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首都奈洛比,傳音的專賣店裡,銷售員向客戶介紹手機的自拍功能。
南方網訊 從默默無聞到手機品牌佔據非洲近一半市場,再到今年9月30日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傳音」)紮根非洲十多年,與當地人一起奮鬥成長,打造出受到當地消費者認可、合作者信任的民族品牌。
信任度,是衡量中國民族品牌海外影響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越來越多在海外的中國企業意識到:扭轉中國產品「價廉質次」的傳統海外形象,在海外消費者和利益相關方心中重建影響力和信任,成為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的關鍵。
在海外發展,廣東的民族品牌遇到了哪些挑戰和困難?如何提升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怎樣建立起與利益相關方的共贏關係、情感共鳴?……「窺一斑而知全豹」,南方日報記者日前在非洲走訪了廣東企業傳音,以該企業在非洲的發展經歷來解答上述問題。
從「零」做起
改變中國產品刻板印象
「您好,請問有沒有興趣了解下我們的產品……」「中國的產品?對不起,我不感興趣。」
十多年前,傳音創始團隊成員俞衛國來到東非地區開拓市場,那時雖然非洲手機普及率不高,但也意味著市場前景廣闊。俞衛國背著公司生產的手機四處談合作,經常碰一鼻子灰,有時甚至被當地門店趕出來。
「產品沒知名度唄。」俞衛國回憶說,還有一個大的背景是,當時中國產品口碑不好,給非洲人留下「價廉質次」的印象。
更早以前,「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很多是抱著簡單貿易的心態進入非洲市場。「賺快錢」的目的,使其不重視產品質量,久而久之讓非洲人產生了不信任感。
而當傳統貿易的利潤逐漸變少,不少在海外的中國企業開始思索求變,打造品牌日益成為共識。
「不能有『賺快錢』的心態。」俞衛國說,只有立足當地市場,從滿足當地人實際需求出發,才能真正建立起品牌忠誠度。通過對非洲市場進行深入調研,傳音創業團隊了解到消費者在拍照、本地語言、用電等方面的痛點,並將其作為手機產品研發的方向。
產品有了,如何推廣?通過不懈的奔跑,他們「跑」來了運營商和經銷商,逐步搭建起銷售網絡。
對於當時的非洲人來說,買手機是一件「大事」,因此售後服務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傳音又引入售後服務網絡,不僅維修手機,還搭售配件,從而增強了當地消費者的安全感。就這樣,口碑一點點積累起來,產品在非洲的認可度逐步提升。
「很多在非洲打拼的中國企業負責人,私下裡交流時,都認為一定要在做品牌上發力。」傳音東非地區部副總經理王翀說,單純想靠產品差價和信息逆差賺取利潤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在衣索比亞、肯亞等國家,記者看到,從「中埃友誼路」到非洲聯盟會議中心,從「奈洛比-錫卡」高速公路到蒙內鐵路,中國援建項目的質量和速度,都給人以驚喜和震撼。「非洲兄弟對『中國製造』的改觀,也多虧了這些鮮活的中國品牌。」王翀說。
在「中國製造」進入非洲之前,來自西方國家的商品大多價格太高。「我們以前根本買不起電視機。」肯亞廣告商姆瓦萊告訴記者,隨著中國家電質量越來越好,價格又較便宜,非洲人漸漸樂意購買「中國牌」。
分享機遇
和當地人一起創業
切好的月餅上桌了。9月13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在位於肯亞奈洛比的傳音分公司,幾十名中非員工第一次共度中秋。記者在現場看到,兩國員工們分享月餅,臉上洋溢著笑容。
這種場景在前些年是很難見到的。「這些年中國員工人數多了,當地人對中國節日和文化也越來越感興趣。」傳音員工張峰說。
「我喜歡這個味道,感覺就像媽媽做的食物一樣!」嘗了一口月餅後,肯亞員工辛迪亞開心地說,「我們不是簡單地在一起工作,還有文化的交融。」
「你有沒有覺得,月餅分著吃更甜!」在吃月餅時,張峰對旁邊的同事說。
廣東有句俗語:「獨食難肥。」分享與合作,成為廣東企業與非洲兄弟共同成長的紐帶。
廣東企業與當地人分享就業機會。2011年,傳音在衣索比亞的手機工廠投產,僱傭大量的本地工人。目前該公司在非洲僱傭的本地員工比例超過95%。
「由於勞動力過剩,供需不平衡,我們很難找到工作。」傳音的衣索比亞員工阿拉扎告訴記者,大學畢業後,他曾有兩年時間沒有工作,靠家裡補貼,現在有能力養活一家六口人。
廣東企業與當地人一起創業。十多年前的一天,當姆瓦萊正在街上發廣告時,碰到了同樣背著包推銷產品的王翀。兩人簡單交談後,便有了第一次合作。
當時姆瓦萊的事業也剛起步,靠在出租屋的後院做各種展牌燈箱維持運營。「從那次相遇之後,我的命運就和中國企業交織在一起了。」姆瓦萊說。
從剛開始做宣傳物料,到後來一起背包跑市場推銷,姆瓦萊與傳音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不僅如此,如今姆瓦萊公司購買的90%的設備和材料都是「中國製造」,近40%的客戶都來自中國。
伴隨中國企業的發展,姆瓦萊的公司也躋身肯亞廣告行業的前列。姆瓦萊說,自己在中國企業身上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創新的思維,以及平等合作的理念。「我們相互幫助、共同成長,實現了『雙贏』。」
克服困難
探索非洲生存之道
