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個屎殼郎」「你個禽獸」:同樣是帶動物的髒話,有什麼不同?

2020-12-08 騰訊網

動物是人類講故事的常見元素。即便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夾帶動物的句子,比如「你個屎殼郎」「鶴立雞群」「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有的是諺語或成語,有的是說話者臨時創造的。人們通過比喻、轉喻或隱喻等修辭方法,將動物的外貌、習性等特徵加以概括,用來形容人、人的行為或人類社會的某一些方面。這就是一種動物的修辭。

只有將人類歷史拉長,將學科領域擴寬,我們才更可能理解人類是如何從動物身上尋找寓言進行動物修辭,而當這些寓言形成後,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思考和行動。

在本組專題中,我們選擇了螞蟻、大象、烏鴉、狼和兔子,共五類動物。我們將在接下來幾天依次推送(今日已推送「狼」,可移步頭條打開),敬請期待!

下文為本專題開篇綜述——「動物的兩個身體」。

2020年11月14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動物的修辭」專題

公號推送預告見文末~

撰文丨羅東

借用德國歷史學家康託洛維茨(Ernst Kantorowicz)研究的英國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流行概念「國王的兩個身體」,我們也可以說,動物同樣有兩個身體,一個是以生存、繁衍或歡愉為最終目標的血肉之軀,生於繁衍,死於呼吸停止,而另一個則是某個特徵被抽離出來,由語言文字圖像表述的不死之軀。從血肉之軀轉向不死之軀,是人用修辭完成的。

人性高於動物性。人類似乎恥於將人與動物的血肉之軀比較,而是擅長將動物的外貌、習性等特徵加以概括,產生不死之軀,用來形容人、人的行為或人類社會的某一些方面。這是主要的不死之軀,但不是全部。

01

找回「血肉之軀」

一個人可能嘻嘻哈哈勉強接受被指「你個屎殼郎」「鼠目寸光」,如果不接受,也往往是因為不贊同被人說骯髒、糟糕或缺乏見識,也就是動物隱喻的內容。當事人不會詫異於有人用動物的特徵形容人。然而,極少有人能接受被指「動物性」「禽獸不如」——顯而易見,那意味著「沒有人性」。人類能接受動物與人進行比較的,實際上只是它們的不死之軀,而不是血肉之軀。

宋代《柳塘呼犢圖》(佚名)中的農人與牛。

不死之軀來自人的經驗。它的基本邏輯是「歸納」。當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黃牛是踏實的、狼是兇險的,不死之軀就在諺語、成語中誕生了。確實,我們在表達中加入不死之軀作為修飾,在讓語言更含蓄或更高漲的同時,也沒失去人在動物面前的「高貴」。雖然提到動物,也用它打了比喻,但用的只是不死之軀。用中國的老話說,不死之軀是人文的,能「以化成天下」。而血肉之軀卻以生存、繁衍或歡愉為最終目標,上不了人的臺面,是野蠻的。

同樣地,在研究上,我們一方面痴迷於製造和使用「薛丁格的貓」「黑天鵝事件」「蝴蝶效應」等有動物修辭的術語,另一方面卻不太同意像研究動物一樣對人類社會進行生物學研究。

32年前,在美國科學促進會1978年度會議上,社會生物學的奠基人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Wilson)就因此遭到抗議。有一位憤怒的年輕人突然上前,將一罐冰水倒在了他的頭上。在20世紀世界科學史上,像這樣的抗議極為罕見,很少有科學家只因為他的學術觀點而遭到讀者的人身攻擊。在當時,威爾遜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中譯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作者。這本書在1975年一出版就不斷被批評。威爾遜提出人的行為、人類的社會進化主要取決於天性,而不是文化積累。人們擔心將人類還原於動物天性、基因,必然會成為有人為性別不平等、種族膚色偏見辯護的一個藉口。的確,恰如陳嘉映在《哲學·科學·常識》中也注意到的,近代以來,科學的受眾地位超越哲學不斷上升,而這可能使人擔心,用研究自然的科學研究人類社會,一旦得出不受歡迎的觀點,科學的正當性可能使它不能被駁斥。

