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原創,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人這一輩子,難免遇到不順和挫折。壓力也好,打擊也罷,面對生活,有些人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有些人則黯然神傷。持續的精神壓力對我們的身體是一種打擊,但是,精神壓力和癌症發生到底有沒有關係,有什麼關係,現在有定論嗎?
近日,一篇微信文章表示,乳腺癌的發生與心情有著密切關係。
筆者認為這篇文章有待討論,且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一番,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精神心理與癌症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精神壓力和癌症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聯繫」。乍一看,這句話好像沒什麼不對。在「談癌色變」的當下,我們總是傾向於把各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都與癌症扯上關係,似乎這樣就能解釋癌症發病率節節攀高的事實。
但真相用「密切的聯繫」就能解釋嗎?筆者挑選了幾篇文章,拋磚引玉。
1.2006年Nature Reviews Cancer(2015 IF= 34.244)雜誌發表了一篇生物-行為因素與腫瘤生物學關係的綜述,詳細闡述了壓力應激等精神心理因素與癌症發生、發展之間可能的內在聯繫。從神經內分泌免疫角度主要涉及兩個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V)和自主神經系統(ANS)。這篇綜述在實驗和基礎方面對壓力應激相關機制的分析有理有據,但同時作者也強調,已經「觀察」到,心理-社會因素與癌症進展之間的關係強於心理-社會因素與癌症發病之間的關係。
2.2013年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2015 IF=5.874)雜誌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回顧性分析了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 PNI)與癌症的研究歷程。作者細數了PNI在癌症領域的眾多研究:從腫瘤微環境到中樞神經調控,從動物模型到經驗之談等多個方面。這一領域仍然充滿了大量的問題,精神心理變化引起軀體變化還有待深入探索。
3.2013年BMC Public Health(2015 IF= 2.209)雜誌發表了一項英國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分析童年負性生活體驗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童年時期的壓力事件暴露可能會影響癌症風險。
4.2003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15 IF= 5.531)雜誌發表了一項meta分析,評價壓力性生活事件和乳腺癌風險的關係。研究結果不支持兩者在總的方面存在聯繫,唯有喪偶可能與乳腺癌相關。
5.2013年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5 IF=5.036)雜誌發表了一項長達15年的法國隨訪研究GAZEL,該研究納入14203名參與者,結果未發現有力證據表明抑鬱與癌症發病相關。
6.2014年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15 IF=5.569)雜誌發表了一項meta分析,評價了精神心理因素中重要的人格特徵與癌症間的關係,結果未發現個性與癌症發病和死亡風險增加存在什麼聯繫。
7.2015年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15 IF= 4.085)雜誌發表了一項包含15107名日本女性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觀察人格特徵與乳腺癌的發病風險關係。研究結果認為,個性未對乳腺的發生進展產生顯著影響。
8.2007年JAMA(2015 IF=37.684)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就心理壓力和疾病的關係進行了探討。在心理壓力與癌症方面,文章指出:在動物實驗研究中,應激在特定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也提示,應激或許能對癌症的致病過程產生影響,特別是免疫、DNA修復和細胞衰老等。就算是前瞻性研究,不同結果也存在矛盾。 通常認為精神壓力更多影響的是腫瘤進展與復發,而不在腫瘤形成期發揮作用。但這種觀點不一定能在嚴格的前瞻性研究中站得住腳。
9.2001年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 IF=59.558)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針對不同心理社會幹預對轉移性乳腺癌患者預後的影響結果存在矛盾,研究者選取支持-表達性小組治療(一種心理治療形式,由治療師主導小組,形成心理支持的情景,鼓勵參與者表達自己的情感,對疾病的擔憂及其對生活的影響)這種方式,結果發現,支持-表達性小組治療並未延長患者的生存,但可以改善心情,緩解疼痛,這種效果在心理痛苦初始就很突出的女性患者中尤為顯著。
9篇研究當然不能涵蓋所有的數據和觀點,但從這些水平參差不齊,態度或樂觀或謹慎的研究中,我們得到了什麼信息?
