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第8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的角逐上,可以說幾乎是兩部「媽媽」的PK。
有趣的是,這兩部影片都來自喬治亞,都是女性導演,內容也都是女性題材,一部是安娜.烏魯沙澤導演的《驚慌媽媽》,另一部是瑪麗安.卡琪瓦尼導演的《媽媽》。
最後,兩人分獲了最重要的兩個獎項,《驚慌媽媽》獲得最佳影片天壇獎,《媽媽》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影片的名字直譯過來是「媽媽」,也有翻譯成「喬治亞的女人」,感覺要更貼切一些。
影片講述了掩映在喬治亞群山環抱的一個叫古裡的村子中,女主角迪娜從少女到成為母親,以及她與三個男人坎坷而曲折的感情糾葛經歷。
相似的敘事方式與濃鬱的地域風情,讓觀眾很容易將此片與肖洛霍夫的名著《靜靜的頓河》聯想起來,只是這個故事發生在喬治亞內陸的雪山草原深處。

與1957年名導謝爾蓋.格拉西莫夫的那版《靜靜的頓河》一樣,《媽媽》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古裡村所代表的喬治亞傳統文化,包括婚俗,宗教,祭奠等等,極具地方風情。
比如在婚姻中,除了長輩指定結婚對象之外,搶婚的習俗依然存在。男人將心儀的姑娘搶到家中,造成繼承事實之後,再逼迫姑娘及其家庭承認婚事。
而更令人瞠目的,是年輕男子將包裹著子彈的信物投入女方家中,表示不同意親事就將血流滿地。
有意思的是,《媽媽》與《驚慌媽媽》的攝影指導,都是喬治亞製片人與攝影師康斯坦丁(Konstantin Esadze),他也獲得了當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最佳攝影獎。
在《媽媽》一片中,康斯坦丁用飽含情感的鏡頭語言,描繪了喬治亞壯麗的雪山與草原風光,也從側面解釋了,在當地惡劣自然環境下生存的人們的精神寄託與古老傳統的由來。
尤其那段在簡單而滄桑的當地樂器伴奏下,人們迎候逝去先輩返家習俗的情節描寫,令人動容。
蒼莽的雪山,完全被大雪覆蓋的古村,眾人舉著火把爬上山梁......
相似的場景, 令人回想起根據川端康成名篇改編的1957年版《雪國》。
《媽媽》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喬治亞影片的獨特魅力,這裡古老,粗糲,然而卻存留了生生不息的傳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