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數人選擇了折衷的方式,站在柜子的門口,既不深藏,也不出來,事業和生活兩頭兼顧。
作者:周黎明,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文化評論人,以影評著稱,以中西文化解讀見長,著有中英文著作20餘種。
金賽報告顯示男性中約有百分之四為同性戀者,即便用寬泛的定義及激進同性戀組織的計算法,該比例也不會超過百分之十。但是,專門研究好萊塢的普林德爾教授研究表明,好萊塢演員中同性戀的比例約為百分之二十五。好萊塢甚至有「同性戀黑手黨」(TheGayMafia)的說法,但屬於不可以公開的秘密。曾經叱吒風雲的邁克·奧維茨在2002年一次採訪中對此進行抱怨,結果被認為永遠不得在好萊塢翻身。
好萊塢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匯集了大批同性戀演職員,在講爭取同性戀基本權益的大道理時一點也不落後於人,另一方面,它在實際操作時又極為保守,當聚光燈照到自己時,經常連最基本的真話都不敢說。
美國同性戀爭取平等權益始於1960年代,幾十年來雖歷經波折,但取得了重大進展。作為同性戀人士眾多的行業,好萊塢照理應一馬當先,利用它手中巨大的媒體威力,宣傳反歧視、爭權益的訊息。但影視作品中的同志形象最初僅限於插科打渾的配角,一直到1990年代才大量出現真實描繪同性戀形象的節目。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好萊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知道圈中誰不是同志,就看他是否敢扮演同志。最顯著的例子是威廉·赫特主演的《蜘蛛女之吻》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費城故事》,兩人都因演活了同性戀角色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但誰都知道,他倆是百分之百的異性戀者。為什麼這樣有血有肉的好角色沒有同性戀演員來爭奪?
(電影《費城故事》劇照。)
話說回來,好萊塢同性戀應分為臺前幕後兩大類,幕後工作者基本上不需要遮遮掩掩,如大名鼎鼎的大衛·蓋芬(DavidGeffen,夢工場三大老闆之一)從來就不掩飾自己的性取向,他的風流豔史也流傳很廣。即便是普通的編導,也不會因此受到歧視。至於臺前的演員,又可以細分成兩類:明星和配角。如果你一輩子演配角、跑龍套,你出櫃(英文「comeoutofthecloset」的直譯,指暴露同志身份)不出櫃都無妨,反正大部分觀眾不認得你是誰,更不會來關心你的私生活。如果你是明星,更別說是超級巨星,那麼情況則完全不同了。
在銀幕上風流倜儻的英俊小生洛克·哈德遜一生都躲藏在「柜子」裡,直到罹患愛滋病臨終前才承認同性戀真相。人們斥責他的自私和怯弱,因為他用假結婚來「製造煙幕彈」,甚至在病重時還跟某女演員演激情戲,差點殃及同事的健康。但當今的好萊塢同志明星又有幾人能跟公眾坦誠相見呢?圈子裡一直盛傳著湯姆·克魯斯跟妮可·基德曼的婚姻是一樁交易(即阿湯哥找一個掩護,妮可找一個成名的捷徑),基努·李維斯曾「傍過某大款」,《美國麗人》的男主角凱文·史派西在影片中暗戀女兒的同學,在實際生活中恐怕更會狂追女兒的男友,等等。
從理論上講,這些都是他們的隱私,跟他們的事業無關,跟我們觀眾更是毫不沾邊。但事實上,明星的形象是一個戲裡戲外的共同組合體,電影公司和他們強大的公關機器利用他們的一顰一笑,把他們神化成公眾形象;這個形象一旦紮根於觀眾心目,就會具有超脫於明星本人的獨立性。當他那些不符合該形象的生活細節流傳於世,這個形象就會受到破壞。
第一個公開挑戰這一條條框框的,是女諧星艾倫·德傑尼勒斯(EllenDeGeneres)。幾年前,她在主演的情景喜劇中公開出櫃,得到媒體的一片讚譽。不久,她的親密愛人安妮·海切(AnneHeche)和哈裡森·福特主演的電影《六天七夜》上映,但票房失利。人們把部分原因歸咎於安妮·海切的愛情戲不可信。之後好萊塢又有幾位知名度略低一籌的明星出櫃,但出櫃後演藝事業均轉入低潮。
大部分同志明星猶抱琵琶半遮面,但一些激進的同性戀組織及媒體狗仔隊卻不屈不撓,挖掘他們的每一件隱私。究其個中原由,同志明星不敢好漢做事好漢當,有經濟、政治和藝術三大因素。
