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說起倫敦,你最先會想到什麼,是貝克街221B?是狄更斯筆下那個霧都?還是披頭四樂隊?倫敦並非總是那麼高冷文藝,如今的倫敦已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以及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除了金融業這一老牌經濟支柱以外,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了席捲倫敦的一股新風潮。
大本鐘
倫敦,從歷史的迷霧中走來
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漫步於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聆聽大本鐘每隔十五分鐘便會響起的沉重而震撼的威斯敏斯特鐘聲。在迷濛的霧都,大本鐘歷經了無數個十五分鐘,也見證了倫敦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近千年來,英國的王權與民權傾迭,可不論是君主專制還是君主立憲制,絕對都跳不開一個關鍵詞彙「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的原意為「倫敦西郊」,自從11世紀國王愛德華看中了倫敦這塊風水寶地,處於倫敦西郊的威斯敏斯特就此背負上英國的命運。
倫敦作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首都自古便是令人矚目的重要城市,至今已經有大約兩千年的歷史。雖然倫敦最早的起源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不少人認為倫敦是羅馬人建立的。但是,考古研究顯示,在羅馬人到這個地方之前,這裡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
倫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同時,旅遊業是英國最大的產業之一,吸引全球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而倫敦是全球最繁忙的旅遊城市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也為倫敦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大本鐘、倫敦眼、塔橋、大英博物館、白金漢宮等等都是遊客們的必經之地。
倫敦街景
「一平方英裡」的金融城
今天的倫敦已然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與紐約、日本齊名為是世界三大全球性金融中心。金融業成為倫敦最重要的經濟支柱,這就不得不說說「倫敦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the City)」一詞,既是一個地方,又是一個行業。它地處於倫敦最古老的街區,稱作「一平方英裡(Square Mile)」,自羅馬時代起人們就在此定居,四周曾被中世紀的城牆包圍,在其中心位置的就是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很多世紀以來,這一居民區和商業區接待了眾多商人和銀行家在此從事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
到工業革命之前,倫敦就已經成長為世界首要的金融中心,而倫敦城則是這個中心的硬核,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都聚集於此。二戰之後,由於英國本身經濟的衰退,以及倫敦城內的銀行家們過於自負,懶於改變傳統操作模式,加之競爭對手的崛起,倫敦城的國際地位不斷跌落。
倫敦街景
1986年的10月27日,在柴契爾內閣的幹預下,金融城實施了「金融大改革」(Big Bang):解除管制、引入競爭,將此前極為封閉的金融城推向全球市場。改革後,外國財團被允許購買英國上市企業,倫敦金融城投資銀行和經紀公司的構成和所有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倫敦金融業獲得新生,並成為國際金融「發動機」。
倫敦城是世界上金融機構最為密集的地方,這裡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市場和國際保險市場,有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黃金市場,而且,這裡的歐洲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在國際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英格蘭銀行,一座沒有窗戶的堡壘似的八層大廈,這就是被稱為「銀行之王」的英國中央銀行,在其周邊圍繞著超過六百家國內外銀行。
與英格蘭銀行相毗鄰的是倫敦股票交易所,它是一棟豎火柴盒形的現代化建築。倫敦股票交易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可稱得上是世界證券交易的鼻祖。其股票交易量位於紐約和東京之後,居世界第三位。
國會大廈
商品交易行業在倫敦城內也是一個古老行業,我們能透過文學作品和銀幕上熟悉商品交易時公開叫價的熱鬧場面。時代在進步,1988年6月之後,這種做法不復存在,被電子屏幕報價所取代。改頭換面之後的倫敦商品交易所更名為倫敦期貨與期權交易所,生意更加興隆了,成交量日益壯大。
倫敦黃金市場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黃金市場,黃金交易量一度達到世界黃金交易總量的80%,它的市場交易量和價格對其他黃金市場的交易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反映黃金行市的晴雨表。
倫敦城的勞埃德(LIOYD'S,勞合社)是一個國際性保險市場,曾是世界保險業中資金最雄厚、保險費收入最高的保險壟斷組織。但是由於保險市場的競爭加劇,勞埃德已只能佔到整個保險市場1%的份額。然而,它仍然擁有全世界大約25%的海上保險,而且它還是世界主要的再保險中心,因此倫敦城的保險市場仍是國際保險行業的一號種子選手。
泰晤士河一角
「金絲雀碼頭」和「西區」崛起
近年來,倫敦金融城的業務已經陸續擴展到倫敦金融城以外,這與紐約華爾街的誇張方式有異曲同工之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主要的金融公司已在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設立經營機構,現代摩天大樓集中建造在倫敦以前碼頭的原址上,倫敦金融城往東約三英裡。倫敦西區(West End),即倫敦金融城往西一到兩英裡的地方,已成為其他金融服務公司的所在地,如對衝基金、私募股票基金和私人理財公司等。今天,倫敦金融服務批發行業的工作,67%在倫敦金融城,14%在金絲雀碼頭,而19%在西區。
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地處金融城東邊不遠的地方,面積不大,卻矗立著數幢幾十層的高樓。從樓頂上的HSBC、Barclays、Citibank等廣告牌可以看出,這兒也是金融機構扎堆的地方,因此也被叫做金融城。與「一平方英裡」不同的是,這兒的樓群都是近20年內建起來的,規劃更新,設計也更現代化。因此有人把這兒稱為「新金融城」,與「一平方英裡」那邊的「老金融城」遙相呼應。
倫敦車站
「創意」成為倫敦新名片
威廉王子今年訪華主推的是「創意英倫」的概念,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倫敦。從工業中心到金融中心,再到文化創意中心,倫敦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華麗轉身。
早在1997年,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提出了發展了英國創意產業,一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由此誕生了,布萊爾親自擔任工作組主席,並專門成立了一個文化、媒體與體育部,分管創意產業。
倫敦本就是世界金融之都,政府的倡導、法律的護航,風險投資於是紛紛看好襁褓中的創意;還有,世界一流的高校開設了更多、更具有領先潮流的創意課程;倫敦擁有全英國最多的高等教育人才,尤其是創意藝術課程排在全球前三位。於是,這座城市雲集了掌握300多種語言的世界各地人士,有了40多萬人的創意大軍, 風險投資是其他產業的兩倍:這一切,都是創意的源泉。
英國每年因創意獲得的收入達到800億英鎊,給16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而倫敦就是其中的領頭羊。
(責任編輯:黃婧,編輯:徐蓓清 huangjing@cfic.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