討論這個問題前,先講一個故事。
1793年,美國費城流行性黃熱病肆虐,有一位頂尖名醫治療了數千例患者,而他信奉的治療原則是大量放血。這種治療方式受到了當時許多專家的批評,認為其太過危險。但隨著疾病流行,這這位醫生卻對自己的療法更加有信心,他一方面堅信自己的理論正確,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療效評價手段。因此,他將每個好轉的病例都歸結為自己的功勞,每個死亡的病例都歸為病情嚴重無可救藥。這位醫生就是美國的開國元勳,《獨立宣言》的籤署人之一班傑明·拉什。
班傑明在放血治療上所犯的錯誤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中不斷重現,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可證偽性是醫學發展的巨大障礙。為什麼現代醫學要特別強調證據的重要性,要求在實驗或試驗的設計上符合嚴格的科學評價標準,一廂情願的慣性思維難辭其咎。
如何看待精神心理和癌症
從9個時間跨度長達15年的國外研究中,我們得到了什麼信息?或許有點雜亂,缺乏重點,但不難看出,對精神心理因素和癌症之間關係存在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矛盾,這不正是這一領域目前的研究現狀嗎?在這樣的矛盾之中,作為醫生,是選擇班傑明的思考方式,還是選擇敢於質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當我們在談論「壓力會讓你悄無聲息患癌」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如果將問題集中在壓力如何誘導癌症發生的時候,去大談特談精神心理負面事件如何增加癌症的復發,如何促進轉移,可能有所不妥。況且,精神心理免疫領域的基礎研究能支持[通過調節情緒等主觀因素,是有可能降低乳腺癌的發生概率的]這樣的結論嗎?
機制的研究非常重要,但要想轉化為臨床證據,還有很長很曲折的路要走。至少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有力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能給出明確的答案。那麼,在權威結論出來前,[乳腺癌的發生與心情有著密切關係]這樣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
倖存者偏差
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現象:醫生常年接觸某一類病人,如果這類病人又多身處一種環境或伴隨一種心理狀態,就會不自覺的將疾病和這些因素聯繫起來。這是醫生專業的敏感和直覺,許多重大的醫療突破都是從這裡起步,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
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倖存者偏差?
舉個乳腺科的例子。
筆者在乳腺科工作的時候,接觸了許多罹患乳腺癌的女性。在與他們溝通的過程中,隱隱覺得好像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有一段痛苦的經歷,或是婚姻不幸,或是家庭矛盾。與同科醫生交流,好像大家都有類似的感覺。
但實際的情況真如此嗎?回頭想想,好像也有很多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病人,雖然治療過程苦不堪言,但仍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努力克服。這些人是不是被有意、甚至是無意的忽略了。在醫生直覺中,精神心理負面的影響與乳腺癌發病相關的時候,這種關聯真就已經存在了嗎?
要有情懷,但更要嚴謹
精神心理負面因素到底能不能致癌。或許能,或許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即便退一萬步說,壓力與癌症的發生沒有任何關係,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也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這點應該毋庸置疑。
誠然,無論是醫療專業領域,還是面向大眾的科普領域,有關環境、精神等因素和癌症發生之間的關係永遠不缺少爭論和質疑。
「名不見經傳」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因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而一炮走紅,面對隨之而來的質疑聲,只有更加嚴謹的求證,方能為自己正名。同樣,正是爭論和質疑,才能使我們的思維和視野獲得提升。
癌症領域的專業知識可能有點「索然無味」,用風趣、幽默,甚至調侃搞怪的表達方式來闡述專業味道極濃名詞、概念、觀點,都是很好的嘗試,筆者也在不斷地向這方面努力。然而,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醫療的嚴謹性之上,科學的結論常常是保守而內斂的。不論是專業討論,還是向公眾宣教,科學和嚴謹都是懸在醫療信息傳播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自媒體和傳播平臺爆發的時代,我們有大量的機會聽到不同的聲音,這本是件好事。但是,醫療信息的傳播者不能僅僅把娛樂大眾作為自己的重任,一味地迎合「世俗智慧」,博取眼球。大眾需要的也不僅僅是聳人聽聞的標題,而是真實的思辨和洞見。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行醫之人對人生命的敬畏,不僅僅是一句安慰、一次手術,一副藥方,一種「我認為」的情懷,更需要的是科學和嚴謹的態度。行醫如是,做媒體更如是。
或許,在文末附上參考文獻,才是對醫學,對情懷最好的回答。
參考文獻:
1. Antoni MH.et al. Nat Rev Cancer 2006 Mar;6(3):240-8.
2. Green McDonald P.et al. Brain Behav Immun 2013 Mar;30 Suppl:S1-9.
3. Kelly-Irving M.et al. BMC Public Health 2013 Aug 19;13:767.
4. Duijts SF.et al. Int J Cancer 2003 Dec 20;107(6):1023-9.
5. Lemogne C.et al. Am J Epidemiol 2013 Dec 15;178(12):1712-20.
6. Jokela M.et al. Br J Cancer 2014 Apr 2;110(7):1820-4.
7. Minami Y.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5 Apr;150(3):675-84.
8. Cohen S.et al. JAMA 2007 Oct 10;298(14):1685-7.
9. Goodwin PJ.et al. N Engl J Med 2001 Dec 13;345(24):1719-26.
10.基思•斯坦諾維奇.對「偽心理學」說不[M].人民郵電出版社.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