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走在街上你隨便問一個具有高中學歷的人:地球表面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山?他們都可以回答你:「因為板塊運動。」但如果你繼續問:「為什麼板塊會運動?」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才知道原因。其實學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明白,不僅要知道結果,還要了解原因,今天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地球上這麼多山是怎麼來的。
地球內部構造
根據現有的理論,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巖石層、地幔層以及地核組成,其中地幔層對於地殼運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知道,地幔處由於引力大,因此溫度高,物質呈熔融狀分布,也就是說,地幔處可以像液體一樣流動。
由於地核處溫度更高,因此地幔一直被來自地核處的熱量攪動,形成熱對流,從而導致地幔物質流動。
而地幔在流動時,則會帶動上方的地殼一起移動,這就是板塊漂移。
板塊漂移一共有4種形式,不同的板塊漂移導致形成的地貌特徵完全不同。
形成裂谷、湖泊、乃至海洋的板塊漂移方式
能夠形成裂谷、湖泊、乃至海洋的板塊漂移界面叫做:離散邊界,顧名思義就是原本是連在一起的地方,由於板塊運動,兩個板塊逐漸伸展並破裂,在兩個板塊之間先是會形成裂谷,接著會形成湖泊乃至海洋。
著名的東非大裂谷、貝加爾湖以及裏海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形成的。
由於兩個板塊相互背離,因此這裡發生火山的概率比較大。
形成海溝的板塊漂移方式
能夠形成海溝的板塊漂移界面叫做:俯衝邊界。
我們知道,地球有兩類板塊,一類是大洋板塊,一類是大陸板塊。大洋板塊較薄但質量重;大陸板塊較厚但質量輕,當這兩個板塊發生碰撞時,質量較重的板塊會俯衝到質量較輕板塊的下方,久而久之會會在兩個板塊之間形成一條海溝。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轉換邊界
轉換邊界很少被人提及,因為當板塊發生轉換時,既不會形成高山、海洋或者海溝,也不會引起火山、地震等地質災害。因為這個版塊不會引起任何地質變化和地質災害,所以很少有人能感受到,因此也被守恆邊界。
轉換邊界是兩個板塊相互錯開的過程,下圖中的右起第一個就是轉換邊界。
形成山脈的板塊漂移方式
能夠形成山脈的板塊漂移界面叫做:會聚邊界。它的原理和海溝的方式相同,唯一的區別是兩個發生碰撞的板塊密度、厚度都相似,由於受力均勻,因此兩個板塊之間的部分會隆起,逐漸形成丘陵,乃至高山。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
如果覺得不好理解,可以把一張A4紙展開,從兩邊往中間推動,A4紙就會在力的作用下,形成一個隆起,這個就是山脈形成的過程。
總結
最後咱們總結一下,板塊漂移一共有4種形式,不同的形式形成的地貌環境不同,能夠形成高山的地貌叫做會聚邊界,這是由兩個密度、厚度差不多的兩個板塊相互碰撞而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板塊運動只發生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匯處,但是地球上的板塊除了我們所熟知的6大板塊外,在每一個大型板塊內部,裡面還有小版塊,比如阿穆爾板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