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催眠大師》中,心理學專家將病人催眠。
溫州網訊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日前溫州市心理衛生中心、市人民醫院對溫州居民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溫州有睡眠障礙的人群約佔總人口的四成。其中中老年人佔六成以上。
睡眠障礙雖可用自我調節法調整睡眠,但嚴重失眠還需尋找心理醫師進行診療,比如——用催眠術的方法來治療失眠。
「催眠術」一直讓人好奇不已,並被傳得神乎其神:比如,它可以讓人進入無意識狀態,讓被催眠者聽從指令跳舞唱歌,然後清醒後渾然不覺。還有傳言,稱催眠可以讓人回憶起前世的記憶,看到自己兒時發生的事情。在廈門等地甚至辦起了催眠師培訓班……是否真的如此神奇?
記者前往附二醫心理科門診,找到心理醫生戴王磊做了一番「催眠體驗」。
【記者體驗一】催眠能讓人無意識地聽催眠師的指示?
昨日下午,戴王磊讓助手關閉室內所有的燈光和窗戶,直至一片漆黑。而後,記者被安排坐在一張有靠背的椅子上。隨後,他掏出一支帶有燈的筆,在暗室中舉於記者眼前。
「現在,你看著我手上這支筆的燈,盯著看,繼續看,看著它……現在你眼皮有點累,你繼續盯著看,不要眨眼睛,累的話閉上眼睛……」
記者始終盯著光源,慢慢地,發現光源逐漸分散,變成了一個黃色光球。眼皮越來越沉重,最終受不了而閉上了。
「現在你動一下你的右手,右手很重,動不了,動不了就不要動;現在抬一下你的左手,你的左手很沉重,抬不起來就不要抬,左手很累,我不想動,什麼都不想動……」戴醫生一直重複地進行暗示,當他讓記者抬手的時候,記者感覺只能夠稍微動一下手指,兩隻手的確很沉重,無法動彈。
「我現在正坐在溫暖的陽光下,陽光正照在我的臉上;臉,暖暖的,似乎有,花的香,風,吹在臉上,很愜意;我很想睡,我眼睛睜不開,我不想動,我兩隻手沒有力氣,我現在很放鬆,我沒有心事,我就像躺在媽媽的懷裡,就像媽媽抱著我一樣,我感覺很溫馨,我很平靜,我很放鬆;我只想好好地休息,我沒有煩惱;陽光很溫暖,風很柔和,花很香,我只想靜靜地坐一會……」
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就感覺整個人很放鬆,好像被帶進了戴醫生描述的場景中。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現在從十數到一,數到一的時候,把眼睛睜開。」靜靜地坐了一會後,戴醫生準備喚醒被催眠的記者,「十、九……一,好,把眼睛睜開,我們清醒了。」
清醒後的記者回憶,意識並沒有徹底的模糊,完全能夠清楚記得戴王磊說的話,但在他發出將手移動的指令時,只能稍微讓手動一點點身體卻非常沉重。但全身似乎沒有力氣,意識雖然清醒,但無法動彈,也不想動彈。
最後在似睡非睡的意識下被喚醒過來。
解析:潛意識有防禦機制,做不到完全控制「被催眠者」
「失眠、社交恐慌、強迫症、抑鬱症等輕度的心理障礙,都可以用催眠術來治療。」戴王磊說。但對於失眠症狀,一般將患者催眠到睡眠狀態即可。而對於其他心理障礙,則需在催眠狀態下不斷強化積極的心理暗示。
戴王磊有一個患者重度潔癖,覺得自己衣服鞋子都很髒,覺得根本洗不乾淨,衣褲鞋襪全部穿一次就扔,連手機也是。戴王磊在對其催眠後,反覆說:「我的衣服很乾淨,一點都不髒,髒了我可以洗,也洗得很乾淨,是的,它們都很乾淨,一點都不髒……」他解釋,病人在清醒狀況下,根本聽不進醫生這番「嘮叨」,而在催眠中,潛意識中的防禦機制打開,這個暗示會神奇地進入潛意識,改變對方潛意識中的錯誤想法。
但如此催眠會不會竊取病人隱私?比如,讓病人喪失意識,說出銀行卡密碼?戴王磊說,這個有誇張的成分:「人的潛意識也是有防禦機制的,一些催眠表演中,被催眠者聽取催眠暗示,會跳舞、唱歌、做出拉提琴、打球的動作,這是因為他們潛意識中認為這樣的行為無害才會去做。但問銀行卡密碼會一下子擊中潛意識中的防禦線,對方會立馬拒絕掉。」
他還談到市面上的催眠師培訓機構並不靠譜,我國並沒有統一的官方的催眠師證書認定。只有擁有心理諮詢師證件的人,才有使用催眠術用於醫學臨床治療的資格。
【記者體驗二】催眠會看到前世情景?