不過歸根結底,這大概也是因為我們受制於所謂的「人類中心主義」思考傳統。人性意味著克制、合作,人會為了觀念而活,而動物只遵從於口腹之慾。前者高於後者。固然,在人性之上,可能還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性。神性中的動物崇拜也會讓信仰者居於動物之下。但是,這其中的前提是將動物上升為一種圖騰精神,而這其實就是動物的不死之軀。無論是在世俗世界還是神聖世界,人都高於動物的血肉之軀。

我們能看到,在動畫片等藝術創作中,對動物進行擬人化處理是比較常見的手法。在那裡,創作者讓動物開口說話、背著書包上學、進廚房做飯。相反,將人擬動物化的做法非常罕見。

倒是早在19世紀,尼採在《曙光》中思考「動物和道德性」時已經考慮讓人與動物的關係顛倒過來了,至今也是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資源。他把人拉回自然。在遙遠而漫長的人類起源早期,人與動物一樣遊蕩於野外,彼此不分伯仲,也不分貴賤,並且人還在不斷向老虎、獅子、鷹等其他動物學習求生的戰術。這些技能也就成為後人進行動物修辭的基因遺產。按照這一理解,人類就不是首先發現動物某個特徵恰好可以形容人的某一方面才進行動物修辭,而是這些特徵可能最初就只屬於這些動物。人是從它們的血肉之軀上學來的。

02

擴展「不死之軀」

當然,尼採之說只是一種哲學思辨、假想。他回答不了為何只有人在大量學習,也回答不了人的學習能力又是何處來。不過比較巧合的是,根據社會學家鄭也夫對那個倒黴的威爾遜的歸納,這位生物學家(比尼採晚出生近一個世紀)破天荒地認為,有人遺傳到了某種行為傾向,當有此傾向的人數量很多,那麼這種傾向就構成了「人性」。這些遺傳的行為傾向包括兩性分工、禁忌以及對陌生人的警惕等。而動物就可能是人最初學習的對象。在這個推演的過程中,動物的血肉之軀以另一種方式轉換為不死之軀。

這裡也得承認,即便在威爾遜之後,也並不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生物學家都同意這一觀點,彼得·裡克森(Peter Richerson)在他參與合著的《基因之外》(中譯本:浙江大學·啟真館,2017年6月)中就堅定地認為是文化而不是基因塑造了人類。但其實,威爾遜關於「人性」的看法與廣為接受的觀念相比,並不怎麼突兀,也沒有否定文化在演化中的作用。不同在於,他是在研究「人」特徵或者說「人性」的生物學基礎,將人還原到與動物的血肉之軀「動物性」比較的位置。

愛德華·希克斯(Edward Hicks)作品《和平的王國》(1830-1832)。

如果說,動物主要的不死之軀活在語言藝術中,那麼,還有一些不死之軀存在於萬物生存的邏輯裡。南宋朱熹理學講「存天理,滅人慾」,他同樣認為需要找到、體驗到萬物的共同之理,不過前提卻是「滅人慾」。與他相反的方法是承認人的欲望。於是在19世紀,研究一般有機物的生物學轉身也研究人類機理,社會科學同樣加入其中,都試圖從動物的血肉之軀中尋找能解釋人和人類社會的邏輯。

在風雲際會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思想家嚴復或許就是因為接受了這樣的看法,才在前半生、後半生發生思想轉變。

嚴復是近代中國主張社會變革的大家、前驅,學貫中西,在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期間都曾義憤填膺、揮斥方遒,而在辛亥革命之後轉向保守,一度否定民主政治,肯定袁世凱的「權威政治」。按照嚴復的看法,帝制和農業文明塑造了根深蒂固的國民性,就像有機體一樣,如果基礎不改,「其時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他的思想資源便是他翻譯的作品。其中包括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即今譯《社會學研究》)。在19世紀社會學興起之初,社會學研究多受生物學影響,認為支配有機界發展的一般規律也適用於人類,將社會的構成比擬於動物的器官。不過在黃克武、蕭功秦等歷史學家看來,嚴復並不存在「早期的改革傾向」與「後期的保守傾向」的斷裂。他從來不屬於激進的變法派或革命派,貫徹始終的是他若隱若現的漸進改良思想。