假設阿湯哥真的是同志,他即便自己有勇氣承認,不怕損失票房、失去千萬身價,他必須考慮周遭同事的生計,因為他的工作直接影響到周圍一大批人的飯碗。若他的薪水跌一半,他的經理人、公關、助理等人的收入都會受到影響。他若有一天大義凜然要將個人秘密公諸於眾,那些人會說服他,說這樣做其實不是「真誠」,而是「自私」。其實,很多人的演藝生涯走下坡是很正常的事,但跟出櫃撞在一起,人家便自然以為那是出櫃帶來的事業災難。
除了金錢損失,許多同志明星還害怕被永遠帶上「同志明星」的桂冠。正因為目前公開身份的同志明星不多,只要你一出櫃,你就不可避免地變成了同志政治的代言人,不管是華盛頓的愛滋病撥款,還是加州當地的什麼法案,媒體都會來詢問你的看法。很多明星對政治本來所知不多,更不想成為搖旗吶喊的吹鼓手,這跟一些知名亞裔電視主播竭力淡化自己的種族色彩是同樣的道理。
第三個原因說來很不合邏輯,但的確廣泛存在,那就是,當同志明星出櫃後,許多觀眾無法再接受他們扮演異性戀角色。演戲原本就是假裝,為什麼異性戀演同性戀大家覺得可信,而反過來就不行呢?筆者曾參與一個電影業的市場研討會,會上我們問道:大家都知道湯姆·漢克斯沒經歷過愛滋病的痛苦,安東尼·霍普金斯更是沒有吃過人,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演技和觀眾的接受程度。在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後,這些代表著美國各階層觀眾的與會者承認,自己的思維經不起邏輯推理,但當他們看到安妮·海切跟哈裡森·福特接吻時,他們腦海裡則冒出她跟艾倫的親熱場面。
更要命的是,當同志明星出櫃後,非但非同志角色會不翼而飛,連扮演同志角色的成就也會被人大打折扣。有人會說,你本來就是同志嘛,演一個同志有什麼難的,又不像那些奧斯卡影帝影后,一招一式都是他們仔細觀察、刻苦專研的結果。
在如此重重壓力下,許多同志明星選擇了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中間路線,像歌星瑞奇·馬丁、電視劇《威爾和葛蕾絲》扮演同志的男二號,都是任憑媒體拷問,堅決不予正面回答。這樣,至少沒人可以罵他們欺騙世人了。(注意:不說話並不表示默認,也有異性戀演員認為回答這類問題本身具有歧視性質,因此寧願保持沉默。)
媒體的壓力來自兩個方面,主流媒體傾向於粉飾太平,只要明星本人不發表聲明,即使他在公眾場合總跟一位同性「好友」出場,它們仍會視而不見。這種情況在香港等地要比美國更嚴重,每當看到媒體大肆宣傳某明星的最新女友,不禁令人啞然失笑,但始終弄不清他們的意圖。一、可能他們真的不知情,但天天跑娛樂線的記者會冥頑不靈到如此地步嗎?二、他們為了保護偶像形象,故意向公眾放煙幕;三、他們願道出真相,卻怕官司纏身,所以用這些異性緋聞來捉弄明星,讓他上得了臺階卻下不來。
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同性戀團體及媒體,他們為了樹立模範,壯大聲勢,經常強行把明星趕出櫃。但他們的熱情太高,新聞素質卻不高,有時會捕風捉影,把真的同志跟有過同性戀經歷的異性戀者混為一談。在好萊塢,許多少男少女在剛出道時都需要犧牲色相,如《珍珠港》男主角本·阿弗萊克曾毫不隱晦地說:只要能爭到好角色,幫人吹幾次簫無所謂。嚇得公關公司趕緊堵上他的嘴,因為影迷們不必要知道這些行業內幕。這些因工作需要造成的臨時同志絕非真的同志,把他們描繪成同志偶像只是同志圈的一廂情願。
過去十幾年來,好萊塢對於同性戀話題從一開始不敢正視,到允許嚴肅討論和真實刻畫,但好萊塢必須面對整個美國市場甚至全球市場,許多地方因為宗教、道德或個人信念,無法容忍或接受同性戀現象,另外,年歲較大者通常也不如年輕人想得開。這使得那些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身陷困境:要麼像哈德森那樣偽裝自己,但需要冒被人勒索或利用的風險;要麼將真相大白,拿自己事業賭一把。但大多數人選擇了折衷的方式,站在柜子的門口,既不深藏,也不出來,事業和生活兩頭兼顧。
(本文收錄在周黎明研究美國電影工業的專著《好萊塢啟示錄》一書中。)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