據一些傳說,催眠會喚醒前世記憶,會看到之前好幾世的影像,這個靠譜嗎?戴王磊說,這個稱之為「自由聯想」精神分析法,大家往往將其與催眠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差別極大。並且,「自由聯想」分析法能夠看到「前世」這一說法是「唯心」學說,不足為信。不過,它的確能讓人回憶自己的兒時。
聊到此處,戴王磊冷不丁問記者:「你家在哪兒?」記者一愣:「在龍灣。」他緩慢問:「家附近有什麼?」記者答:「有個公交車站。」接著,他再問:「那你小時候的家呢?」「多大的時候?」「很小的時候。」他說。
此刻,透過診室的窗戶可以看到遠處的高樓和藍天,記者盯著此景,似乎看到了小時候家裡所在的院子和院中的大門。答道:「是個院子,我家在其中一個樓房裡,是二樓的一間。」
接著,我們有了如下對話:
「你家裡的門是木頭的嗎?」戴王磊問。
「是的。」
「什麼顏色?」
「黑褐色。」
「門上是不是有一些圖案?」
「沒有,但是門很舊。」
「門上還有什麼印象很深的?」他問。
記者思緒一陣飄忽,恍然記起大概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次父母出去了,自己透過門上一條很大的裂縫往外看的往事,但不太記得看到了什麼。戴王磊隨即岔開話題問別的,問記者是在什麼情況下往外看,又為什麼想往外看,特別想看到些什麼。記者在他的引導下逐漸回憶起門外是一個小夥伴在玩一個塑膠水管的情景。「他叫什麼名字?能記起來嗎?」記者肯定地答出他的小名:「叫二寶。」
回到現實中的記者特別驚訝,才意識到剛才被戴王磊醫師進行了一次「自由聯想」分析法,但奇怪的是,記者雖能記得三四歲時家中的情景,但這個片段,以及這個小名二寶的小夥伴,早已忘得一乾二淨。而這次,記者甚至連那個孩子的長相都清晰地回憶了起來。
解析:所有的往事其實都在腦海裡,只是記不起來了,並不是遺忘
「所有的往事其實都在腦海裡,只是記不起來了,並不是遺忘。」戴王磊解釋。許多人成年後的精神疾病,都源於兒時,主要是3-6歲時的心理創傷。因為意識中的防禦機制,病人將這些帶來傷害的痛苦回憶「選擇性遺忘」。但是,對於人格障礙、精神分裂、反社會人格障礙等重症精神疾病,有必要利用「自由聯想」精神分析法,挖出當年的傷疤,讓這些往事曬出來,才能夠對症下藥將疾病治好。
戴王磊介紹,有個30來歲在市區工作的病人,一直莫名其妙地有著社交障礙,並且非常害怕老家村子中一名近五十歲的老年人,看見那位老人就渾身發抖,拔腿就跑。經過「自由聯想」才找到緣由,原來這個病人兒時逃票看電影,被這個老人抓到了,受到了對方嚴厲的呵斥,並受到了嚴重懲罰。
還有一位撒謊成性的病人,也是因為兒時講實話被父母責打而導致的心理障礙。對方均在回憶起往事後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番事兒啊!」
這和催眠療法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患者始終保持清醒,並沒有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記者詢問,那為什麼不尋找成年時痛苦回憶的根源,而要挖掘兒時的記憶?戴王磊說,成年時的痛苦對人格、精神上的刺激並不大,可以自愈,也不會忘記。而人在幼年,因內心脆弱,當時的一點傷害都可能造成一生的影響。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