微微弓起,在每一翅上還隱約地可以看到有2、3條縱脊線鞘翅兩側近於平行,翅端鈍圓末端圓形。雌蟲腹部末端伸出長的產卵管。
寄主植物:紅松、魚鱗松、油松、華山松、櫟屬雲杉。
觀察時間:四到八月。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新疆、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俄羅斯,蒙古,朝鮮,韓國,哈薩克斯坦,土耳其;歐洲。
接受修訂後的版本為:
溝脛天牛亞科是種類最多的亞科,世界記錄約2萬種,超過所有天牛總數的一半。中國記錄28族307屬約1636種/亞種。本圖冊展示了82屬159種,也超過所有展示天牛總數的一半。
長角天牛Acanthocinus aedilis
體長11–24 mm。體基底棕紅色,觸角各節端部呈棕紅或深棕紅色。前胸背板被灰褐色絨毛,前端有4個火黃色或金黃色圓形毛斑,排成一橫行。小盾片中部被淡色絨毛。每一鞘翅各有兩條深色而略斜的橫斑紋,一處於中部之前,一處於端部三分之一,以後者較顯著;此外還有稀疏的小圓斑點,以翅中央中縫區較多。。雄蟲觸角為體長的3.5倍,雌蟲觸角為體長的2倍。前胸背板寬顯勝於長,刺突基部闊大,刺端很短。鞘翅上深橫斑處微微弓起,在每一翅上還隱約地可以看到有2、3條縱脊線,翅端鈍圓。雌蟲腹部末端伸出長的產卵管。
寄主植物:紅松、雲杉。觀察時間:四到八月。分布: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東、河南、陝西、湖北、江西;俄羅斯,蒙古,朝鮮,韓國,哈薩克斯坦,土耳其;歐洲。
第116頁
修改為:
多褶糙額驢天牛Pothyne polyplicatarugifrons
體長21-24.5mm14.0 mm左右。體近圓筒形,黑色。觸角黑色,第4至6節起各節基部具白環。前胸背面具6條紅褐色細縱條紋,背中線上的2條非常靠近,兩端連接,位於側緣上的2條同樣細長。鞘翅黑色具難以描述的紅褐色和灰色絨毛斑紋,鞘縫紅褐色,另有2條稍明顯的紅褐色縱紋,其他翅面夾雜不規則的紅褐色和灰色斑點或短條紋。頭部短,約與前胸等寬,向後傾斜。觸角細長如絲12節,遠長於體長,柄節與第四4節等長,稍短於第三3節,第五至十5-10節漸短,末節最長。前胸圓筒形。鞘翅寬於前胸,端部三分之一處開始向後狹窄,末端平截。足粗短,後足腿節略超過第一腹節後緣圓形。
觀察時間:四月5-7月。分布: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海南、雲南廣西。
接受修訂後的版本為:
多褶驢天牛Pothyne polyplicata
體長21-24.5 mm。體近圓筒形,黑色。觸角黑色,第4節起各節基部具白環。前胸背面具6條紅褐色細縱條紋,背中線上的2條非常靠近,兩端連接,位於側緣上的2條同樣細長。鞘翅黑色具難以描述的紅褐色和灰色絨毛斑紋,鞘縫紅褐色,另有2條稍明顯的紅褐色縱紋,其他翅面夾雜不規則的紅褐色和灰色斑點或短條紋。頭部短,約與前胸等寬,向後傾斜。觸角12節,遠長於體長,柄節與第4節等長,稍短於第3節,第5-10節漸短,末節最長。前胸圓筒形。鞘翅末端圓形。
觀察時間:5-7月。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
第220頁
修改為:
豎毛蓑天牛Xylorhiza adustapilosipennis
體長25.0–44.0毫米mm。全體密被棕褐色至黑色及棕黃色絨毛和黑色豎毛,乍一看特別像披了一件蓑衣(中文名由來)。頭部和觸角大部分棕黃色,具少量黑色斑紋。鞘翅大部分被棕黃色絨毛,基部和端部之前有顯著深色大型斑,整體顯示不太顯著的縱條紋,包括2條深色縱條紋。足腿節深色具淺色縱條紋,脛節和跗節色較淡。觸角短於體。前胸背板無側刺突,鞘翅末端圓。
採集月份:五至十一月。
分布:河南、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廣東、海南、香港、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寮國,泰國,柬埔寨,斯裡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接受修訂後的版本為:
豎毛蓑天牛Xylorhiza pilosipennis
體長25.0–44.0mm。全體密被棕褐色至黑色及棕黃色絨毛和黑色豎毛,乍一看特別像披了一件蓑衣(中文名由來)。頭部和觸角大部分棕黃色,具少量黑色斑紋。鞘翅大部分被棕黃色絨毛,基部和端部之前有顯著深色大型斑,整體顯示不太顯著的縱條紋,包括2條深色縱條紋。足腿節深色具淺色縱條紋,脛節和跗節色較淡。觸角短於體。前胸背板無側刺突,鞘翅末端圓。
採集月份:五至十一月。
分布:浙江、福建、廣東、海南、香港、廣西、雲南;越南,寮國。
第225頁
第二行的 黃茸緣天牛、銅色腫角天牛 改為
橙斑緣天牛、卡氏腫角天牛
第225頁
第四行的 七條驢天牛 改為
多褶驢天牛
最後一行的 蓑天牛 改為
豎毛蓑天牛
第225頁
第四行的 小灰長角天牛 改為
長角天牛
第226頁
第一行的 缺環綠虎天牛 改為
六斑綠虎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