如此看來,也無法確定,是嚴復受到社會有機論的影響,還是他藉此解釋其原本的思想主張。但是,從中能看到,社會有機論可能是動物最基礎、最抽象的不死之軀。它不是在說具體動物的具體特徵,而是所有動物最普遍的特徵。而在這之上,則是種類繁多的動物修辭。同樣可以看到的是,不死之軀一旦產生,反過來也可能作用於人的觀念。

如今人們已經擴展了動物不死之軀的範圍,借用動物修辭來形容或比較人、人的行動和人類社會。它們就存在於諺語、標語,還有術語概念中。接下來,我們希望做的便是去理解人類是如何從動物身上尋找寓言並進行動物修辭的,當這些寓言形成後,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思考、行動和想像的。

——動物各篇推送預告——

在本組專題中,我們選擇了螞蟻、大象、烏鴉、狼和兔子,共五類動物。我們將在接下來幾天按篇推送(今日已推送「狼」,可移步頭條打開),敬請期待。

螞蟻建造的複雜社會讓人產生並不可行的效仿衝動;藉助狼形成的「狼性文化」,受到男性乃至現代企業推崇;烏鴉被借指以貌取人,以及產生汙名化偏見;大象經常被比作重要、龐大而被忽視的事物。如果說它們都處於現實世界,那麼兔子則跨出了這個世界,在文學藝術創作中,當作者創造了現實與異想兩個世界,帶領人類在其中穿梭的往往就是兔子。

往右滑動可依次預覽

本文原載於2020年11月14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動物的修辭」專題B02版。作者:羅東;編輯:李永博 西西;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11月7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1版~B08版

「主題」B01丨

動物的修辭

「主題」B02丨

動物的兩個身體

「主題」B03丨螞蟻 規模的象徵

「主題」B04 |

狼 商業圖騰與哲思之源的雙面鏡

「主題」B05 | 烏鴉 翱翔於毀譽之間的雙身寓言

「主題」B06丨大象 草原和房間的雙重敘事

「主題」B07

丨兔子 可可愛愛的叛逆者

「文學」B08丨《歡迎來到彈園村》 心靈的歸宿在哪裡?