「在這裡,如果你有機會吃中餐,一定要吃十二分飽。」談及早期在非洲的生活經歷,俞衛國發出一句這樣的感慨。
王翀也向記者「訴苦」。「剛來時,連吃一口中國大米都很難。」他說,非洲的整體生活環境相對不便利,也存在一些安全問題。
相較於個人生活,對於傳音等中國企業來說,當地一些政策和制度才是更大的挑戰。
「一些國家在新興產業沒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體系。」俞衛國舉例說道,以前衣索比亞對進口零配件要徵收30%的關稅,這讓他們很難生存。
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爭取政策優惠,俞衛國邀請衣索比亞相關部門、行業負責人到廣東珠三角地區考察,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工業、手機產業鏈的發展情況。
廣東之行結束後,衣索比亞相關部門決定大力發展手機製造業,並將零配件進口關稅從30%降到0.5%。如此一來,衣索比亞的中國製造企業卸下了一個「重擔」。
中國企業出海,還會遇到法律、文化體系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衝突。「比如說中國的工廠講究『傳幫帶』的師徒制,在非洲很多地方是不適用的。」王翀告訴記者,還有一些國家的法律規定:如果企業要開除本地的員工,須在發過三次警告信後。
俞衛國認為,中國品牌本地化,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本地人的文化和習俗,遵守本地法律,這樣企業在非洲才能規避一些風險,實現長遠發展。」
記者在肯亞首都奈洛比看到,該市基礎設施建設已較為完善,通信技術、共享經濟等也發展較快。「肯亞推廣4G技術也較早,如今正在迎接5G技術。」王翀說,未來在海外的中國企業將面臨更多挑戰和機遇。
■對話
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阿里夫:
靠過硬的產品樹起品牌口碑
在去非洲之前,南方日報記者在傳音深圳總部專訪了該公司外籍副總裁阿里夫。
南方日報:中國企業應該如何實現本地化?
阿里夫:在產品方面,要著重洞察當地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很多國際大品牌產品都是標準化生產,無法滿足多元需求。而一個品牌要在當地紮根,就必須從消費者的痛點出發,滿足其個性化需求。
同時,當地發展也需要培養人才,政府需要稅收,人民需要就業。作為在海外的中國企業,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就業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我們還要堅持合作共贏。如果不與當地人分享利益和機遇,「走出去」的企業是走不遠的。
南方日報:你對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未來抱有怎樣的期待?
阿里夫:我非常看好非洲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從宏觀環境看,非洲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預示著未來非洲市場將更加開放、包容。這將為中國企業遠赴非洲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但我們必須看到面臨的挑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非洲也迎來移動網際網路新浪潮,這對於手機製造業來說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在挑戰中堅持下去,抓住機遇實現新的發展,是我們今後努力的重要方向。
■記者手記
月餅分著吃更甜
剛到肯亞採訪時,適逢中秋佳節,我們都是第一次在海外過中秋節,在思鄉之餘也感到新奇。
當地時間9月13日下午4時,一場中秋茶話會在傳音肯亞分公司鳴鑼開場,幾十名中非員工聚在一起,分食月餅、交流文化,不少非洲兄弟豎起大拇指,為月餅的美味點讚。這個場景讓我們深受觸動。對於在海外的中國人來說,圓圓的月餅包裹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對於非洲兄弟來說,它承載著來自一個古老國度的燦爛文化。更為重要的是,這說明當地員工對中國文化逐漸認可和接納。
月餅,分著吃更甜。
做月餅的是一家中國餐廳,如今,在肯亞、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中式餐館越來越多,中國美食漸漸受到非洲人的喜愛。由此想到,無論是中餐館的月餅、火鍋,還是中國企業援建的路橋、高樓,以及市場上的各類中國產品,都是中國的品牌。
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這些年,中國品牌在海外的信任度正不斷提升。我們既要看到中國企業對提升民族品牌影響力的孜孜以求,也要看到未來仍然任重道遠。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王聰 黃錦輝 吳珂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張由瓊 發自肯亞奈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