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城有個很霸氣的英文名:The City of London。
聽到名字,很多人都會以為The City of London是倫敦城的意思,但它指代的卻是一個1平方英裡 (2.6平方公裡) 左右的地塊,所以又被稱為「The Square Mile」,倫敦市最初就是從這裡開始建立,慢慢擴張開來的。
(金融城及其城徽)
紐約有華爾街,倫敦有金融城,金融城是全世界的金融樞紐,即使經歷了脫歐,金融城還是非常堅挺,而且擁有許多重量級的金融機構:
英格蘭銀行(相當於英國的央行,發行英鎊、調節利率)、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勞埃德銀行集團(Lloyds Banking Group),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寶誠保險公司(Prudential),Aviva、UBS Capital、MacQuarie Bank等3000多家銀行金融機構辦事處。還有聯合利華(Unilever),彭博等眾多頂級機構的總部都在這裡!還有世界級的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在這裡設立總部!
所以,整個一平方公裡的居民不過1萬人,但是卻有48.3萬人每天來這裡的25000家公司上班,主要就職於金融和專業服務行業(2018年2月數據)。他們大多都是高學歷高收入,而且能夠高效產出,平均一人的年產值為12.5萬英鎊,是英國平均值的三倍。
據統計,倫敦金融城這個小小的一平方公裡就佔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近3%,真的也就不奇怪了。
於是乎,這裡一直是比拼城市天際線與最高樓的地方,不出10年,「小黃瓜」(The Gherki)看起來就是「迷你小黃瓜」了。
(現狀↑)
(2025年↑)
為什麼金融城能持續強勁增長?這裡與大家分享幾個我們的見解:
作為金融城,支柱產業就是金融,而金融一向是一個國家最應該被監管的產業,倫敦在這個方面做了很多制度上的創新。首先,在柴契爾時代,倫敦各金融市場通過了「金融大改革」(Big Bang),解除了管制。改革讓金融城廢除了固定佣金制、廢除了一些對金融機構的限制法規,並逐漸降低了外國機構進入英國市場的門檻。此後,倫敦金融城投資銀行和經紀公司的構成和所有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業法規也有助於人才流入。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高技能人才的擴充。以前,與投資銀行家和基金經理人一起工作的,可能是與他們自己相似的人,即牛津大學(Oxford)和劍橋大學(Cambridge)的文科畢業生,但隨著改革的推行,大量外國金融從業人員湧入倫敦,現在他們旁邊坐的有可能是亞塞拜然的數學奇才。這形成了另一個良性循環:金融城裡的國際人才越優秀,倫敦競爭優勢就越強;優勢越強,吸引的新鮮人才就越多,這不但給金融城帶來了新鮮血液,更給整個倫敦帶來了多元文化的衝擊。
人才的擴充與多元對於辦公場所也有了不一樣的需求,因為這群人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開會和相互協作,金融城內的辦公空間也更加多元、更加流動,辦公物業也越來越像「酒店」,更注重服務和體驗,並需要起到傳播企業文化和深化品牌形象的作用。
所以,正是因為破除了競爭壁壘,倫敦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極具競爭力的人才和資本。據2018年初的統計數字,因為具有活力的金融城環境,進駐金融城的公司達1200家!淨新進入的公司達375家。即使脫歐,也改變不了金融城內就業人口持續上升的趨勢。
金融城內大大小小一共有近25000家公司,主要分布於金融與專業服務行業,在金融街附近,就是科技中心,Shoreditch,Silicon Roundabout,也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Tech City。
說起Tech City, 思科、英特爾、亞馬遜、彭博、推特、高通等2000多家公司都入駐於此,僅2011年就有200多家科技企業將總部定在倫敦科技城(Tech City)。比如:亞馬遜歐洲總部大樓就在Shoreditch,在2017年底竣工後,也新增了5000個工作崗位。
下一個十年,倫敦的數字科技行業將以每年5.1%的速度增長,到2024年,再額外創造120億的經濟產出和46000的新工作崗位。
在這緊湊的空間內,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業彼此碰撞,行業的交叉融合也在進一步發展,所以,新的多樣化商業生態逐漸形成,比如:許多頗具規模的金融服務組織現在已經僱傭了相當數量的技術專家,一些管理諮詢公司設立了技術支持部門,甚至有一些「金融技術」(Fintech)行業的公司逐漸崛起,它們專門為金融行業提供技術服務。
2017年,德勤發布的關於全球新興家4個Fintech中心的分析報告,倫敦排名世界第一,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測算,2015年,英國的FinTech市場規模大約是66億英鎊,僱員數量61000人,國內投資總額達5.24億英鎊,其涵蓋了支付(54%)、信貸(20%)、保險(8%)和投資管理(12%)等諸多領域。
這種全球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也得益於金融城與科技創業城在物理距離上的鄰近。
不僅是金融技術型的公司,更多的「新物種」噴薄而出,行業邊界逐漸模糊,而如果定義不了行業,那傳統按行業所設計的辦公空間就已經不適用了,空間更需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適應其辦公商務需求。
融合的行業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空間被打碎,一個街區甚至一棟建築內部就有無數種體驗(工作、休閒、社交、居住等),充分創造出多元、社交的可能性。同時,在金融城中,除了匹配的第三空間,比如金融城匯聚了不計其數的或知名或個性的咖啡店,遍布大街小巷高樓大廈;
還有14片綠地,與市政經典,如市政廳廳畫廊、聖保羅的大教堂、塔橋等等著名的標誌建築,新舊交融,也讓工作者與居民能休閒放鬆,並有機會相互偶遇交流。
據統計,金融城內大約有25000個大大小小的公司,大型企業(員工人數超過250個人)只有240家,不過它們的規模非常之大,大企業僱員的總數超過了金融城總員工數量的50%!而其餘的99%都是中小型企業,他們每家公司雖然僱員不多,但為金融城增強了城市的活力,創造了就業機會,為大企業輸送了不少創新及人力資源。
論其原因,技術起了重大作用。最明顯的是,新的電腦系統讓倫敦股票和衍生品交易始終保持競爭力。技術也讓市場民主化。現在用相對低成本就能獲得數據,這意味著,若你想做出業績,再也不必為某家大機構工作。如果成立一家對衝基金,投資銀行將為你提供融資槓桿、股票借出、交易處理和投資建議。
一個產業集聚是否有活力,就看其小企業的數量。可以這樣形象地說,如果產業系統是海洋,大企業就是鯊魚,而小企業就是蝦米,一個城市是否有競爭力,就看其初創企業的數量;而同時,如果城市需要構建自己的產業競爭力,培養當地的小企業是最經濟的方式。
金融城對中小企業給了不少政策優惠:比如報稅的便捷設置、提供高達2000英鎊的就業津貼,以及其他稅收減免和獎勵措施,包括給到更優惠的共享辦公空間。
比如,在即將落成的倫敦最高樓:22 Bishopsgate,在第七層樓就提供了整層的共享辦公空間,以低廉的價格租給中小企業。而這一措施(提供廉價的共享空間)今後可能會作為金融城辦公建築的強制要求。
作為全球的金融行業的創新區,倫敦金融城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們一起去探索。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們也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