點擊閱讀原文,進我們的小鋪逛逛~

相關焦點

  • 盤點名字中帶動物的,幾種中國特色美食,你知道有哪些嗎
    導語:盤點名字中帶動物的,幾種中國特色美食,你知道有哪些嗎 文/小喬聊聊美食談起美食的話相信大家都有很多話要說,可以說每個國家的美食都是多種多樣的。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底蘊很深厚的國家,它的美食文化自然也是不容忽視的。
  • 有人衝著你說髒話,你那種被冒犯的感覺從何而來?
    咒罵和宗教禁忌言辭之間的界限同樣也很模糊——比如我們可以用「讓 XXX 下地獄去吧」(damn)來咒罵別人。然而當我們考慮到倫理問題時,咒罵和其他這些言辭之間就存在足夠明顯的區別,值得我們細究區分了。在這裡,我會把重點放在那些既不是誹謗污衊詞彙、也不是宗教禁忌言語的咒罵之辭上,談一談英語和其他語言中,那些通常以性或者廁所為主題的罵人話。那麼,這些字眼有什麼特別之處?
  • 你聽過屎殼郎的故事嗎?
    大家對屎殼郎都會有所耳聞,屎殼郎的原名是蜣螂(qiāng láng),一種痴迷於推糞球的昆蟲,我們一直以來都沒有什么正面評價,有時候在評價一個人不好的時候,會把他說成是屎殼郎。雖然屎殼郎在我們這兒,沒有什么正面的評價,但是有些地方把它當成是神哦!不是負面的神,而是太陽神!屎殼郎是太陽神?你們沒有聽錯,確實是太陽神。古埃及的傳說裡,屎殼郎就是太陽神的象徵。
  • 屎殼郎你給我放下,這些便便不是給你準備的,別動我「宵夜」
    屎殼郎是公認的「地球清道夫」,沒有屎殼郎的化,可能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大屎球,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想著如何在這麼深的屎中生活,屎殼郎一生的追求就是能有一屎山屎海。我們也樂於讓屎殼郎處理我們的便便。「我們在南非有1500萬頭牛,每頭牛每天會拉12次糞便,這相當於每天產生大約5500噸牛糞。
  • 你敢跟屎殼郎比試一下,看誰能走直線嗎?
    #了不起的動物植物#你有自信跟屎殼郎比試一下嗎?不,不是比試滾糞球,那是屎殼郎賴以敷口的職業技能,沒有經驗的你肯定比不過。比個簡單的,挑一個每天你都在使用的技能跟它比比看:比賽走路,看誰能走直線。挑戰由屎殼郎提出,擔心你不敢應戰,它還給自己多加了2個要求,一是推糞球,二是倒立著走。而你,不用負重只要正常邁步往前走就行了。
  • :藏在髒話裡的文化
    必須有特定的冒犯性,「你這個樹」不能用來罵人,因為沒有冒犯感,「你這個豬」就有。2. 必須實際存在,自創的「香蕉芭拉你個哈密瓜」不行。3. 必須觸犯禁忌,把被視為私密的活動(比如性交)放到公共場合談論。4. 必須有意造成聽者的震驚/憤怒/不自在。5. 必須是大眾廣泛認同的「粘溼噁心」東西。
  • 兒子要養屎殼郎
    一天晚上睡前,兒子央求我給他養個寵物,我問養什麼,他說要養屎殼郎。我睜大了眼睛連問了好幾遍才確認他所謂的「寵物」真的是屎殼郎。我就問他,你為什麼突然要養屎殼郎?你知道什麼是屎殼郎嗎?你了解它嗎?你知道怎麼養嗎?兒子對我連珠炮似的問題波瀾不驚,反而向我娓娓道來他所知道的屎殼郎。
  • 日語裡也有髒話,你都知道嗎?
    我的小夥伴和我開玩笑說,每個人學習新的語言的時候,最開始學會的就是髒話。這個在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就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Fuck」「Shit」等,但是有一種語言確實一種例外,那就是日語,你很少會在日語中聽到攜帶某器官或者某行為的一些髒話,也很少會去問候別人的家人。
  • 古埃及的太陽神,或許是個屎殼郎
    我們看不上眼的屎殼郎,在古埃及人看來意義非凡。古埃及人崇拜聖甲蟲,認為聖甲蟲就是太陽神的化身,可是,這個聖甲蟲看起來,怎麼這麼。。。眼熟?這不就是推糞球的屎殼郎嗎?1|聖甲蟲崇拜的源由聖甲蟲崇拜來源於一個美麗的誤會。
  • 髒話,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關於髒話,眾所周知的一件事情是:青少年愛說髒話;男人比女人愛說髒話;缺乏教養的人愛說髒話;還有就是,人在氣憤的時候,容易說髒話……總而言之,說不說髒話,似乎與自我控制力有關。一個人需要較強的自我控制力,才不至於說髒話。
