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三批整理成果問世。其中一篇《赤鵠之集湯之屋》引起了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大學黨委書記黃德寬的注意。他大膽地提出這是一篇先秦「小說」。「長期以來,文學史家們都認為先秦沒有小說,這個結論恐怕要重新思考,甚至要重新改寫。」《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黃德寬的觀點時如是表述道。11日,記者在黃德寬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專訪。
業界認為先秦無小說
清華簡的文學價值首先體現在詩經學方面,第三批整理成果明確地展現了詩、樂、舞的關係以及《詩經》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關係。黃德寬認為,這批簡除了《詩經》佚篇的重要發現以外,還有一篇作品,就是《赤鵠之集湯之屋》。「無論從簡文的故事結構、內容和性質還是從寫作方法上來看,把《赤鵠之集湯之屋》看作先秦的小說作品,都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黃德寬說。
中國古代「小說」到底是什麼時候起源的?黃德寬介紹,一般認為漢武帝時期的方士虞初以「醫巫厭祝之術」著《周說》為「小說」的起源。在《莊子》裡面就有「小說」這個詞,到《漢書·藝文志》列了十五家小說,都亡佚不存,文學史家對它們的內容不甚瞭然,很多研究文學史特別是研究小說史的專家都認為先秦並沒有「小說」。
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志人小說,到唐代傳奇出現以後,可以說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小說走向了成熟。「不過一種文體的成熟和從理論上認識到它是一種文體並不是同步的。到明代時才有這樣明確的認識,但是小說的起源和成熟實際要早於這個時代。」黃德寬說。
情節曲折、語言生動
黃德寬向記者介紹《赤鵠之集湯之屋》的故事梗概:一開始湯王發現一隻赤鵠,把它射下來讓小臣做羹。湯王出門了,他的妻子要求嘗羹,然後在她迫使下小臣讓她嘗了鵠羹。小臣因為懼怕湯王追究而逃跑,因湯的詛咒病倒在路上,不能講話。這個時候巫烏就來搭救他,就是經巫烏指點,小臣去見夏桀,並協助夏桀斬除作祟的靈異之物。
「這個故事有起有伏,生動有趣,整個故事人物關係非常複雜,在一個短短的文本中設計出這麼複雜的關係幹什麼呢?我覺得這是作者有意識地為編故事創造條件。」黃德寬說,在這篇先秦文獻裡面,還有很口語化的對話。「比如,湯的妻子要喝羹,小臣說,『不能給你喝,喝了王要殺我』。他妻子說,『那你要不給我喝,我也要殺你怎麼辦』,一問一答,很是生動。」
「這篇故事顯然不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它至少算是《漢書·藝文志》那樣的小說,我甚至認為它有唐宋傳奇那種純文學意義上小說的特點。」黃德寬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篇文字具有敘事文學的審美功能。」黃德寬說,這個觀點能不能成立還有待研究。
本報記者 宛婧