  • 屎殼郎推糞球為什麼?帶你了解屎殼郎的秘密
    屎殼郎是蜣螂的俗稱,屬於金龜科蜣螂亞科,也有很多人叫它屎虼(gè)螂、屎比房、推丸、裹糞牛、滾糞牛、滾糞郎等。世界有2萬多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
  • 髒話與xxx與嗶嗶嗶藝術
    她氣壞了,衝過去踢著車輪胎,把她知道的所有英語裡的髒話都用了一遍。發洩完之後,她非常興奮,心裡有個聲音在跟自己說: 我學成了。 這是她從來做不到的事: 罵人,用髒話表達自己的憤怒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我跟她的感受太相似了:從小就被教育說髒話是不好的 ,不體面,不優雅。
  • 「屎殼郎」不僅有用,還能吃呢
    原創 吳小咖是個好孩子 物種日曆「蜣螂」這個詞有點陌生,但它的別稱「屎殼郎」一定是每個人都聽過的名字。無論是由於「屎殼郎」這樣接地氣兒的暱稱,還是由於古埃及人神秘古老的傳說,你或許會把別的蟲子誤叫成「屎殼郎」,但很少會把真的「屎殼郎」錯叫成別的蟲子。
  • 名不見經傳的屎殼郎,在人們嘴裡,卻是精彩不斷
    其實,屎殼郎在生態系統的平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種子的二次傳播,傳粉,對有害生物的控制以及寄生蟲的中間宿主等方面,具有廣闊的研究開發以及應用前景,在仿生學上也有重大的意義,有「自然界的清道夫」的稱號 。因為常見,因為熟悉,所在在我們的日常俗語中,總能見到屎殼郎的影子。
  • 屎殼郎是古埃及的聖甲蟲,還能星辰定位?你不知道它推糞球多努力
    屎殼郎推糞球一直是科學家們致力研究的問題,因為這個小傢伙太神奇了。它們不管離自己的巢穴有多遠,都能選擇兩地間最短的路線回家。而且經過「長途跋涉」它們的糞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圓。一個小甲蟲怎麼推得動這麼大這麼圓,重於自己身體幾百倍的東西呢?
  • 屎殼郎是古埃及的聖甲蟲,還能星辰定位?你不知道它推糞球多努力
    屎殼郎這種小蟲子,雖然是推糞球的,但獲得了人們的一致喜愛,稱讚它為「自然界的清道夫」。在這種圓圓黑黑的蟲子中,應該也只有屎殼郎不是被大家害怕討厭的。正式認識一下屎殼郎,它有大名的,叫蜣螂。不過大家一直將它稱作屎殼郎,通俗易懂又好記。
  • 小學生《髒話風波》火了,百字作文20個成語,老師看後開心一整天
    這不,就有一個五年級孩子寫的作文火了,自曝了班級裡的「髒話風波」,一篇百字作文裡約有二十個成語。作文的名稱很簡單,叫《髒話風波》,我們略微瀏覽一下,這篇作文給人的感覺還是很認真的。雖然有些塗改,但是每一個都寫得很規整,段落也非常清晰,標題也具有吸引力,讓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 擁有「超能力」的屎殼郎,曾被萬人敬仰,我們看不一樣的屎殼郎
    在此「牛屎危機」中,屎殼郎們作出了自己無比輝煌的成績。而同樣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的資深昆蟲學家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在南非有1500萬頭牛,每頭牛每天會拉12次糞便,這相當於每天產生大約5500噸牛糞。如果沒有屎殼郎,我們都會生活在齊膝深甚至是齊肩深的牛糞中,而且這還是我們沒有考慮大象糞便的情況。」
  • 屎殼郎的學名很有文化氣息?變裝能力最強的是哪種蟲子?與你侃侃...
    最盼夏夜涼如水,悄步撫草為蟲行……」這個時節,你是否經常會在入夜以後聽見秋蟲鳴叫?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昆蟲學家介紹,上海有許多著名「甲蟲」,比如金龜子、天牛、象鼻蟲等,這種鞘翅目昆蟲是動物中種類最多的類群,以下這10種甲蟲都屬於上海特產。「密點白條天牛」,是昔日上海弄堂裡男孩子們最愛抓的品種。
  • 「屎殼郎」不僅有用,還能吃呢!
    來源: 物種日曆 「蜣螂」這個詞有點陌生,但它的別稱「屎殼郎」一定是每個人都聽過的名字。無論是由於「屎殼郎」這樣接地氣兒的暱稱,還是由於古埃及人神秘古老的傳說,你或許會把別的蟲子誤叫成「屎殼郎」,但很少會把真的「屎殼郎」錯叫成別的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